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课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11-11-01浙江邓德成
浙江 邓德成
机械专业课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浙江 邓德成
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中职机电专业AutoCAD课程教学中,通过建立学生的AutoCAD网站和论坛,搭起了一个发布学生的作品和共同探讨项目的平台,并自主研发了“项目评估网络评分系统”进行项目评估,借助网络平台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学环节中的单调性和枯燥性,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乐于评价,在快乐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
项目教学法;网络资源;AutoCAD教学;项目评估;网络评分系统
经调查,在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中80%左右的学生喜欢AutoCAD这门课,但是一段时间后,有30%左右的学生开始厌倦枯燥的绘图过程与“一成不变”的机房教学模式。这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巨大的阻力。笔者将项目教学与网络资源,创新性地融入到AutoCAD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对AutoCAD课程进行项目教学的意义
AutoCAD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其它图形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等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用AutoCAD绘图如果脱离其应用领域的标准和规范,绘出的图形将没有价值,因此AutoCAD的教学应紧密切合行业实际应用要求,围绕培养学生适应行业绘图能力的目标开展教学。而AUTOCAD项目教学中所指的项目,就是从生活中、从生产实际中寻找机械图样的原型,使课堂达到生活化和工程化的亲切整合,实现岗位技能与专业教学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校就能承担一些实际绘图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程度,同时通过项目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有利于形成与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这对于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今后参加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由于AutoCAD课程是在计算机机房进行教学活动,因而笔者充分发挥了机房拥有的网络资源的优势,让机房的网络资源服务于AutoCAD课程教学。
二、在网络环境下AutoCAD项目教学的实施步骤
下面笔者以《绘制盘类零件》这一节为例,对AutoCAD项目教学的具体实施进行说明。
通过师生共同策划,笔者将《绘制盘类零件》的教学项目,精心设计成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汽车轮毂的零件图(如下图),把单调枯燥的机械零件图,变成了学生生活中极为熟悉且喜欢的汽车车轮的轮毂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习技的的过程,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整个项目教学过程进行了整体规划,把项目实施过程精心设计成五个环节,如下图所示:
(一)创设情景明确项目
首先笔者向学生展示一张汽车的图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重的特点,设置神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为项目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汽车中哪些零件可以作为“盘类零件”,从而明确项目:绘制盘类零件——轮毂。同时用生活中的事物来丰富课堂内容,不仅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也充分吸引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一环节让同学们看一看,认一认,主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
同时,项目分组要有助于教学,还要吸引学生兴趣。笔者根据学生喜欢的汽车品牌命名:分别取名为“奔驰车队”、“宝马车队”等6个车队。
(二)项目分析工艺指导
通过项目分析让学生了解轮毂图形的特点,使学生掌握AutoCAD绘图技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项目分析时,宜采用精讲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绘制一个简单的盘类零件(如右图:奔驰的图标),来给学生说明绘制盘类零件的一般流程和常用命令,不仅说明了新命令的用法,也指明了绘图的思路。
在教学演示的时候,利用网络进行广播教学的同时,利用屏幕录制软件进行屏幕录制,将讲解的整个过程都录制下来,发布成视频教程。或者使用屏幕抓捕软件,将一些易错或较难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截图,做成简易的课件,供学生在项目实施时参考。
这个环节主要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主,通过工艺指导,指明绘制思路。
(三)项目实施实践探索
学生开始实施项目,并把视频教程进行投影或供学生下载,进行学习参考,一方面能让学生及时得到指导,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每位学生都真正的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的互动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从自身的实践中得到答案和结论,重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巡视各组的项目实施进度。如果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鼓励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同时教师也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请小组内动手能力强、完成速度快的学生,指导未完成的同学(但不能帮助其绘制,只能给予指导),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以带动稍落后的学生一起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
(四)项目评估成果展示
教学模式的创新迫使我们不能再继续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来考核它们,经过反复试验,笔者提出了“创业存折”的评价方式,一方面既让学生重视每一个学习阶段,另一方面又充分满足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和综合素质的需要。
但是,由于传统的纸张打分表,存在统计繁琐、反馈滞后等缺点,因此项目评估时,笔者引入了高效、便捷的评分网站。笔者把“创业存折”评价表,创新性地做成了“项目评估网络评分系统”,一方面能充分利用机房的网络资源,另一方面又能使评价的结果达到快速准确的反馈,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使用“项目评估网络评分系统”这一评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项目评价环节的单调性和枯燥性,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乐于评价,在快乐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
1.建立“项目评估网络评分系统”进行项目评估
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钻研的过程,为了能学众人之长,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在今后的绘图过程中不断改进。最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全体同学登陆“项目评估网络评分系统”进行客观公正地评分,师生共同评出本次项目的“冠军车队”。该组被选中作品的同学,就是本次项目的“冠军车手”。
项目评估网络评分系统
评价的结果,是否体现了AutoCAD的绘图方案优劣的差异?还是只是体现了对软件本身操作熟练程度的差异?又或是只是体现了读图能力的差异?这是值得老师们深思的,也是指导老师在设计“创业存折”的评价标准时,必须认真考虑的。因此让小组对各自的作图方法进行说明,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一环节让同学们评一评,说一说,主要解决“做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的问题。
2.建立学生作品网站和论坛,进行作品展示和教学问卷调查
教师的赏识教育,更是进行项目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利用网络建立学生自己的AutoCAD作品网站,搭起一个发布学生的作品和进行经验交流的平台,这是一个很好的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老师可以将课堂中的优秀作品上传到网站上进行成果展示,不仅可以让大家相互交流、学习,而且还能极大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对于我们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可能很大一步部分,从小学到现在,都没有被老师和家长肯定过,更不要谈成就感了,而我们的大力表扬,可能会使他的学习,发生一个质的飞跃!也许我们的赏识教育,会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通过论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想法和他们的新兴趣(又或是对该项目兴趣的发展),共同讨论和策划下一个新的项目活动,并对优秀建议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讨论热烈,踊跃发表关于新项目的建议,并积极寻找新项目的素材。
项目结束时,老师还可以利用论坛进行问卷调查,比如收集学生比较喜欢的上课方式,对哪些知识点的掌握比较困难等,当然学生还可以向老师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等。以便老师在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五)项目拓展巩固提升
拓展任务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挑战性,不仅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而且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的热情,和激发学生的潜能。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项目拓展任务。拓展项目是由一张零件的图片(没有尺寸),来绘制其主视图,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但绘图的方法源自课堂知识,又高于课堂所学,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环形阵列的命令操作,而且要求学生根据具体图形,灵活应用相关绘图命令。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挑战中,体验绘图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项目是从生活中寻找机械图样的原型,使课堂达到生活化和工程化的亲切整合。分组合作交流学习中,以六种学生喜欢的汽车品牌,命名为六个车队,并相互比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即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模式由“先懂后会”→“先会后懂”;由激“趣”→激“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习更有目的性和有效性,同时充分地利用了机房的网络资源,让网络资源服务于教学,使网络资源与项目教学达到有机整合,体现了信息化、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积极性和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AutoCAD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只要教师潜心研究教学,引导学生专心投入,就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徐国庆.项目教学开发的核心技术[J].职教论坛,2005(7).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3]崔相录.素质教育实施方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
(编辑 李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