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彰显创新的个性
2011-11-02
文/本刊记者 洛
起名 彰显创新的个性
十多年前,我坐在原河南省经贸委大院的200号楼内,对着窗外硕大的梧桐树或白杨树发呆,酝酿着给一本即将承载重任的杂志起名。给人起名已经相当不易了,要是给一个杂志起名呢?在数以千计的刊物中,取一个吉祥如意、独一无二、响亮易记、一举通过的刊名,不发呆是不可能的。
听着簌簌的梧桐树语,沙沙的白杨声,寻找着灵感,期待着一刹那的升华与开悟。这本杂志原有一个很长的名字《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2000年前后,原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决定将这本杂志收回并重新打造。
这是一个期刊细分的年代,也是一个期刊调整的年代,与科技相关的名称,已经被捷足先登者占用,给后来者留下的空隙少而又少,这让几个曾经是报社里锻炼出来的编辑记者绞尽脑汁。像电影般闪过一个个名字,新经济?发现?创造?名词、动词、动名结合、动宾结合,在每个可以作为刊名的词汇上停留、琢磨,然后否定、放弃,一个个过滤、一遍遍筛选。
那时,创新的词已经出现,创新的行为更是一直存在,但经济界、科技界对创新的认识还相当模糊,先行者也是在探索之中,大多的人一知半解,更不要说完整的创新概念、作用、意义了,整体来说那是创新的萌芽时期。记得当时主抓河南省经济的省经贸委特意从北京请来专家向大家讲解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边界,创新与创造的区别等等。
当时的企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升级换代时期,企业向何处去?许多企业陷入一种普遍的迷惘和进退两难,“不进行技术改造是等死,进行技术改造是找死”。如何避免破产和解体,政府在思考,企业在探索,专家在研究,电视新闻里,时不时有“创新”、“革新”、“创造”等字眼从耳中掠过,我们彼此都那么坦然地擦肩而过,偶然的一个晚间新闻联播,也就那一刻,“创新”二字清清楚楚碰上了苦思冥想的我,相逢时刻,播的新闻刹那远去,人整个笼罩在创新里,心里、脑海里只有一个词“创新”了。那一刻倍感轻松。
这样的刊名同样兴奋了大伙,从总编到副总编,再到编辑记者,大家无不赞成。幸运的是在新闻出版署报批时,当时的出版署长于佑先将后面加上了“科技”二字,使杂志的报道范围更加清晰和明确了。
从此,我们这批曾经的报社记者,从零开始,进入一次新的创业。从经济领域跨入科技领域,在一种创业的冲动催促下,从一张白纸到一点点拓展,从平凡走向多姿,从河南走向全国,每一期,都根据实际,调整、校正着前进的方向。
而今,十年过去,创业时期的一个个伙伴先后离开,在新的领域里开拓创新,又一个个新朋友陆续加入,在杂志的天地里耕耘。
遗憾的是,我们生长在一个科学不是十分发达的国家,又处于一个创新成果积淀不那么雄厚的省份,在科技这个领域跋涉,不占天时地利人和,但我们坚持走过了十年,锻炼了一批人,结识了数十位德高望重的院士、德艺双馨的科研工作者,采访的足迹遍布河南。
当年容纳沉思的地方,正酝酿一个重建的规划,当年有着庞大树荫的梧桐树、挺拔笔直的白杨树不见了踪迹,长满了荒草的院子,在繁华的花园路,注入了一片沉寂和安静,等待着一个崭新的未来。
我们习惯于大手笔地推掉一个旧世界,又善于在一片空无中创造一个新世界,我希望我们的创新,也多出现这样习惯的原始性创新,以彰显我们的创新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