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阴影的地方 必然有光——专访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卢洪洲教授

2011-11-06石丽云严晓慧

科学中国人 2011年23期
关键词:艾滋病教授临床

本刊记者 石丽云 特约记者 严晓慧

有阴影的地方 必然有光
——专访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卢洪洲教授

本刊记者 石丽云 特约记者 严晓慧

专家简介:

卢洪洲(1966-),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内科学博士、留美博士后。现任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心感染一科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等数十个学会委员、专家组组长、副主任委员、专家组成员等。擅长艾滋病、发热待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肝炎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各类论文240余篇,其中在SCI引用杂志包括《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论著40余篇;已主编专业参考书5部、副主编专著6部、参编专业参考书38本。

已获得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申报专利5项。入选“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先后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中国医药科技创新人物、上海市卫生系统第十届“银蛇奖”;目前承担国家“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及中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艾滋病专业与I期负责人)的研究项目。

古希腊神话中,宙斯将灾难和瘟疫藏进了潘多拉的盒子,借以报复人类。如果这个盒子确实存在,那么经历了非典、甲流、艾滋攻击的现代人有理由相信,它确实曾经打开——灾难在悄无声息地蔓延,死亡的阴影也曾肆虐地游荡在人间。然而,我们都不必惊慌,因为有疾病的地方,一定会有一群医学专家枕戈待旦地护卫着人类,正如有阴影的地方,必然有光。

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卢洪洲教授就是这些勇士中的一位。

故事开始,勇士已经踏上征程

卢洪洲教授的名字,与很多传奇事件联系在一起。

1999年,他志愿到环境最艰苦的西藏自治区支医,成功救治了300余名肝棘球蚴病患者。

2003年,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全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肆虐,他临危受命,陪同世界卫生组织观察员深入各个疫区的医院和社区,很好地督导了当地防治SARS的工作。

2009年,当上海出现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他日夜奋战在第一线,终于使患者起死回生。

多年的科研工作中,他揭示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整体临床特征,为防治甲型H1N1流感奠定了重要基础;他在发生缓症链球菌的分泌物中发现并鉴定到了一种新的外毒素蛋白,初步阐明了缓症链球菌致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他优化了针对HIV感染的诊疗策略,并推动了这种策略在国内的推广应用……

这样一位在感染性疾病诊治与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医学专家,原本是想从事心脏内科相关工作的。机缘巧合,是感染性疾病诊疗专业选择了他,也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朴素职业观驱使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现在的研究领域,并在艾滋病、发热待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肝炎与肝硬化等救治方面取得了非凡的建树。

故事一开始,勇士就已经义无反顾地上路,笃定地践行着自己的使命。

甲流来袭,危机中的责任大考

如果说医生的职业轨迹原本就设定在生命的生死边缘,那么毫不夸张地说,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更像人类与撒旦的拔河,稍有不慎,医生自己也将落入死神手中。但是卢教授从医多年却从未退缩。支撑他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009年,墨西哥发生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病毒来势汹汹,传染力极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5月2日,中国政府暂停接受墨西哥来华航班,并决定派中国包机去墨西哥接回滞留的中国旅客。此行必须有一位疾病防控经验丰富、英语沟通能力强的感染病专家随同,经历过非典战役、禽流感防控的卢教授成了“不二人选”。

接到指令的当天就要赶到机场登机,家是没时间回了。拎起随身的手提电脑和相关资料,卢教授立即被送往浦东机场。尽管“像打仗一样”,不过,他并不慌乱,在车上,他的脑子在飞速地运转:客机的座位怎么排,工作人员是不是要戴N95口罩?如何保护20位机组人员健康?一旦机上有人发热怎么处理……

很快,卢教授为南航包机任务指导制定了一整套防疫防控方案:同一排座位,相隔而坐,前后排座位错开,最大限度地拉开乘客距离。机组乘务员根据他的部署,绘制了一个座位图,并把这个图提前传给了中国驻墨西哥领事馆。机场也按这个座位给旅客办好了登机牌。

5月5日,飞机抵达迷茫中的墨西哥。在中国驻墨西哥领事馆的安排下,滞留的中国旅客开始排队登机。乘客们眼神里带着不安,飞机上气氛凝重。卢教授想得非常周到,他准备了有关甲型H1N1流感疫情知识和防控要点的影像资料,在飞机上循环播放,还拿起了话筒,给大家进行讲解。“很像我平时给学生上课,只是,这次成了空中教室。”

在他的主持下,飞机上的气氛慢慢舒缓下来,乘客们打趣道:“教授,飞机落地后,我们每个人都要被医学观察,您是医学专家,不至于也要“留观”7天吧?”卢教授笑了:“我可没有任何‘特权’,大家都是‘隔友’呢。”

等到飞机降落在上海浦东机场,进入了隔离期,卢教授却并没有像其他乘客一样休息,在小小的隔离间,除了抓紧时间批改研究生的论文,他每天都通过电话和网络跟踪最新疫情进展、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和最新文献,“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是新事物,时刻都可能变化,吃老本是绝对不行的。”七天一过,他就冲回了自己的战场。

在这次罕见的疫情“大考”中,卢教授忙而不乱、阵脚稳扎,以精湛的医术和强烈的责任感作出了为医者的表率。

迎击艾滋病,前行之路没有终点

众所周知,艾滋病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截至2010年,中国艾滋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人的总人数已近百万,将中国人口以14亿来计算,那么每1400个人之中就将有1个艾滋病。艾滋病的传播速度和多变的病毒变异方向更是让很多医疗人员都“谈艾色变”。作为艾滋病治疗专家,卢教授几乎每天都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随叫随到,甚至从医以来的二十多个春节,他大多是在病房里和病人以及同事一起度过。

在大家眼中,卢教授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人,对病人说话的时候,他连自己的习惯性语速都会特别放慢。曾经有位年轻艾滋病患者,受过高等教育,通晓英语。因为有能力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该疾病诊治的相关医学知识,于是凭借一知半解的认识对服用抗病毒药顾虑重重,认为毒副作用大而选择了中医治疗。但是,事与愿违,这位患者血液中反复出现高病毒载量,频频发生机会性感染。面对这样偏执的病人,卢教授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与其交流探讨,竭尽全力想要说服他,甚至每一次邀请国外专家来医院讲课,卢教授都会请专家到这个患者床旁讲解国外先进的治疗理念,说服他放弃不适合他的治疗方法,摆脱自身的固执情绪,早日接受正规治疗。这样的耐心,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

除了超出常人的耐心,卢教授还靠着过硬的学术水平赢得了患者的尊重。病人们都说:“信任卢教授是因为他是学者型专家。一是他的学术地位具有权威性;二是他的医学见解有理有据,往往是最为前沿与先进的。”鉴于他在广大患者中的良好口碑,2011年度被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授予“精忠奖”。

是的,多年来忙碌的疾病治疗工作,并没有羁绊卢教授在科研上锐意进取的脚步。在对中国艾滋病患者的诊治进行规范化过程中,他不断突破以往国外指南的常规模式,结合中国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内资源相对缺乏的现实情况进行技术改进和突破,创造了数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治疗关键技术:他率先在国内就AIDS患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脑脊液变化特点以及预后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率先在国内制定了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积极有效的抗真菌治疗方法、治疗疗程与治愈标准;率先对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策略进行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率先对AIDS患者合并眼科机会感染形成完整的眼科检查、诊断、治疗流程;率先对发生耐药的血友病合并AIDS患者给于蛋白酶抑制剂进行抗病毒治疗……这些突破很多都属于国内首创。

他先后承担近20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各类论文240余篇,其中在SCI引用杂志发表论著40篇;已主编专业参考书4本、副主编专著6部、参编专业参考书38本。获得7项科研成果。他参与了我国第一版“艾滋病诊疗指南”的制定,并以主笔完成了该指南的更新,为我国艾滋病防治策略的完善与更新做出了贡献。建立了血友病合并艾滋病和丙型肝炎患者治疗方案,该成果为我国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供了依据并已纳入卫生部艾滋病防治指南向全国推广,并获得了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三等奖和上海市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各一项。根据多年对艾滋病临床诊治工作的经验积累,在国内率先完成了中国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的诊疗常规,得到卫生部的认可,目前已经正式出版成为全国性的指南。2009年“中国艾滋病患者治疗规范的关键技术”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又率先在国内制定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路径并出版书籍向全国推广,该研究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成果二等奖。在与艾滋病斗争中,临床中心感染一科始终站在最前沿。在掌握国内外艾滋病毒发病机制及最新进展基础上,科室率先开展APOBEC3G蛋白在艾滋病发病机制上探讨的新思路,和法国马赛医院联合开展艾滋病耐药检测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卫生部、教育部等多项课题,累计科研经费近3000多万元。获得国家级教育项目2项:新发传染病诊断治疗研讨班和艾滋病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同时作为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国家级艾滋病培训基地、全国传染病培训基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实习基地,他们还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卢教授本人也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多名。

他还主持完成了“缓症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临床与实验研究”,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预防链球菌感染,控制和消灭该病流行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完成了“缓症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分子流行病学与致病机制研究”,为证实缓症链球菌可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分子流行病学依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此之外,卢教授还兼任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专业学组副组长兼产科感染与肝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等。并担任《公共卫生信息》主编;《中国真菌学杂志》、《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世界感染教学杂志》副主编;《中华传染病教学杂志》、《中国艾滋病性病》、《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临床内科杂志》、《诊断学理论与实践》、《世界临床药物》等十余本杂志项目的编委。兼任《The World Journal of AIDS》、《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Infection International》编委、《The Lancet》、《Plos one》、《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Mycoses》等英文期刊审稿人。

我在一线,勇者不会孤军奋战

2004年开始,为了完善上海市公共卫生防御体系,卢教授开始参与筹建和管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担任了中心副主任兼感染一科主任,并直接参与上海市与卫生部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防治策略的制定,参与国家甲型H1N1流感防控策略的制定及调整。在临床中心,他分管医疗、护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外事与发展部的工作,主要参与了中心关于人禽流感、H1N1流感、手足口病的救治、地震伤员的转运、奥足赛、特奥会等医疗保障任务等。

作为一名科主任和导师,卢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以及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对团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经过几年的努力,临床中心感染一科成为了上海市唯一收治艾滋病患者的定点诊疗地。在上海,乃至长三角,甚至全国都是声名鹊起。科内收治的病患有50—60%来自外地,且为疑难、重危病患。卢教授本人也经常辗转市内甚至外埠的各大医院进行疑难病例会诊。

感染一科常年收治艾滋病病人,医疗人员每天治疗都会与病人密切接触。为艾滋病及各类传染病患者完成骨穿、腰穿、胸穿、气管插管及支气管灌洗、腹透、血透。来自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喷射的痰液、如水流出的脑脊液都含有大量艾滋病毒,医务人员随时有职业暴露的危险,但谁也没畏惧,恪守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天职,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在病人病情危急关头,科室人员毫不犹豫、齐心协力及时抢救,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重新燃起生命希望。由于这些病人病情的特殊性,常会受到社会和亲友歧视,艾滋病人扭曲的心理也可能滋生暴力。有一些十几年前因输注八因子而感染艾滋病的血友病患者,还会把怒气发泄在政府、社会、医疗人员身上。科室人员常常在艾滋病毒的威胁下,面对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但他们毫不气馁、毫不动摇,甚至有时含着眼泪,完成着艰巨使命。坚决不再让艾滋病毒危害社会上更多的人,成为他们工作动力。

卢教授是一个进取心极强的人,对事业、生活充满激情,敢于探索也乐于奉献,对自己对团队有要求更有关怀,尽管天天忙碌劳顿但他少有怨言。这样乐此不疲的性格使不少年轻人内心敬意他,乐意效仿他、追随他。由于从事病种的特殊性,中心感染一科的医师队伍人员并不充足,但真正能够一心留下来坚守至今的大多是卢教授的追随者,大多都由衷折服于卢教授的个人魅力。

从医疗到护理,感染一科承担的工作压力都很大,无论医师护士除了完成日常医疗护理工作外,还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课题、写论文的任务。卢教授本人常著书写作,他要求他的团队每年也必须出版一本书。问及他的下属,这样累不累?答曰:说不累是假的,但离开卢主任肯定会后悔的。

在卢教授的带领下,感染一科目前接受住院患者超负荷运载,长期随访治疗患者千余例、提供免费咨询检测4500余次、为解答人们关于艾滋病的专业问题,帮助那些患有高度恐艾症心理疾病的人们摆脱心理障碍。科室人员经常深入社区、企业开展健康防病知识宣传,编织起一张共同抗击艾滋病的健康防护网。不懈的努力换来了社会的认可,临床中心感染一科获得2003-2005年度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7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就是卢洪洲教授这样的勇者,在没有硝烟的科研战场上,与病毒激烈交锋,维系了人类的安全和健康;就是卢洪洲教授这样的勇者,在重病患者的病榻前,直面撒旦的挑战,延续了生命的坚持与希望;也正是卢洪洲教授这样的勇者,身先士卒、忘我工作,将职业使命薪火相传,才打造出了一支又一支勇敢无畏的医疗团队。

他说,他从医的初衷很简单,只是当个好医生、好教授。

而在某些时刻,他却代表了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像阴霾里的阳光。

天阴时的梦魇,渗透进一米阳光,也会灿烂。

黎明前弥漫的温暖,原是一束无声阳光。

死亡的深渊已邻近,唯独那阳光,照射进永久的憔悴。我那举过头顶、远迎阳光的手臂,仿佛骄傲地举着、撕碎阴霾的光明之剑,

并撷取果实,从昨天耕播到今天。

——摘选自诗歌《阳光》

猜你喜欢

艾滋病教授临床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复合妊娠3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 世界艾滋病日》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昆明市防治艾滋病局艾滋病服务机构和联系方式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