荔波县雷暴变化特征及其防御对策
2011-11-07梁正文杨平会易延勇
梁正文,杨平会,易延勇
(贵州省荔波县气象局,贵州 荔波 558400)
荔波县雷暴变化特征及其防御对策
梁正文,杨平会,易延勇
(贵州省荔波县气象局,贵州 荔波 558400)
利用荔波县 1958—2010年雷暴逐日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荔波县雷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荔波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 53.9 d,年平均雷暴呈波动减少趋势;雷暴多发生在 4—8月,月平均雷暴日数呈现单峰型,峰值出现在 8月。并根据本地的雷暴特征提出几点防御对策。
荔波县;雷暴;雷暴日数;防御
1 引言
雷暴是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1],一般伴有阵雨,有时还会出现局部的暴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雷暴天气出现有时还带来灾害,如家用电器、计算机机房遭受直击雷或感应雷的影响而损坏,有时还造成人员伤亡、引起火灾等。因此,对荔波县雷暴变化进行分析,了解和掌握其变化特征,对本地区的人影防雹工作和防雷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资料来源和统计方法
本文选取了荔波县 1958—2010年雷暴逐日观测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在统计时,遵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只记录闪电而未记录雷暴不作为雷暴统计;以一日内听到 1次或 1次以上雷声统计为一个雷暴日;若某次雷暴跨越 20时,则按 2个雷暴日进行统计。
3 雷暴的时间分布特征
3.1 雷暴月变化特征
从图 1中可以看出,荔波县 1958—2010年月平均雷暴日数呈现单峰型,全年各月均有雷暴出现,11—次年 1月月平均雷暴日数均 <0.4 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 1.6%;4—8月月平均雷暴日数均 >6 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 80%。1—8月雷暴日数逐渐增加,9—12月直线减少,峰值出现在 8月,平均为 11 d,7月次之,平均为 10 d,7—8月雷暴日数占全年的40%。
图 1 荔波县 1958—2010年月平均雷暴日数曲线图
3.2 雷暴季节变化特征
荔波县 1958—2010年共累计出现雷暴 2 858次,其中夏季最多,占全年雷暴的 54.4%;春季次之,占全年雷暴的 32.1%;秋季占 9.3%,冬季占4.1%。荔波县雷暴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主汛期夏季 (6—8月)出现雷暴的概率较高,在冬季 (12—次年 2月)出现雷暴的概率较低。
3.3 雷暴年代际变化特征
在荔波县 20世纪 60年代,年平均雷暴出现56.9 d;70年代,年平均雷暴出现 59.5 d;80年代,年平均雷暴出现 55 d;90年代,年平均雷暴出现 50 d;2000—2009年,年平均雷暴出现 47.6 d。可见,20世纪 70年代是荔波县雷暴相对频发期,60、70、80年代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多,90年代及以后年平均雷暴日数呈缓慢减少趋势。
荔波县 1958—2010年共累计出现雷暴 2858次,年平均雷暴日数为 53.9 d,依照《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的划分标准[2],荔波县属于高雷暴区。从图 2中可以看出,荔波县年雷暴日数总体存在波动减少趋势,其气候线性倾向率为 -2.456d/10a,即每 10 a雷暴日数减少 2.456 d,这与张敏锋等人研究的近 30 a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雷暴频数在波动中减少[3]、徐桂玉等人研究的我国南方自 20世纪 70年代以来有减少趋势[4]这一结论相一致。年雷暴日数最多为 76 d(1975、1983年 ),最少为 35 d(2001年 ),年雷暴日数最大值与最小值两者相差 2倍多,说明荔波县不同年份雷暴日数变化较大。
图 2 荔波县 1958—2010年年雷暴日数距平及变化趋势图
若以雷暴日数的距平≥+10 d为多雷暴年、≤-10 d为少雷暴年作为判断标准,那么,1958—2010年荔波县多雷暴年共有 8 a,分别为 1959、1961、1967、1973、1975、1978、1979、1983年 ,少雷暴年共有 10 a,分别为 1960、1966、1976、1984、1995、1996、2001、2003、2005、2009年。多雷暴年主要出现在 20世纪 80年代之前,而少雷暴年主要出现在 80年代之后。
3.4 雷暴初、终日期统计
把某地一年中第一次 (最后一次)闻雷的日期定为该地的雷暴初 (终)日。
经资料统计分析,荔波县最早出现雷暴的初日为 1月 1日 (1980年),最晚出现雷暴的初日为 4月8日 (1976、2010年);最早结束雷暴的终日为 9月 7日 (2007年),最晚结束雷暴的终日为 12月 30日(1992年)。可见,荔波县雷暴初、终日出现日期变化较大。
4 雷暴的防御对策
普宣传活动,普及防雷知识,让公众认识到雷电的危害性及雷电灾害的可防御性,不断增强人们对雷电的自我防护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
②从图 1中可以看出,荔波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 4—8月份,所以防雷检测部门最好在 4月前完成对易发生雷电灾害的场所 (加油站、机房等)及各种建 (构)筑物防雷设施检测工作,对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防雷安全隐患,应提出隐患整改对策并督促整改合格,以增强防御雷电灾害的能力。
③加强防雷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农村村民居住区和农村中小学校,防雷安全设施普遍缺乏[5],有些地方甚至没有安装防雷设施。因此,地方政府部门要支持完善农村和农村中小学校雷电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雷电灾害频发的特殊地区,气象部门要建议地方政府部门安装防雷设施,以提高农村及农村中小学校雷电灾害防御能力。
④气象部门应当加强对雷电活动的监测,提升对雷电天气的预警水平,建立完善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增强防灾减灾的能力。
5 结纶
①荔波县雷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平均雷暴日数为 53.9 d,年雷暴日数总体存在波动减少趋势,其气候线性倾向率为 -2.456 d/10 a。
②荔波县雷暴多发生在 4—8月,夏季占全年雷暴的 54.4%。
③荔波县全年各月均有雷暴出现,月平均雷暴日数呈现单峰型,峰值出现在 8月,平均为 11d,7月次之,平均为 10d。
④在雷暴多发期,有关部门应做好各方面防雷服务工作,有效减少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 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
[3] 张敏锋,冯霞 .我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8,14(2):156-162.
[4] 徐桂玉,杨修群 .我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J].气象科学,2001,21(3):299-307.
[5] 唐宝均,周道刚 .认真做好防雷减灾事业发展规划扎实推进现代防雷业务体系建设[J].贵州气象,2010,34(5):44-46.
P427
B
1003-6598(2011)01-0040-02
2011-01-23
梁正文 (1981-),男,助工,主要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及基础业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