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齐梁陈隋时期遇摄的两个问题
2011-11-03张建坤
张建坤
关于齐梁陈隋时期遇摄的两个问题
张建坤
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表明遇摄应该分为三部。通过排比鱼和虞模同用分用情况,证明鱼和虞模的分合并非地域的特点,是南北方诗人共同的用韵习惯。
南北朝;遇摄;用韵;音韵
一、引言
关于齐梁陈隋时期的遇摄,有两个问题存在较大争议:
一是鱼、虞、模三韵的分合问题。王力[1]将遇摄分为三部,鱼、虞、模各为一部。 周祖谟[2]、于安澜[3]将虞模合为一部,鱼为一部。
二是鱼、虞、模三韵的分合是否反映了地域的特点。罗常培[4]对这一时期能够区分鱼虞的方言作过详细的考证,并断定鱼虞能够区分的方言限于太湖周围以建康为中心、北起彭城南迄余姚的范围内。潘悟云[5]对罗常培的论证和结论都提出质疑,在详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古汉语鱼、虞不分的方言区域主要在河南及其周围”,“长江以南和西北地区的中古方言是能够区分鱼、虞的,幽燕一带的方言也可能属于这一类型。”笔者以为这两个问题都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为了使结论更加准确、可靠,笔者在周祖谟、于安澜、李荣等的韵谱的基础上,广泛地搜集材料,材料包括《艺文类聚》(欧阳询.汪绍楹校.中华书局,1965)等几十种。
二、鱼虞模的分合问题
探讨鱼、虞、模三韵的分合问题,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在概率论基础之上,因此,数理统计的判断有数学上的理据,根据计算结果所下的判断,其基础之坚实,与凭直觉或经验所作的判断相比,完全不是一个层次。”[6]主要使用麦耘先生根据朱晓农方法制作的韵离合指数以及根据白一平方法制作的卡方检验计算工具。关于这两个方法的详细情况请参看朱晓农[7]、麦耘[8]。下面表格中的韵目均以平赅平上去。
表1 齐代遇摄韵离合指数
表2 梁代遇摄韵离合指数
表3 北齐北周遇摄韵离合指数
表4 陈代遇摄平声韵离合指数
表5 隋代遇摄平声韵离合指数
表格说明(以表1为例):本表第二列第一行为三韵的总字次(122+150+110=382),第二列第二行及以下是各韵出现的总字次,如 122(46×2+16+14=122)是语韵的总字次。从第三列阶梯形双曲线右下的数字为各韵出现的次数,如第三列第二行的46是鱼韵自押的韵次,第三列第三行的16是鱼虞相押的韵次。阶梯形双曲线左上的数字为各韵间的韵离合指数,如27是鱼虞两韵的辙离合指数。如韵离合指数大于90,表明两韵可以合并,两韵的主要元音是相同的,如大于或等于50且小于或等于90,说明两韵的关系比较密切,能否合并为一部需要卡方检验[9],如小于50,表明两韵不合并,主要元音不相同。
通过以上几个表格可以看出,齐梁陈隋时期鱼和虞、模的韵离合指数都小于50,因此,鱼和虞、模不能合并。齐梁时期虞模间的韵离合指数都小于50。北齐北周、陈、隋时期虞模间韵离合指数介于50至90之间,经过卡方检验,虞模两韵也不能合并。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齐梁陈隋时期,鱼和虞、模三韵的主要元音各不相同,遇摄应该分为三部。统计的结果表明,王力先生的结论比较符合实际。
三、鱼虞模的分合与地域的关系
罗常培先生曾经对这一时期能够区分鱼虞的方言作过详细的考证,并断定鱼虞能够区分的方言限于太湖周围以建康为中心、北起彭城南迄余姚的范围内[4]。潘悟云指出罗先生在材料选取上带有明显的的偏见,在方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故结论不可靠[5]。笔者以为潘先生所言甚是。但潘先生的材料在取舍上也有问题,如潘先生(2002:42)提到,“如果按照罗(今按:常培)先生确定诗人地域的方法,南北朝和隋代还有一些北方诗人是分别鱼、虞(今按:包括虞模)的,罗先生的材料都没有选上。这些诗人有:范云,……袁朗”。在这里,潘先生工列举了23位诗人,但有些作者是不能算进去的,如范云、魏收、王筠、孙万寿、江洪等人的作品,只出现了虞韵没有出现鱼韵字,禇翔、邢邵等则有鱼韵没有虞韵,魏澹有模韵没有鱼韵,周弘让、王善心、王胄、薛道衡、袁朗等则有虞模通押但没有出现鱼韵。这些人的作品中由于没有同时出现鱼韵和另外两韵字,因而把他们当作鱼虞分开的论据是没有说服力的。另外,王僧孺的诗作有鱼虞模相押的韵段,因而也是不能算进去的。鱼和虞模能够区分的作家齐、梁、陈、隋时期应该是:陆厥、萧衍、刘孝威、刘孝绰、何逊、萧子显、庾肩吾、到洽、虞羲、陆倕、张率、王裦、阴铿、张正见、卢思道、杨广、释僧爘、虞世基、李播、杨素等。为了明确地展现作者用韵情况和作者的籍贯,祥见表6:
表6 鱼和虞模同用分用情况作家籍贯表
对潘先生(2002)的结论,笔者不完全苟同。先把潘先生的有关结论一一列出(下面的序号是潘先生原文的序号):
(一)中古汉语鱼、虞不分的方言区域主要在河南及其周围。
(二)长江以南和西北地区的中古方言是能够区分鱼、虞的,幽燕一带的方言也可能属于这一类型。
(四)《切韵》的鱼、虞分韵主要反映当时建康的书音特点,但是早期的建康书音也是不分鱼、虞的,大概从刘宋开始,在吴地方言的影响下鱼、虞才开始分为两类。
先看潘先生结论(四)。这里有一个例子对潘先生的结论非常不利。据《梁书》可知萧衍生于秣陵(属于今南京市),成长于秣陵。萧衍的诗鱼虞模三韵分得是很清楚的,没有一首是互押的,但萧衍的几个儿子萧统、萧绎、萧纲,作为皇室成员,肯定都是在建康长大,受当地方言的浸染,但都是鱼虞模不分的。这个例子好象表明了鱼虞模先是分开的,后来是相混的。这和潘先生的结论正好相反。由此来看,口语音对文人创作影响是不大的。因此,潘先生(2002)“还有几位南方诗人:颜延之、王融、王思远、王秀之等,鱼、虞不分是受当地方言的影响”的推论是不成立的。
再看结论 (二)。从表6可以看出长江以南的作者,如释真观、虞世南、程詧、陶弘景、刘祥、江淹(潘先生考证,江淹从小就在江南长大,在江南度过他的一生)都是鱼、虞不分的,同时陕西籍的作者杨坚,范阳的张缵都是不分鱼虞的。从以上可以看出,江南和西北的作者都有相混的。因此潘先生的结论(二)也是靠不住的。
最后看结论(一)。结论(一)认为中古汉语鱼、虞不分的方言区域主要在河南及其周围,从其列举的作者的时代来看,都是魏晋宋时期。而就齐梁陈隋时期的情况来看,只有谢超宗、谢眺、江淹、范缜不分鱼、虞。其中的江淹,潘先生已经指出,他从小就在江南长大,不能代表河南方言,应该排除,那么就只剩下三位作者了,证据很不充分。因此结论(一)所说的特点只能指魏晋宋时期,不能说中古汉语都是这样的。
还需指出的是,鱼虞模不分的地方除河南外,陕西籍的作者杨坚都是不分鱼虞的,范阳的张缵,临沂的王俭、王思远、王融、王秀之、王揖、王锡等,东海郯的徐摛、王僧孺、徐勉、徐陵等,河东的柳恽,平原高唐的刘缓,乐安的任昉,丹阳的陶弘景,休宁的程詧都是鱼和虞模不能区分的作者。除此之外,有几方墓志也是虞鱼模不分的,如韩景墓志(出土于陕西咸阳)、韩祜墓志(出土于陕西长子县)、元悰墓志、元贤墓志、刘懿墓志、元鸷墓志、公孙甑生墓志、萧正表墓志(以上几方墓志皆出土于今河北临漳一带)是鱼虞模不分的,宋忻墓志(葬于陕西长安县)是鱼模相混的。山东、广东的墓志也鱼虞模不分的的,如山东的崔博墓志(出土于山东临淄)、吕道贵墓志 (葬于历城之南三里),广东的刘猛进墓志(出土于广州)等,我们很难设想这些墓志的作者都是河南人。总之,通过表六可以看出,华阴、范阳、临沂、吴郡、南阳、东海郯、南兰陵、吴兴郡等地的作者有的是鱼模分用,有的是鱼模同用(见表六第2至9行),特别是萧衍和他的几个儿子用韵习惯截然相反,这很难用方言来解释。即使是有些地方的作者都是分用(见表六第10至15行)或者都是同用(见表六第16至26行),但这些地域分布地很分散,如鱼模同用作者的籍贯分布在今广东、河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等共7个省,很难说这种现象是方言的表现。
四、结论
数理统计的结果表明,遇摄分为鱼、虞、模三部比较合理,王力先生的结论比较可信。鱼、虞、模的分用、独用,反映的是南方或北方诗人的用韵习惯,并不是地域的特点。
[1]王力.南北朝诗人用韵考[C].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
[2]周祖谟.齐梁陈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C]//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77.
[3]于安澜.汉魏六朝韵谱[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328.
[4]罗常培.切韵鱼虞的音值及其所据方言考[J].史语所集刊,1931.
[5]潘悟云.中古汉语方言中的鱼和虞[M]//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潘悟韵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9.
[6]麦耘.汉语历史音韵研究中的一些方法问题[J].汉语史学报,2005(第五辑).
[7]朱晓农.北宋中原韵辙考[C].音韵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03.
[8]麦耘.隋代押韵材料的数理分析[J].语言研究,1999(2).
[9]麦耘.用卡方计算分析隋代押韵材料[M].吉林大学.语言文字学论坛(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H109
A
1673-1999(2011)08-0116-03
张建坤(1974-),男,山东冠县人,硕士,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东广州510091)文法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音韵学。
201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