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南经济区发展战略提要
2011-11-01薛维君
■薛维君
冀中南经济区发展战略提要
■薛维君
为什么用了这样一个题目?一是不想说套话。稍有省情常识的人都知道有关我省区域发展战略的背景知识,山海坝、秦唐沧、两环、一线两厢、两区一带等,直接切入主题,可以省略某些铺垫和说明。二是不想成体系。就事论事,也许还能得出一点有参考价值的东西。三是不想漏内容。这不是说要面面俱到,恰恰相反,是怕漏掉基本问题,用“提要”命题,虽显零乱,但不会太偏太远。
在我看来,冀中南经济区发展的要害问题有五个。
第一个问题:关于范围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变的主体,可变的边界”。河北行政版图也许在全国来说是最不考虑自然因素的省份之一,京津阻断了河北的南北联系,拦腰一刀,南北分立。表面看南长北短,其实南北面积差不多,但人口肯定是南多北少。冀中南的提法就是依据人口多和南面长的事实而来。
多年来关于冀中南区域划分有过几次反复,但总有一些是不变的,比如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是无论如何脱离不了冀中南的,这四个市构成了这一区域的主体。唯一变化的是沧州,总是在沿海和冀中南之间跳来跳去。这种变化有理论上的困惑,也有实践上的无奈。按理说,沧州属冀中南,这不仅因为区位,而是因为它与另外四市的关系,特别是经济联系,沧州无疑是四市的共同出海口,交通走向和“十一五”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指向沧州的,而沧州也只有在与四市的互动联系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放到沿海,看起来挺完整,但不好用。因为港口之间很少有共赢的,大多是竞争关系,港口的根在腹地,很少听说两个或更多港口互为依托,以港兴港走不通。如此说来,实践上冀中南还是要把沧州看做“自己人”,就是说有一个“潜伏者”,这叫4+1。
第二个问题:关于区情
冀中南有很多优势很多机遇,但细究起来有些说法似是而非。实践中想当然的事很多,比如10多年前研究过京九铁路对冀中南的影响,还有前几年奥运对河北的影响,有过于乐观的倾向,有放大利好的倾向,回头看,有点一厢情愿和书生气。从优势看,产业、城市、资源和交通这四个方面是成立的,还有一个优势很少被强调,就是县域特色经济,有点类似于浙江的块状经济,多年来长不大也死不了。死不了就不简单,说明有竞争力和生命力,想办法做大做强就是了。
从发展障碍看,冀中南有两大软肋。一个是传统经济走廊势能递减。这个就是以京广铁路、107国道为主干的山前经济带,这条南北经济走廊在国家的地位很高,但一路走下去,各省各地方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河北境内石家庄受益最大,往南越来越不行,由于有石德、石太交叉,石家庄成了枢纽和新兴商贸城市,邢台和邯郸一直没有交叉,成了这条线上的节点城市,走廊效应并未形成。京广一线仍是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高速、高铁,天上、地下加粗加密,从量上看是有促进作用的,但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扩散效应是递减的。京九铁路效应递减是因为没有中心城市,县域经济和分散的块状经济借不上力,这已被实践所证明。另一个是封闭传统与开放需求之间的矛盾。计划经济时期,冀中南不错,有粮有菜,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封闭的心态、行为和行为方式。不但整体封闭,冀中南之间也不联系。但搞工业化再这样封闭就不行了,工业化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要开放、要流动、要竞争,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浙江是块状经济,它是开放的,原料、市场甚至劳动力都在外,不但是大出大进,而且几乎是全出全进,冀中南的县域经济,出进都不活跃,所以长不大。
第三个问题:关于中心
冀中南的中心城市无疑是石家庄,做大石家庄在任何区域发展设想中都是能站住脚的。河北的城市格局在全国属于双核类型,即并列两个能量、等级和发展势头差不多的中心城市。全国有不少省份是这种类型,比如山东有济南和青岛,辽宁有沈阳和大连,浙江有杭州和宁波,江苏有南京和苏州,广东有广州和深圳。我们河北是石家庄和唐山,一般情况下这两个中心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能占到全省的40%~60%,但综合评价,一般情况下省会城市占优。
做大石家庄有两个战略意义:一是争取大区域内的城市经济话语权。为什么京津冀这个区域北京和天津总是说双中心,就是因为河北没有相同和水平接近的大城市,老说哑铃型、双核、双中心,把石家庄排除了。石家庄达到什么等级和水平就让他们不能忽视呢?不说产业、不说GDP,最关键的一个指标——人口达到500万。我说的是城市人口,到了这个规模不用我们争,京津就会说在这个区域中是京津石三足鼎立。按这个目标,石家庄人口要翻一番,城建面积要达到500平方公里~800平方公里。
二是带动冀中南。多年来冀中南4市再加上沧州都是自我发展,很少联系和互动,谁也帮不了谁。为什么?自己小,有心无力。区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恰恰是联系和互动,没了这条,所有提法、设想和概念都成了空谈。石家庄做大就是要向东辐射衡水,直达沧州,这是一条西延至新疆的欧亚新通道;向南沿京广辐射邢台、邯郸。总之,石家庄的能量走向是向东向南甚至向西,就是不向北。如果这个分析结论成立,那么冀中南的交通布局和交通结构、建设时序就要有长远考虑。
第四个问题:关于产业
冀中南四市都没有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两化”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服从现代化目标要求。两化的因是工业化,果是城市化;内是工业化,外是城市化。所以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工业化的文章还要用心用力去做。
目前看,石家庄的区域定位和产业发展设想相对成熟,产业取向是偏轻型和服务型。邯郸的区域定位是建设晋冀鲁豫交界区域中心城市,这个定位是成立的,但实践效果并不明显。为什么?两个原因:一个是本身不大,辐射带动力有限;一个是与周边城市分立,没有产生实际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这里面可能有交通建设滞后的问题。一个地方能否成为公认的中心,取决于你的影响力和别人对你的依赖程度,并不是孤立地算一下账,周边若干公里内你最大。大而无关,不算数。
邯郸的产业发展方向也是相对确切的,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煤炭、化工、高新技术、文化旅游,自成体系,规模也够。邢台的主要任务是做大产业,这件事做不好,别的事都不好办。目前看,产业方向和结构没问题,关键是小。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老办法,上项目、引入战略投资者。
衡水的城市定位和产业定位问题比较复杂,也面临两难:到底是以城兴市,还是以工立市,或者以湖带市;到底是宜居地,还是宜业地或者宜游地,摇摆不定,都像又都不是。产业方面,衡水能不能靠食品加工、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这三个现有产业打天下,值得讨论,如果认同目前的所谓“共识”,我认为靠不住。一个经济体可以省略一些环节实现跨越发展,但工业化不能省略,城市壮大、人民生活、总体实力都靠工业化说话。我这样说容易让人误解,衡水不像你说的这样呀,谁说不发展工业了?我不是这个意思,从各类文件、规划、实施意见反映出的信息看,衡水在产业方面一不成体系,二太偏向农业和食品,三没有硬东西。这样定位和宣传对衡水不利。
第五个问题:关于县域特色经济
养得活、长不大、死不了,也许是对冀中南县域特色经济生存状态的最接近事实的描述。
“养得活”说的是产业环境。这里也有一个悖论,本地长不出、外边引不来大的产业项目,但一茬一茬小行业、小企业茁壮成长。很难说这里的产业环境差,这样说解释不了冀中南活跃的县域经济;同时很难说这里的产业环境好,这样说解释不了大规模的企业和外来企业比较少的事实。看来,这里的产业环境是养小不养大。
“长不大”说的是产业成长能力。为什么长不大,原因有三:一是产品、技术低端。20多年一直走这条路,低成本、低价格、低风险、低收益。冀中南很多县的产品都和浙江一些县同步生长,但20年下来,人家出了那么多名牌,我们没有几个。二是产品量小。小区域定位,一说就是辐射华北、山西、东北,再说远点,不敢,因为没做。浙江的袜子、打火机、鞋,都是国际定位,“十一五”初期,到浙江考察,人家说产品就是全世界共有多少人,每人用多少,我提供多少,这就是我的产量。小产品大定位,这恐怕也是一条规律。三是产品受制于“特”。冀中南有很多县的产品,前些年量大利薄,掩盖了一些问题。几年下来,有很多产品已经被别的技术和产品替代了,而我们还是干那个东西,空间越来越小。还有一些产品,一听就新鲜,特色是有了,但需要的人有限,需要的量有限。这类产品很容易做到行业老大,但市场有限,连一个县都撑不起来。
“死不了”说的是产业产品的生命力。冀中南很多县域经济都有生死一线的惊险故事,但大多挺了过来。但活过来也不是再生、重铸辉煌,而是先做到不死,从企业的规模、技术、发展战略看还是凑合着活,所以每次冲击也调整一下,不大调,给人一种感觉:还是那样。
如此分析,冀中南县域经济不是小事,是战略问题。这个战略问题的“结”在长不大,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解放思想入手,小产业做大文章。思想保守、行为封闭是干不好的。其次是全面转型升级,定位升级、技术升级、管理升级、市场升级、人才升级、规模升级,总之不能几十年走一条老路。再次是敢于在自由市场竞争,县域经济的特点之一是竞争性,由点到面、由面到链、由链到群,最后形成产、供、销基地,形成中心市场。最后是开放市场,引入投资者或合作者,不能什么事都自己干,那是小农小生产。整个冀中南都不太开放,交通不便、物流不畅、人流不旺,整体都比较沉闷。能否改变这种局面,也是冀中南是否步入发展快车道的一个标志。
(责编/张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