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蓬蘽的原植物考证△
2011-11-03资源
资 源
张珂,王德群*
(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 安徽省高校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1)
资 源
安徽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0413101)
*王德群,E-mailahwdq@yahoo.com.cn
《神农本草经》蓬蘽的原植物考证△
张珂,王德群*
(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 安徽省高校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1)
为澄清《神农本草经》蓬蘽及古代覆盆子的原植物来源,查阅古代本草文献并结合植物特性进行考证。研究表明植物蓬蘽RubushirsutusThunb.即《神农本草经》蓬蘽的原植物来源,也是古代中药覆盆子的主要来源。作为本经药用来源,蓬蘽R.hirsutus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及可靠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神农本草经;蓬蘽;考证;原植物来源;植物形态
覆盆子为常用中药,来源于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掌叶覆盆子RubuschingiiHu的未成熟果实[1],最早是以蓬蘽的别名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悬钩子属植物种类众多,形态各异,类群复杂,带来本草考证的困难,中外学者们对古代蓬蘽及覆盆子原植物的来源意见不一。为正本清源,本文在查阅大量古代本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植物特性,对《神农本草经》蓬蘽的原植物进行考证,以澄清《神农本草经》蓬蘽及古代药用覆盆子的原植物来源问题。
为便于区分古代中药蓬蘽及植物蓬蘽,本文以蓬蘽R.hirsutus表示植物蓬蘽。
1 中药蓬蘽的本草文献记载
1.1蓬蘽与覆盆子来源相同
《神农本草经》称“蓬蘽……一名覆盆”[2],说明蓬蘽即覆盆。《名医别录》[3]中将蓬蘽与覆盆分开,始以“覆盆子”另条收载。作者未言明二者分开原因,但从该书对蓬蘽与覆盆子的记载看,两者功效有明显区别。对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认为“……覆盆是实名”[4],两者功效差别由于药用部位不同所致,并非药用品种不同。
唐《新修本草》也称覆盆、蓬蘽乃“一物异名”,但不认同陶氏“蓬蘽是根名”的说法,认为蓬蘽“本谓实,非根也”[5]。宋《开宝本草》及《本草图经》均称蓬蘽为“覆盆子苗茎也“[6-7],《绍兴本草》称“覆盆子即蓬蘽实也”[8]。尽管对于古代中药蓬蘽指的是植物体何器官大家观点不一,但自《神农本草经》至唐宋时期,人们均认为中药蓬蘽与覆盆来源于同一植物且品种稳定。
1.2古代蓬蘽与覆盆子的原植物特性
唐宋及以前本草文献中有一些对中药蓬蘽的来源植物特性的记载,包括植物物候、花、果形态及果实采收时间等。
《名医别录》、唐《新修本草》及宋《开宝本草》均载覆盆“五月采实”,《本草拾遗》称蓬蘽“四月熟,味甘美……”[9],《食疗本草》认为覆盆子“五月麦田中得之良”[10],说明蓬蘽果实早在四月或五月(现5、6月)即已成熟且味道甘美。《本草图经》对蓬蘽有较详细描述,称其“花白,子赤黄,四五月候甘实成采之。秦、吴地甚多。”该书所附蓬蘽插图(图1)为现存最早的中药蓬蘽原植物图,结合《绍兴本草》中蓬蘽插图(图2),可清楚看见这是一类单花生于小枝顶端,花大,花瓣外展,果实圆球形的植物类型。
图1 《本草图经》中蓬蘽插图 图2 《绍兴本草》中蓬蘽插图
综上所述,古代蓬蘽的来源植物具有花大、果大、成熟期早、味道甘美的特点。唐宋时代各本草书籍均将其置于果部,表明蓬蘽果实常为人们所食用。
2 蓬蘽R.hirsutus为古代蓬蘽的原植物来源
2.1不同悬钩子属植物特性
人们对古代蓬蘽及覆盆子原植物来源的本草考证结果各不相同,认为同属植物插田泡R.coreanusMiq.、茅莓R.parvifoliusL.、黄果悬钩子R.xanthocarpusBur.et Franch.、高梁泡R.lambertianusSer.、寒莓R.buergeriMiq.、灰白毛莓R.tephrodesHance等都可能是《神农本草经》中蓬蘽及古代覆盆子的原植物来源[11-14]。目前除《中国药典》来源种外,山莓R.chorchorifoliusL.f.果实也在部分地区作为中药覆盆子使用[15]。
悬钩子属植物种类众多,它们在花期、果期及植物体形态上特点各异,需要结合悬钩子属植物的特性对其原植物进行考证。现将上述植物相关特性列表,见表1。
表1 悬钩子属植物相关特性对照表
2.2蓬蘽R.hirsutus为古代蓬蘽的原植物
从表1看出,植物蓬蘽R.hirsutus形态特征为复叶,单花,花瓣大,白色外展,果实成熟早,在叶型、物候及花果形态等各方面均与古代蓬蘽的特性非常相似。因《本草图经》中提及蓬蘽果实“赤黄”,且附有“成州(今属甘肃)蓬蘽”图,而蓬蘽R.hirsutus果实成熟后红色,且甘肃未见有其分布记载,故大家不认同蓬蘽R.hirsutus为《神农本草经》中药蓬蘽的来源。
经研究发现,本属植物果实成熟过程中颜色逐渐改变,由绿渐变为黄、橙红、红或紫黑色。果实“赤黄”色时已近成熟,可以食用。自唐宋以来,我国气候有很大改变,直接带来温度与水分的变化并影响植物的分布,当时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柑橘、漆树与竹类现早已不见生长[16],西部地区的寒冷与干燥可能使得喜生长于潮湿处的蓬蘽R.hirsutus的分布渐渐向东南温暖湿润处迁移。《本草图经》记载蓬蘽“秦、吴地甚多”,表明当时蓬蘽已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这与蓬蘽R.hirsutus目前的分布一致。
植物果实颜色及分布会有变化,但植物的物候及花序则相对稳定,不易改变,应是本草考证时首先考虑的因素。结合植物的物候及花序等生物学特性考证表明,蓬蘽R.hirsutus应为《神农本草经》中“蓬蘽”的原植物来源。
2.3非《神农本草经》蓬蘽来源的植物
学者们认为黄果悬钩子为《神农本草经》蓬蘽的原植物来源,是因《本草图经》中提及蓬蘽果实赤黄,且附有“成州(今属甘肃)蓬蘽”图。黄果悬钩子虽在叶型及分布上与文献记载一致,但在植物花果形态与物候相差较大。黄果悬钩子为少伞房状花序,少有单花,花瓣白色,较小,果实成熟期7~8月,而非文献记载之“四、五月红熟”。在民间,黄果悬钩子全株被用做中草药,有消炎止痛之功效,可治结膜炎、睑缘炎、肝炎和无名肿毒,也与覆盆子的药用相差悬殊[17]。
茅莓与插田泡虽为复叶,但为伞房花序,花瓣色红,且物候较迟,夏季7~8月成熟。寒莓、高粱泡、灰白毛莓的叶为单叶,均为夏季开花、秋冬季成熟的植物类型,与文献中记载的“蓬蘽”的生物学特性相差太大,都不应是《神农本草经》中“蓬蘽”的原植物。
灰白毛莓与插田泡常被作为古代覆盆子与蓬蘽的来源植物,与蓬蘽、覆盆的分化及《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有关。李时珍认为覆盆子为“色乌赤者,因色乌赤可补肾,而果实色红者不入药用”,而蓬蘽为“六、七月开花……[18]”果实秋冬季成熟的植物类型。学者们对蓬蘽及覆盆子原植物本草考证多以《本草纲目》为根据,因此果实成熟时“色乌赤”的插田泡R.coreanus与果实秋冬季成熟的灰白毛莓R.tephrodes被作为覆盆子与蓬蘽的植物来源,《中华本草》中即是以灰白毛莓为蓬蘽来源[19]。但从历代本草对文献记载可看出,均无蓬蘽与覆盆子果实成熟后变黑一说。
3 讨论
3.1蓬蘽R.hirsutus就是古代覆盆子品种来源
唐宋前本草文献中的蓬蘽与覆盆子乃一物异名,植物蓬蘽R.hirsutus是《神农本草经》蓬蘽的原植物,也是古代覆盆子品种来源。蓬蘽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为上品,称其“主安五脏,益精气,长阴令坚”等。作为上品药的蓬蘽,其补益作用一直被人忽视,应加以恢复与重视。蓬蘽R.hirsutus野外分布广泛,繁殖力强,资源量大,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3.2掌叶覆盆子的药用价值
有学者认为掌叶覆盆子是近年才使用的代用品,认为其是否能充分发挥覆盆子自古以来作为补药的药效尚不明了[20]。研究发现唐宋以前覆盆子类药材基源较一致,其原植物就是一类单花、花大、花瓣外展,果实成熟较早的悬钩子属植物。目前《中国药典》掌叶覆盆子RubuschingiiHu(包括地方品种山莓R.chorchorifoliusL.f.)虽非《神农本草经》中蓬蘽的原植物,但其物侯及花果特点均与《神农本草经》中蓬蘽的原植物生物学特性较相近,应具有与蓬蘽相似的药用功效,其果实可以作为新兴品种代用古代正品覆盆子。
3.3物候不同,药效有别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59.
[2] 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46.
[3] 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88.
[4] 梁·陶弘景编.尚志钧辑校.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60-461.
[5] 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2,440.
[6] 宋·卢多进,李昉等撰.尚志钧辑校.开宝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71.
[7] 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31.
[8] 王继先.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M]//郑金生.南宋珍稀本草三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3.
[9] 唐·陈藏器撰.尚志钧辑校.本草拾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38.
[10] 唐·孟诜撰.张鼎增补.尚志钧辑校.食疗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6.
[11] 李继仁,赵汝能.中药覆盆子的本草学考证[J].武警医学,1998,9(2):107.
[12] 宋平顺,卫玉玲,王勤忠.悬钩子属若干药用植物的本草学研究[J].中药材,1997,20(2):100.
[13] 王惠民.覆盆子的品种延续与变迁[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7):392.
[14] 冯文,梁保河.覆盆子本草考证[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0):915.
[15] 蔡文山.覆盆子及其混淆品山莓的鉴别[J].海峡药学,2007,19(2):66-67.
[16]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15-38.
[17] 李维林,晁无疾.黄果悬钩子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1993,14(6):45-46.
[18]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1241.
[1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第4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44.
[20] 难波恒雄.生药的资源、化学、代谢[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8,10(5):31.
[21] 顾姻.悬钩子属植物资源及其利用[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1992,1(2):50-60.
201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