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记复旦大学药学院黄容琴博士

2011-11-06

科学中国人 2011年1期
关键词:药学院复旦大学脑部

本刊记者 张 凤

寻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记复旦大学药学院黄容琴博士

本刊记者 张 凤

2007年7月,在德国林岛举行的第57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引起了2006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得主Craig Mello教授的注意。这名中国学者就当前RNA干扰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应用与Craig Mello教授进行了探讨,她认为RNA干扰技术为基因治疗提供了非常好的设计思路,但目前只是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此观点得到Craig Mello教授极大认同,对她刮目相看并激励她去填补这段空白。

这个年轻学者就是来自复旦大学药学院的黄容琴博士,那一年复旦大学唯一的入选参会者。在那次科学盛会上,她有幸瞻仰了众多大师的风采与成就,一份为人类健康而不懈努力的科研热情也在这颗年轻的心中愈燃愈烈。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她,便开始探索一种强有力的靶向性基因药物转运载体,该载体能有效克服血脑屏障,用于脑部疾病基因治疗,是世界上公认的研究难题之一。

黄容琴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脑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针对脑部顽疾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部恶性肿瘤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构建特异性配体修饰的靶向给药系统,有效跨越血脑屏障,实现药物向脑内病灶部位的定位转运和释放,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在恩师裴元英教授和蒋晨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她在博士研究生阶段,便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了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利用多肽、特异性蛋白修饰基因载体实现蛋白的脑内靶向转运”、上海市重中之重药学学科项目“基因的脑靶向转运”、复旦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采用基因转运方法实现活性治疗蛋白脑内靶向递药的研究”等。

黄容琴的梦想,从1999年开始正式起航。那一年她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秉承着救死扶伤的信仰,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治病医人的药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年轻的黄容琴,本着谦虚认真的求学态度和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在复旦大学一步一步朝着梦想远航。2003年,她凭借本科四年连续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接下来的5年里,她的努力和研究成果不断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2003年,获得复旦大学光华奖学金;2005年,获得复旦大学华藏奖学金;2006年,获得复旦大学一等奖学金;2007年,获得ISP一等奖学金以及复旦大学研究生特等“富的奖学金”等。此外,她还曾获得目前复旦大学以学校名义颁发的最高奖——“复旦大学校长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全国药学博士论坛优秀报告一等奖”、“上海市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上海市“联合利华研究与发展基金奖学金”等诸多奖励。

2008年,黄容琴博士研究生毕业,曾经那个青涩朴素的女孩如今早已走上三尺讲台,成为复旦大学药学院药剂系的一名教师,在自己梦想起航的地方开始反哺母校、传道授业。然而,黄容琴博士在药学领域追寻与探索的脚步并未因此而放慢。目前,她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新教师基金各一项,并作为第二申请人完成“863”项目一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完成上海市科委项目一项,同时参加“973”项目、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和综合制剂平台各一项。短短几年间,她已在国内外期刊(包括著名杂志《FASEB J》、《Biomaterials》和《J Cereb Blood Flow Metab》等)发表论文24篇,SCI论文19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1篇(总影响因子超过42),申请专利6项。2010年初,应邀前往德国慕尼黑大学访问半年。

追忆往昔,Craig Mello教授对她说过的话还在耳旁回响:“你们要更加努力啊,将来要能够开发出有效的基因药物来,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办到。”展望未来,黄容琴博士期待更大的科研突破。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对于年轻的黄容琴博士来说,药学的未来之路仍需要自己不断去探索,于是她带着决心和期待,继续朝着目标扬帆远航。

猜你喜欢

药学院复旦大学脑部
《冠状病毒感染导致急性肺损伤的天然免疫机制研究进展》(冠状病毒专题)回顾
2021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立体化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成果简介
复旦大学历史空间综合分析实验室简介
寄生植物锁阳种子萌发方法及愈伤组织、初生吸器诱导研究
脑部三维核磁共振图像分析
12400年前“木乃伊狗”
俄国现12400年前“木乃伊狗” 大脑保存完好
压抑食欲使人笨
上海精准医疗大数据中心成立
2014年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复旦大学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