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2011-11-02刘学军
■ 文/刘学军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 文/刘学军
贵州省良好政治生态建设的侧重点应该是强化核心统合力,在确保稳定的状态下有效调配社会资源,以期尽快完成现代化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从生态学的角度讲,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他无机的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把生态引入政治领域而形成的政治生态概念,意指国家或国家集团内部公共权力配置各方利益的过程中,群体、个人等主体,围绕自身利益,在一定理念或意识的指引下,通过制度、机制、规则、程序等获取或让渡利益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样态。群体、个人、理念、意识、制度、机制、规则、程序等,都是构成政治生态的要素。良好的政治生态就是各要素间和谐稳定的样态,外在表现为公共权力配置各利益群体间利益结果的公平正义,各方较为满意,社会安定祥和,富有活力和创造性。
中国现代化进程正处于整体上由早期阶段向中后期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促进科学发展已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科学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也需要有良好的政治生态加以保障。
从中国现代化进程正处于整体上由早期阶段向中后期阶段转变的现实出发,政治生态良好与否必须从两个向度加以考量。其一,鉴于整体上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仍很艰巨,社会利益群体仍处于明显的分化重组过程中,因此必须有一个核心统合力量,在确保稳定的状态下有效调配社会资源,完成早期现代化任务。其二,鉴于整体向中后期现代化阶段转变、某些地域已经跨入中后期阶段的现实,又必须充分考虑公权配置社会利益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问题,以期使利益表达更加全面合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需要。同时,鉴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两个向度在不同地方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相对而言,东部地区应在第二个向度方面有所侧重,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较落后地区则应侧重考虑第一个向度。
良好的政治生态侧重点是强化核心统合力
贵州省是整体上相对落后的省份,要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以保证推进科学发展,必须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来考虑全省政治生态架构的平衡。因此,贵州省良好政治生态建设的侧重点应该是强化核心统合力,在确保稳定的状态下有效调配社会资源,以期尽快完成现代化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但是,建设贵州省良好的政治生态,并非仅仅意味着对公共权力的强化。上面提到的群体、个人、理念、意识、制度、机制、规则、程序等政治生态要素,必须处于某种和谐稳定状态,才能生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具体而言,应该按照选好市、州、地级一把手,适当加强公民的政治参与,完善相关制度、机制、规则、程序,加强干部群众公民意识培育这样的顺序,逐渐打造贵州省良好的政治生态。
选好市州地一把手并适当加强其权力,是贵州省良好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方面。一般而言,在省级科学发展的战略确定后,落实这一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群体的素质和状态,特别是市地级一把手的素质和状态。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研究加强市、地、州、盟党政正职干部管理工作,针对市州地级的党政“一把手”在用人标准、选拔方式、届中培训、任期考核及监督管理五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贵州省作为相对落后的省份,党委政府推动型的科学发展更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与这一级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所承担的责任相联系,必须保证他们有足够集中的权力来推进一方的科学发展。
但是,市州地级一把手在良好政治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决不能被视为唯一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离开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发展便无从谈起。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中国人民,科学发展的目标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从政治生态的视角看,如果过于强化市州地一把手的权力以保证其对地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忽视人民群众的参与,势必导致政治生态系统的失衡,难以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云南的孟连事件,贵州的瓮安事件,福建厦门的PX项目事件等,都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已经大大提高,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相适应。特别是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良好的政治生态需要完善相关制度
强化一把手权力对一个地方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权力从来是一柄双刃剑。近年来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件呈多发趋势,而且一旦出现腐败,危害巨大,影响恶劣。作为中高级领导干部的市州地级党政一把手,他们的权力很大,制约起来更困难。因此,中央专门提出要求,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市州地级党政一把手监督管理,确保不出大问题,强化市州地级党政一把手的责任意识,加强对下一级,即县级一把手的监督和管理等。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把侧重点放在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机制、规则、程序方面。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十七大报告也强调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健全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这一问题。
加强干部群众的公民意识培育,也是建设良好政治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公民意识是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觉意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在政治生态构成的诸要素中,公民意识是软结构,但其对干部群众的行为,对制度、机制、规则、程序的运行,影响巨大而深刻。再好的制度、机制、规则、程序安排,如果没有具备公民意识的主体来操作,也必然会走形变样,导致整个政治生态的失衡。十七大报告在谈到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问题时,专门用一段文字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这段话的精神实质,在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工作中,始终注意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中央反复强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工作都要紧紧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来考虑。在这样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外部因素等经常处于快速变化中,需要我们把握发展大势,及时处理可能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同样有许多我们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的东西,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妥善加以解决,切不可操之过急,施之过简。否则将欲速不达,影响良好政治生态的生成。
(作者系中央党校政研部政治学教研室主任编辑/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