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人类之病痛 助健康之完美
——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陈永亮教授
2011-10-30陈婷婷井芳芳
本刊记者 陈婷婷 井芳芳
除人类之病痛 助健康之完美
——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陈永亮教授
本刊记者 陈婷婷 井芳芳
前言:
他师从我国胆道外科学奠基人、“胆道之父”黄志强院士,黄院士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引领着他一直走到今天。
他在国内率先进行了肝门部胆管癌扩大的根治性切除后行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并为了防止长期门静脉动脉化有可能造成的继发性门静脉高压,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在临床上应用了动脉限流的方法。
他有一双灵巧而有力的手,从医几十年来,他用这双手做过大量肝癌、胆管癌扩大的根治性切除术、复杂的肝胆管结石和胆道修复等手术,挽救了许许多多人的生命,被患者亲切的称为“医术精湛、和蔼可亲的好医生”。
他就是北京解放军301医院肝胆外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陈永亮教授。
学医:偶然与必然 历练与成长
小时候,在陈永亮的心里总是觉得医生很神奇也很厉害,因为他们可以拯救人的健康甚至生命。那时候对医生的崇拜,让学医的梦想很早就在他小小的心里默默地生根发芽,并希望未来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
1979年,在恢复高考的第三个年头,几经磨难,陈永亮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终于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在这所全国重点医学学府里,他有了宝贵的五年学习时间,为了心中的梦想,每天都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医学知识的海洋里。这五年,是陈永亮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成了他一生与医学不解之缘的一个开始!
说起这五年的求学经历,陈永亮说那是自己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因为不仅仅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正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让他对医学、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铸就了他做事认真严谨、敢打敢拼的品质。
1984年,陈永亮大学毕业,成绩优秀的他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想着要去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他更希望的是可以回到那片养育他的热土——山西,用自己所学去奉献家乡,服务家乡的百姓。并于1989年考入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攻读硕士研究生。
“普外科相比内科挑战性更多点,这是吸引我的地方,而且我也比较喜欢忙碌的感觉”回忆起当初自己青春年华时的选择,陈永亮一脸的淡定与从容。
从医:兢兢业业 勇于创新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肝炎、肝癌的高发区,但直到1949年,中国还没有人能做肝脏外科手术。上世纪50年代,一位外国医学权威曾断言,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肝胆外科,起码要等二三十年。如今,经过无数人的艰辛努力,中国已经确立了在世界肝脏外科界的领先地位。在通往世界肝胆外科医学前沿的崎岖小道上,陈永亮也留下了自己奋力拼搏的脚印!
胆管癌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且发病率逐年攀升。肝门部胆管癌因其部位和生物学特点的特殊性受到格外的重视,肝门部胆管癌的生物学和解剖学特点是癌组织早期就可浸润肝门部的血管和神经,并沿淋巴和神经转移。手术难度和风险都很大,术后极易发生局部复发,预后差。肝动脉周围分布着丰富的淋巴及神经纤维组织,所以当肝动脉被肿瘤组织浸润和包绕后,要达到根治性切除而不伤及和切除肝动脉及其分支几乎是不可能的。
20世纪90年代的外科治疗策略是扩大切除范围,包括扩大的肝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由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性黄疸,在中重度黄疸的情况下,若施行广泛的肝切除术及肝动脉切除,残肝功能能否代偿是涉及到扩大切除术能否顺利施行的关键。
为解决这一难题,凭借多年临床及科研积累的雄厚技术功底,陈永亮设立了“肝门胆管癌术后行门静脉部分动脉化重建肝血流”的研究课题。
天道酬勤,尽管面临的困难很多,但陈永亮坚信只要自己永不放弃的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年轻的他骨子里有一股韧劲和闯劲,每当遇到问题,他或是加班加点的“查经阅典”,或是与团队成员一起交流探讨,或是找恩师前来指点除此之外,他还建立了实验模型,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对大鼠、猪进行了观察,都取得了可喜的实验成果。
经过无数次实验所取得科学数据和技术经验,胆大心细的陈永亮走上了手术台,实施了全国首例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门静脉部分动脉化重建肝血流的手术,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当时,肝门胆管癌术后门静脉部分动脉化治疗在国外也曾有过相应的报道,但是长期门静脉动脉化有可能造成继发性门静脉高压,需要进行第二次手术,成为治疗的隐患。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可防止继发性门静脉高压的发生,避免再次手术,从而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陈永亮做出了新的尝试——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在临床上应用了动脉限流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要创新,要敢于创新,创新也是一种责任,是为国争光,更是为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健康”我们看到,陈永亮正在用自己对祖国对患者最真挚的爱,不断地在肝胆外科领域奉献着、开拓着!
感恩:两位重要的老师
在自己学医、从医过程中,有两位对陈永亮影响非常大的老师。
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期间,陈永亮师从我国著名普外科专家祝庆华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祝庆华教授扎实的基础、高超的技术、良好的医德,使他找到了如何做好一个外科医生的榜样。那段日子,陈永亮不但掌握了丰富的医疗知识,而且在科研能力和医疗水平上都上了一个台阶。从那时起就养成了深入临床,仔细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良好习惯。为了对疾病的诊治能够做到正确的认识与判断处理,他潜心研读了很多国内国外的外科医学著作,这些对他的外科治疗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外科医生要胆大心细,要有扎实的基础和充分的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祝庆华教授当年的这句教诲,至今陈永亮仍然时刻铭记在心中,并成为他现在常常教导自己学生的金玉良言。
如果说祝庆华教授是自己迈进普外科这个医学领域的引路人,那么另外一位则是真正把自己带入肝胆外科并取得诸多成就,甚至影响终身的最重要的人,他就是陈永亮读博士期间的老师黄志强院士——我国胆道外科学奠基人、素有中国“胆道之父”美誉。
黄志强院士在国际上首先系统论述了我国常见疑难病症“肝胆管结石病”,拓展了肝胆科学领域;首创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提出并完善了肝门胆管切形、重建、扩大修复等几十项高难度手术;首先开展我国胆石症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研究。其大量成果不仅改善了肝胆管结石病的治疗现状,且影响提高了损伤性胆道狭窄、肝门部胆管癌等其它肝胆疾病的诊治水平,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点的肝胆外科学理论与实践系统,特别是肝门部胆道外科的一系列独创性的诊治原则与外科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在黄志强院士的影响下,陈永亮开始了自己对肝胆外科的深入研究学习,并在老师的建议下开始了“肝门胆管癌术后行门静脉部分动脉化重建肝血流”方面的研究工作,受到黄志强院士的认可和赞扬。“黄老一直对我的工作都关爱有加,即便是现在,也经常会来病房查房和指导工作,每当我遇到疑难杂症和危重病人救治时也经常请教黄老”。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作为学生,回报老师最好的方式就是取得优异的成绩。
多年来,陈永亮通过自己的刻苦和努力,先后获得全军重点项目、全军面上基金及院基金共5项。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医院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发表文章30余篇。参与编写学术著作5部。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荣获嘉奖多次。
也正是有了像黄志强院士、祝庆华教授这样恩师的指点,陈永亮的肝胆外科之路越来越通顺了,并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触碰到了世界肝胆外科的最高端。
结尾:
很多人说,做医学研究的人要有奉献精神,陈永亮说:“要研究就是要沉下心,耐得住寂寞。”因为“成功”往往很腼腆,日子久了,熟了才会露面。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陈永亮告诉记者,自己当年曾立下的誓言每时每刻都铭记在自己心中,鞭策自己向承担更大的医学责任和实现更高的科研梦想而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