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质性意义
2011-11-03■刘亭
■刘 亭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质性意义
■刘 亭
为什么要切实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呢?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国土空间开发活动,就此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刘 亭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历时5年,已于去年底由国务院正式发布执行。今年6月8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此向公众作了详细介绍。略去对那些相当专业的技术性内容的研读,出台这一规划的实质性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笔者的理解,无非就是三句话:第一句,18年前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说的:“发展就是硬道理”;第二句,18年来的发展实践进一步告诉我们的:“硬发展没有道理”;第三句,是对以上两句的整合提升:“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就此,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十二届五中全会关于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新解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而所有的这些话,恰恰就是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核心理念。
为什么要对国土空间划分主体功能呢?为什么要切实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呢?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国土空间开发活动,就此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当年的“毁林开荒”和“围湖造地”,到现如今的“退耕还林”和“退田还湖”,已经证明了这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中央之所以下决心要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心也就是这个意思。
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的现实针对性,就是中国既有的发展“太粗放了”。而这种太粗放的起点,首先是对于国土空间的开发活动“太粗放了”。大家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人类社会所谓的发展,其最初的起点在哪里?都在于对自然界的一种开发和利用。如果我们对既有的资源和环境一概不去触动,就不会有今天人类社会的繁衍和发展。
而那也是人类追逐物质财富积累的欲望使然。当年的豪言壮语言犹在耳,可如今的满目疮痍令人汗颜。正因为人类改变自然的方式不同,从而划分出文明的编年史:从原始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如此等等。
所以,我们今天来讲科学发展,如果不从国土空间的科学开发起步,那就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就像我们今天的清理污染一样,会被不幸地叫做“末端治理”。所以说,聪明人一定要从起点出发来践行科学发展,这就是要对我们既有的国土空间,分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确定不同的开发强度,配套以差别化的政策措施,然后引导我们将以往那种过度的、超强的或者是无序的空间开发活动,逐步地走上一个有度、有限、有序地,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轨道。
虽然“好事办成”总是要有一个过程,但如果我们还是成天热衷于追逐GDP总量的扩张,还是抱着“工业兴市”这种过时的口号不放,那当下中国的这种国土开发的现状就很难改变,科学发展也必定会在实践中沦为一句空话。
对于现在我们的国土开发现状,有种种相当极端的言论,什么“无河不干,无水不污”,什么“赤地千里,焦土一片”,虽说有点过火,但无可否认,这种极端的后果在当下却是越来越“浮出了水面”。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毫无疑问我们是属于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现在都说灾难性天气的生成和频发,主要的原因就来自于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温室气体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碳排放又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而中国恰恰就是全球的第一大碳排放国;中国一再地“闹电荒”,一年就烧掉30多亿吨的煤炭!而这样又是“为谁辛苦为谁忙”?主要就是为了支持制造业;而制造业这么大的产能,一大块又是为了满足出口。
所谓中国传统的发展模式,我的一种解读就是“三个过度依赖”。“一是过度依赖出口”,当然,我们出口的大多是日用消费品、工业制成品,因而带来的“二是过度依赖制造业”,制造需要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因而“三是过度依赖对于自然物质性要素的硬投入”。我们至今沉迷其中,“但愿长醉不愿醒”,然而资源已然无法支撑,环境已然无法承载。
确认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质性意义很有必要,但至今对此还存有相当多的异议和阻力。这是因为,它跟我们轻车熟路的既有发展模式是不相容的,是有冲突的。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这件事就必定大有希望,必定终成正果;我们的发展模式,也必定会就此促成“更多依靠国内需求、更多依靠服务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创新型要素软投入”的“三个更多依靠”的重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