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目击者描述的因素研究

2011-11-02付旭东刘万鹏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目击者画像嫌疑人

付旭东,张 俊,张 伟,邢 燚,刘万鹏

(1.武汉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局,湖北 武汉 430000;2.湖北警官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4)

影响目击者描述的因素研究

付旭东1,张 俊2,张 伟1,邢 燚1,刘万鹏1

(1.武汉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局,湖北 武汉 430000;2.湖北警官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4)

摹拟画像是刑侦领域普遍采用的侦查手段之一。目击者对目击活动的描述是完成摹拟画像的依据,但描述内容往往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画像专家必须对目击者实施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从而使沟通双方最大限度地获取与犯罪嫌疑人相貌有关的线索。本文剖析了影响目击者描述内容的三个主要因素:记忆效果、主观意识、沟通策略,并分别研究了其对描述内容的影响。

摹拟画像;沟通;目击者;描述

一、引言

摹拟画像的核心是沟通。通过引导和启发回忆,让目击者最大限度地获取与犯罪嫌疑人相貌有关的线索,并且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目击者的描述备受关注。

实验心理学领域对记忆特别是对记忆中的错误进行的研究已经具有很长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发现,目击者描述或辨认犯罪嫌疑人的活动,不仅涉及记忆,而且也涉及到推理过程、易受暗示性、群体影响、自信心、权威服从和顺从。目击者对记忆内容的描述并不等于回忆,确切地讲,描述是回忆以前事件的语言表达,它们并不仅仅受记忆过程的影响。

如果描述的内容不能代表记忆中的情形,那么如何去衡量它的准确性呢?在沟通中,有关“这些描述准确吗?”或“谁的描述更准确?”之类的问题层出不穷,近乎所有的细节都是为寻找答案而服务,从而使沟通的过程演变成对这些问题逐步解读的过程。随着沟通的不断深入,画像专家可以获取足够的依据去回答这些问题,但有时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两难境地。

这种情形并非完全归咎于原始记忆,在目击者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很容易或者习惯于用想象、揣测去还原事实。在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面前,他们显得摇摆不定,往往轻易就改变了观点,整个过程很少涉及记忆因素,而仅仅受到即时兴起的情绪与态度的支配。在沟通中目击者经常在一种观点和另一种观点之间徘徊,有时甚至从一种观点陡然转向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表现为两种观点的抗争,如果一种观点更符合自己的愿望或者显得更合理,会理所当然地获得支持。

从实际情形来看,描述受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描述的因素

描述不仅仅涉及记忆过程,还涉及到沟通活动本身,前者用来回答“我看见了什么”的问题,后者用来回答“我应该说些什么”的问题,从描述的内容和动因来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主要是:记忆效果、主观意识和沟通策略。

(一)记忆效果

记忆效果涉及到三个方面:完整、清晰、原始。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反之是残缺、模糊、污染。拿后者来说,可能从感知开始就出现了错误,比如无意识记、遗忘以及再认或回忆阶段的记忆修订,使记忆中的内容具有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特征。从实际情况看,当记忆效果欠佳时,主观臆测和推断会占据上风,目击者在描述的过程中显得信心不足,抗干扰的能力减弱。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大致包括:

1.光线。目击活动发生时的光线直接影响到目击者的观察。漆黑、昏暗、逆光、间歇光、强光、有色光等光线条件都会使目击者的观察受限。在很多发生在傍晚或夜间的强奸案件中,尽管犯罪嫌疑人与目击者有较长时间的近距离接触,但通过视觉获取的线索非常有限,更多的则来源于听觉、触觉、嗅觉。

2.距离、角度和方位。目击活动中观察的距离、角度和方位直接影响到记忆效果,俯视、仰视、盲区、过远的距离都会使目击者的观察受限。受视角的影响,出租车司机在行进途中很少观察副驾驶位的乘客。

3.时间。相对而言,长时间、持续的观察,其记忆效果明显优于短时间、间歇的观察。实际案例中经常出现与犯罪嫌疑人擦肩而过的情形,如果缺乏明确的目的和动机,目击者很难获得较好的记忆效果。

4.目的。明确的目的让目击者的观察变得更主动、细致,在加以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其记忆更完整、深刻。反之,缺乏目的的观察只能产生琐碎、浅表和脆弱的记忆。拿无意识记来说,目击者虽然看到了犯罪嫌疑人,但由于没有主动地进行分析和保持,其最终的结果是“只看不记”。

表1 记忆效果与记忆目的之间的关系

5.刺激与变化。强烈的刺激与变化能够更多地吸引目击者的注意力,使观察具有指向性,同时产生相应的目的和兴趣。它们包括:特别的声音、颜色、光线;非正常的衣着、装扮、体貌特征;怪异的表情神态、言行举止等。比如犯罪嫌疑人手持尖刀一路狂奔,目击者被凶器和特殊行为所带来的刺激与变化所吸引,由此产生好奇心和相应的注意力,对犯罪嫌疑人相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假设犯罪嫌疑人当时既未持刀又行走自若,其记忆效果可能大相径庭。

6.相貌特征。对相貌的观察除了某些突出的相貌特征以外还受记忆偏好的影响。在相貌分析过程中,即使针对同一张脸,不同的目击者会把注意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有人侧重于人格特征并产生带主观倾向的情感,如“奸诈”、“憨厚”、“儒雅”、“可怜”、“令人讨厌”等等;有的人侧重于某个细节特征如扁平的鼻子、浓眉、酒窝、耳环等等;有人受兴趣爱好和过往知识与经验左右选择观察重点,比如通过对皮肤的观察得出“苍老”、“水灵”、“憔悴”、“容光焕发”等推断,通过化妆推断对方的个人素养、社会阶层、年龄与职业。出于记忆偏好,每一名目击者对相貌特征的注意指向各不相同,包括人格特征、整体特征和细节特征方面,如果对这些都缺乏指向,就意味着什么都看到了,但什么都没有记住。实际案例还表现出:突出的相貌特征能够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相比之下长得丑陋、怪异的人比长得漂亮的人更容易被记住,而长相平庸的人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被遗忘得也更快。

7.特殊的身体或情绪状态。目击活动发生时,目击者特殊的身体或情绪状态会影响到记忆效果,包括:因酒精或药物导致的麻醉、亢奋、谵妄;疲劳、昏睡后的麻痹、迟钝;高度紧张、惊恐;极度兴奋、狂躁;抑郁情绪;患病、失血、低温引起的神志不清;过度悲伤、意志崩溃;高度专注于其他目标;创伤综合症的某些反应等。

8.观察习惯。观察习惯因人而异,与目击者的年龄、性别、爱好、情操、职业、过往知识与经验等都有关系,对同一目击对象,不同的人会把注意力指向某个或多个重点,如年龄、体态、发型、皮肤、化妆、衣着、口音、表情、动作、凶器、驾驶工具、来去路线等等,从而得到不尽相同的直观感受。此外,不同的人对观察结果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处理,有的记忆更完整、牢固,有的则模糊不清并且很快被遗忘。

(二)主观意识

主观意识主要指目击者描述时的态度、自信心和愿望。在沟通中,画像专家总是希望目击者积极而自信,喜欢他们快言快语、态度坚决,从而使沟通的双方都能够受到感染和鼓舞,让沟通氛围有利于记忆启发和自主表达。相反的是消极的态度和缺乏自信,在这种情形中目击者会过多地表现出犹豫不决,对权威的服从、从众、易受暗示性都会大大增加。

1.不自信。对大多数目击者而言,用语言去描述犯罪嫌疑人相貌是从未尝试的,当他们与画像专家面对面时都心存顾虑,不知道该说什么、怎么说,他们希望降低双方对沟通结果的预期值从而减缓压力。这种主观的不自信包括对自己观察力的不自信、对自己记忆力的不自信以及对自己描述能力的不自信,特别是在记忆模糊的状态下,目击者的描述很容易陷入到模棱两可的困顿之中。

2.回避。受世俗成见或其它因素的影响,很多目击者不会积极地配合警方的工作,他们中有很多人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不愿意卷入与己无关的调查之中,对沟通活动本身持回避甚至厌烦态度。最常见的心态是“明哲保身”,目击者表面看上去认真、仔细甚至主动、积极,内心却瞻前顾后、忧心忡忡,他们担心“惹火上身”,尽量避免自己的各种利益受到损害;其二是害怕犯罪嫌疑人打击报复,犯罪手段越残忍,目击者的这种担忧越明显;其三是担心经济上的损失,比如个体经营户、出租车司机在三番五次接受警方调查后,很容易产生反感抵触情绪,因为调查工作会给其经营活动造成直接影响。

3.过于自信。沟通本身或多或少地给目击者带来压力,不自信是一种正常、普遍的反应,相反,过于自信则显得不正常,往往暴露出隐藏在话语背后的真实动因。哗众取宠的心态最有代表性,比如当某个案件发生后,有的人在众说纷纭时主动“爆料”,向警方提供“重要线索”,特别是大家尤为关注的问题,旋即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在实际案例中有编造目击活动或犯罪嫌疑人相貌的情形,目击者一再强调描述内容的真实可靠性,其目的仅仅在于表现自己,反映出臆症型人格倾向。还有一种人长期以“能人”自居,任何时候都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才能,喜欢自吹自擂、头头是道,其目的同样在于表现自己。

4.服从与顺从。目击者在描述中表现出的服从与顺从主要源自于画像专家施予的压力。在前者眼中,画像专家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揭示事实与真相,同时兼具执法者的身份,言行具有强制力,容易让人产生特定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为了减缓压力、推脱责任,目击者会表现出曲意迎合,当他们意识到某些描述可能产生对自己不利的结果,会下意识地加以调整、改变,达到令对方满意的程度,这种调整和改变就是服从与顺从。

5.从众。从众来自于群体的压力。当目击者意识到自己与群体的言行、标准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会随之产生从众情境。最典型的是:如果大多数的人坚持一种观点,少数人会表现出相应的顺从,哪怕起初对这种观点有所质疑甚至持完全不同的观点。比如有人认为犯罪嫌疑人脸型瘦长,尽管头脑中的印象不是很确切,但记忆中的情形的确如此,不过其他目击者并不苟同这种观点,他们当中有人认为是方脸,有人认为是圆脸;有人表现出犹豫,有人表现出坚决,该目击者开始产生动摇,对自己的观察和记忆表示怀疑,继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他们看的时间更长”、“他们比我看得更清楚”、“也许我在犯糊涂”、“他们都这么说,一定是对的”,最终目击者改变了最初的观点,作出了与他人相一致的描述。并非在多名目击者的情形中才会出现从众,在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同样如此。目击者会时刻提醒自己,个人的想法、言行必须与群体的标准保持一致,以免因不合情理、不同寻常的观点招致非议。

(三)沟通策略

恰当的沟通策略能够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回忆,二是保证描述的客观、准确性。前者主要是营造良好的氛围,让目击者进入最佳记忆状态从而积极、有序地展开回忆;后者主要是创建一条能够充分进行自主表达的通道,尽量避免外部因素对描述造成影响。

1.沟通场所。沟通场所的选择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素:一是要尊重目击者的意愿,二是要有相对独立的空间。一般来说,目击者希望该场所是较熟悉、能够被自己所接受的,过于陌生的环境会令人感到不安。从实际情形来看,受世俗成见的影响,大多数目击者不愿意被警察“带到”派出所、刑警队及警方指定的其它处所,他们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并以推诿、敷衍等消极形式表现出来。有些符合目击者意愿的场所也不宜采用,它们包括:过冷或过热的场所;四周琳琅满目的场所;喧嚣嘈杂的场所;有人围观的场所;拥挤的病房;有人频繁进出的商铺;路边摊点;多人同处的办公室;正在生产的车间等。

2.桌椅摆放。沟通场所最重要的设施莫过于桌椅,它们的摆放应符合交流、合作的意愿,体现出平等、接近的关系,为目击者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空间。

图1 目击者和画像专家的不同的座位关系

图1反映了四种目击者和画像专家的不同座位关系。在座次a中沟通双方相对而坐,目光经常直视,容易让人产生警惕、戒备心理,形成防卫姿态;座次b两人并排而坐,中间没有任何阻隔,具有与当前沟通主题和氛围不符的亲密关系;座次c具有无形的隔阂和距离感,容易产生对立和抵触情绪;相对而言,座次d具有最佳距离和角度,能够体现沟通双方的平等关系,被较多地采用。桌面上尽量少放杂物,有些杂物特别是相册、照片或其它图片资料容易让目击者产生好奇心,对此可能投入过多的注意力。椅子如果不舒适会让人感觉不自在,有的椅子可以摇摆、转动,有的椅子还会发出“吱吱”声,这些都容易让目击者分心。椅子最好背对房门,可以有效减弱人员进出及其它声音的干扰,还可以避免目击者对室外活动作胡乱揣测。

3.应有的尊重。以下情形是目击者不愿意看到的:过于严肃或古板的姿态;审视、威逼的眼神;跷二郎腿或敲桌子;过于生涩难懂的口音;带有强迫、指令倾向的措辞或语气;心不在焉或纹丝不动;脏话;揶揄的口吻;蔑视、不屑的表情;严厉的批评和毫不留情的斥责;直截了当的反驳;步步紧逼的提问;粗俗的举止;质疑的眼神;旁若无人;烟雾缭绕等等。目击者必须从画像专家的言行中感受到亲切、宽容、真诚、理解和信任,体会到应有的尊重,否则可能会产生不自信、怀疑、焦虑、反感、逃避等消极情绪,从而将内心封闭起来。

4.自主描述。违背个人意愿和思维、表达习惯会让目击者的描述受到影响,画像专家应当营造一个宽泛自由的思维空间,引导目击者进入积极主动、随心所欲的思维状态并实现自主描述。其中可能会对自主描述造成影响的因素包括:复杂的逻辑关系;过于严谨的访谈结构、层次、顺序;过于唐突或具有刺激性的主题;过于松散或紧密的节奏;谈话完全被一方所控制;缺乏准备和目的的启发和引导;贸然打断对方的思考或描述等等。

5.提问。不恰当的提问容易形成暗示或诱导,让目击者改变自己的观点。一些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如“黑色还是黄色”、“圆脸还是长脸”、“向北还是向东”等等,只能将目击者的回答限制于二者之一,使可能存在的第三种答案或其它不同意见被排斥在外,此外这类提问不利于启发回忆,对于自我探索起不到任何鼓励、推动的作用。正确的方法是使用无固定答案、非引导性的提问,如“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你对他的第一印象怎样?”“真是这样吗?”等等,这些问题具有内在的积极意义。一般来说,“什么”和“怎样”的问题有助于启发回忆,“何时何地”之类的问题则看不到这种特征,后者让回忆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停滞下来。提问时尽量少用“我”字。“我看”、“我认为”之类的措辞容易让人感受到权威的力量和强烈的暗示。

6.因人而异。刑事犯罪的目击活动大多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目击者可能是目不识丁的农妇、能说会道的推销员、戴老花镜的小摊贩、害羞腼腆的小学生,也可能是机关干部、环卫工、护士、公交司机等等,他们身处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各自的性格、道德情操、兴趣爱好、社会交往、知识阅历,具有显著的个体特征,因此在认知活动中存在着必然的差异。从大量的实际案例中可见,针对同一目击活动以及目击对象,不同目击者的描述也不尽相同。画像专家应当知道自己的沟通对象喜欢什么、担心什么、反感什么、期待什么,因人而异地选择最适宜的沟通方法。千篇一律、过于程式化的方式方法对回忆和描述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

三、总结

目击者的描述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些涉及到记忆,有些则涉及到沟通本身。实际的指导意义在于:针对不同的目击活动、目击对象和目击者,选择和运用最恰当的沟通策略,努力使描述的内容更加完整、准确。

[1]赖茨曼.司法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1-92.

[2]张勇.目击者诸因素对摹拟画像相似度的影响[J].刑事技术,2008(4).

[3]付旭东.摹拟画像你我他[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57-66.

[4]付旭东.与目击者沟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197-221.

D631.2

A

1673 2391(2011)03 0069 04

20100406

付旭东(1971),男,湖北应城人,武汉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局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校:边 草】

猜你喜欢

目击者画像嫌疑人
威猛的画像
“00后”画像
画像
目击者隔街相望
谁是目击者
光从哪里来
定位嫌疑人
20年了,我还是嫌疑人吗?
三名嫌疑人
“电梯吃人”事件后,目击者可这样消除心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