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之痛
2011-11-02
进步之痛
1886年,芝加哥罢工。正是一次次的罢工开始让公司学着理解和修订追逐利润的新法则。
公司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经济增长,也将自己发展成了一个超越社会控制的权力组织,引发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从日后的发展来看,1886年被认为是公司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
就在1886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司被视为宪法保护下的自然人,受到《权利法案》的全面保护。法官斯蒂芬·菲尔德曾在一份判决书中这样写道:“几乎所有需要动用大量资本的企业都是以公司形式组织起来的。……给我们的人民提供衣食物,美化他们的住宅,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救济贫困者并使我们在过上富裕生活的同时还具有高尚情操的,不是其他,正是公司。”
但是,也就在1886年,芝加哥草场响起了爆炸声和枪声。5月1日,50万美国工人罢工。芝加哥的声势最为浩大,8万人参加了游行,目的是争取8小时工作制。
这一年,美国的罢工多达1500余次。
公司曾经获得了那个时代最大胆的胜利。人们对公司的狂热曾经就像一次集体朝圣。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使得世界在19世纪的一百年中发生的改变远远超过此前的三千年。然而,正因为如此,世界也不得不同时面对与进步伴生的矛盾、冲突甚至灾难。
“天堂”里的劳资战争
芝加哥市郊的普尔曼镇是美国第一座标准化的公司镇。这里非常美丽,适宜居住,有很多漂亮的花园和福利设施。除了工厂,还建造了娱乐场所,比如运动场、剧院等。这是一个令人愉快、有吸引力的居住场所。
创建小镇的人叫乔治·普尔曼,是火车卧铺车厢的发明者。他希望用良好的生活环境给自己的公司带来更稳定的劳动力。然而,工人们的感受似乎并非如此美妙。制造车厢的工人们受到普尔曼的残酷对待,境遇悲惨,收入微薄。
在经济萧条的1893年,为确保公司盈利,普尔曼把工资降到了贫困线以下,工人们在公司镇的房租却丝毫未减。工人委员会前去交涉,但普尔曼拒绝一切和谈。普尔曼认为,工人挣多少钱完全是公司的事,工人无权干涉。也是那个时期,人们对于公司权力和个人权利关系的普遍理解。
数年间,普尔曼镇上一直冲突不断,并最终升级为国庆日的流血对垒。
1894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芝加哥没有庆祝活动。携带格林式机枪的联邦军队开进城市。十二万五千名铁路工人正在罢工,冲突中,十三名工人被打死。此次大罢工就是从普尔曼公司开始的。
公平与效率的博弈
整个欧洲(特别是英国工人阶级)经历的最困难、甚至是极其悲惨的阶段,是从1800年到1880年间。
那一时期,曾经是创业英雄和社会榜样的公司老板们的眼里只有利润。恩格斯这样描述:工人成了活的工具;贫穷被看作是个人的事;失业甚至被认为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为可以把工资压至最低水平线,从而得以降低生产成本。
由此,18世纪末开始出现在英国的各种工人运动,此后在欧洲各工业国绵延不绝。
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42年英国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
欧洲工业国曾经遭遇的社会矛盾,在美国是随着机械化大生产和大量产业工人出现而日益凸现的。
据统计,1888年到1908年间,美国工业部门发生的事故导致70多万工人死亡,大约每天有100人丧生。1901年时,铁路工人中每26人就有1人因工受伤,每399人中就有1人因工亡故。
当时没有对工人的保险措施,雇主不会因为工人受伤而支付一分钱,基本上工人要自己承担工作中的风险。
没有公司肯为工人的养老和伤病负责。法院也裁定工人对自己在工作中受的伤害负有责任,并宣布工资和工时法是违宪的。
工人们这样表达对公司权力独大的无奈:“有人告诉我们说,我们能够在票箱中击败他们,但是票箱被他们占有着。有人告诉我们说,可以到法院去找到正义,但是法院是他们开的。”
公司和员工站在了对立的两级,势成水火。
摒弃“丛林法则”
芝加哥的肉类托拉斯,一直是美国人餐桌上各类肉食的提供者。但1906年2月,一本名为《丛林》的小说,让整个国家的人都恶心得翻肠倒肚。作者辛克莱在小说里描述了芝加哥肉品厂的生产场面。
病死的动物被用作肉制品的加工原料,毒死的老鼠也和肉一起来制作香肠,腐臭发酸的肉也被用作原料来制作正品。有的工人失足落进高温的大肉桶,除了骨头以外,整个人也就熔化了。它们被送到消费者的手中,就成了高级食用猪油。
这本小说的面市引起了巨大轰动。25000册书在首发45天后就被抢购一空。白宫也收到了一本。
觉得难以置信的总统派出劳工部长去工厂进行突击调查。结果,劳工部长亲眼目睹的场景,甚至比书中描写的还要恶劣。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市场的扩大,美国人吃的东西不再是邻居生产的,也不再是附近他所认识的那些销售商卖给他的,而是不知道是由什么人生产的。所以这个时候就给了那些大公司在这些方面为了牟利而弄虚作假的一个机会。
当人们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当成天经地义后,小说《丛林》的发表终于激起了全社会的愤怒情绪。
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说:“这部可怕的书,刺穿了最厚的脑壳和最硬的心。”一些有头脑的人开始担心国家会在这种极度自私的逐利行为中崩溃,认为应该给公司“这头狂暴的野兽拴上缰绳”了。
自由是公司的生命。但是,没有限制的自由是危险的。只有当自由不再只是观念价值,而被确定为法律价值和制度价值之后,它才值得被尊崇和坚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大众媒体。报纸的披露让政府感到压力,政府不得不进行行业规范,例如整顿屠宰业。
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很快采取行动,迅速推动国会通过了两个重要的法案,一个是著名的《纯净食品和药物法》,另一个是《肉类检查法》。
贪婪需要恐惧来平衡。要医治积累了一个多世纪的沉疴,社会监督犹如救命的药引,法制完善则如治本之方。而同样重要的,是修复人们被欲望蒙蔽了的心灵。
1911年3月25日,位于美国纽约埃斯科大楼的三角女式衬衣公司发生大火。这场无情的大火吞噬了146个工人的性命。4月5日,数万名工人和市民进行了一场沉默的游行。那一刻,人们发现: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价值。
有人将它称为改变美国的一场世纪大火,它实质性地推动了一系列人权保护性法律的制定,也让人们想起了一些似乎已被遗忘了很久的事情:办公司挣钱的初衷究竟是什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进步?
迈入20世纪的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市场,认识公司。面对这一新的课题,政府、社会、法律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划定权力的边界。
而公司又将如何定义自己的角色扮演,寻找通往未来的新路径呢?
1914年1月5日,福特汽车公司宣布:将把工人的工作时间减至8小时,同时提供比原先多两倍的日薪。为此,福特公司每年将多支出近1000万美元,而当时它的年利润也刚过1000万美元。很多人对此不理解。但公司建立者亨利·福特却反复强调,给工人以高工资“是效率问题决不是慈善行为”,而“工人也无须感激雇主”,因为“这是一个公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世界”。
事实上,当年年底,福特公司的利润就上升到了3000万美元。福特的逻辑在今天看来似乎不难理解,但在当时,却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颠覆。
让生产者成为消费者,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的出现,将深刻地改变公司的未来。
在无数次为维护各自权益而发生激烈冲突后,8小时工作制终于成为公司从被迫到主动的一个选择。
在经历了剥夺、欺诈、垄断的原始成长方式后,公司学着理解和修订追逐利润的新法则。(编辑/黄莎莎/王欣)
下期关注:
《危机时刻》
论公司
亨利·福特坚信消费经济。他认为美国的未来和普通人的福祉,与消费者的富足紧密相连。他希望汽车,特别是T型车,能走向普通人。福特有一个著名的声明,他希望制造T型车的人都能够买得起T型车。福特的天才之处在于,他认为消费市场首先依赖于购买力,而不是生产力。
(斯蒂芬·沃兹 《福特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