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其器 善其事——访武汉纺织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梅顺齐教授

2011-11-04王银凤吴应清

科学中国人 2011年3期
关键词:纺织

本刊记者 王银凤 吴应清

利其器 善其事
——访武汉纺织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梅顺齐教授

本刊记者 王银凤 吴应清

应邀在2010中国纺机产业转型升级高峰论坛上做主题报告

专家简介:

梅顺齐,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兼任湖北省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1988年硕士毕业后来到武汉纺织大学工作;1992年至1995年公派在俄罗斯留学,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做访问学者。梅顺齐教授曾入选省高层次人才工程;1997年荣获中国纺织总会首届钱之光科技教育奖,1998年被评为省政府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4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同时荣获武汉市优秀青年、武汉市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2006年光荣入选武汉科技新秀,2008年荣获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其中装备制造业可以说是一切经济行业发展的基础,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纺织装备是纺织工业的基础,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纺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尤为迅速。

2009年,世界纺织工业的纤维加工总量大约是7050多万吨,我国的纤维加工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6%左右。化学纤维世界总产量是4410多万吨,我国的产量达到2726万吨,占世界总量的61%左右。我国纱的产量达到240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9%。我国是棉花的主要生产国,产量占世界产量的31%。纺织服装出口额1713多亿美元,纺织服装出口净创汇占全国的78.7%,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工业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在国际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许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发展纺织工业首先要有“器”,这个“器”就是纺织机械工业。有了这个“器”,纺织工业才可以得到飞速发展。

近日,本刊特别走访了武汉纺织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来看看他是怎样“利其器”。

记者: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是怎样的,未来的发展最需要的是什么?

梅顺齐:近些年来,我国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飞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公认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例如,经过技术合作、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水平已居世界领先地位;我国部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水平也位居世界前列。这其中,通过技术合作、自主创新取得了技术领先地位,确立了行业领先优势。

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业中相当多的领域,虽然生产规模庞大,但技术和产品上并没拥有多少自主的知识产权,生产利润的大部分都被拥有知识产权的国外公司拿走,我国企业以大量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消耗,只能在利润链中分得很少的一部分,这种现状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党中央近期提出,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证明,只有不断地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形成独有的或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才能提升技术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拥有技术和产品定价话语权,才能使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才能确立某一行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和优势地位。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对机械感兴趣,然后走入这一行的呢?

梅顺齐: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我从小就对机器很感兴趣,期望能在机器研究上有所贡献,因此,从大学阶段起,一直从事机械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发。

记者:您早年留学俄罗斯,在较短时间内过了语言关,在同一批留学生中第一个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优异表现至今都被传为佳话。那段经历对您有什么影响?

梅顺齐:在俄罗斯留学期间,我深受俄罗斯著名力学专家米格硕夫教授、纺织材料专家符拉洛夫教授的影响,从他们身上深切体会到了俄罗斯(前苏联)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善于将理论思维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特别是掌握了纱线织物力学问题的系统研究方法,为自己后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记者:在这样坚实的基础之上,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这些工作的意义在哪里?

梅顺齐:总结这么多年来的工作,主要有这么几项:

(1)主持“新型纺纱加捻技术及设备”项目,列入国家科技部重点新产品计划、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被列入2009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档纺纱技术设备”中,发明了多倍加捻技术,获得发明专利3项,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纺纱加捻技术。该技术设备的主要优点是:提高纺纱生产效率,改善纱线加工质量,降低能耗,节约用工;是纺纱节能降耗性技术,在当前全球能源紧张、国内劳动用工成本上升的形势下,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有利于提升我国纺织机械设备在国际上的地位。

2004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给梅顺齐授奖

(2)主持完成“汽车弯管自动生产线研制”项目,该项目是中外合资企业上海三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委托项目,项目成果在该企业得到成功应用,替代了进口设备,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

(3)目前正在主持“低碳常温数码转移印花技术与设备”项目,该项目被列为湖北省产学研重大项目。该项目技术是节能、环保型印花技术,将彻底改变传统纺织印花耗水、耗热、水污染严重的致命缺陷,印花过程中无需大量水洗,无需高温加热;同时,无需制作金属花版,省略了传统印花制作花版的大量时间;应用数码印花技术,判断花型是否满足需要,无需制作大量样品,满足了市场小批量快速响应的需求。

(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轴向磁力驱动机构及其优化设计”。我国是稀土大国,稀土永磁材料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该项目在理论上解决永磁轴向磁力驱动机构设计方法的关键科学问题,建立起系统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同时指导磁力机械的设计研究和应用开发。

(5)参与完成“针织服装数字化制造技术——电脑提花织造技术与设备”项目,该项目是科技部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教育部科技计划、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研制成功电子选针器、针织服装花型设计系统,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取代国外进口设备;其突出优点是:实现了针织服装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满足校批量、个性化、快速响应的市场需求。参与完成“棉针织物冷轧堆成套技术设备”项目,技术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突出优点是:大大缩短了织物处理工序,节水、节汽、节电达30%以上。参与完成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羊毛衫压花定型技术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提高羊毛衫加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完成了这么多个项目,哪个项目是让您印象最深刻的,为什么?

梅顺齐:任何研究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现问题显得更加重要,要善于从生产事件中提炼出科学问题。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新。比如在研制多倍捻线技术设备过程中,多倍捻锭子的传动是一个技术难题,由于其特殊的结构无法用传统的传动技术实现,我经反复比较分析觉得可用磁力传动技术来实现,但国内外都没有现成磁力驱动设计方法可供参考,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天天泡学校和市内的图书馆,查阅文献,研究得出比较精确的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进行磁力驱动机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并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记者:您正在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梅顺齐:近期主要的工作有以下几项:(1)作为“纺织新材料及其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建设单位之一,带领团队开展现代纺织加工装备领域的研究开发、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领导“湖北省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开发、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耦合动态性能的高速轴向磁力驱动机构及其优化设计”;作为几个参与研究单位之一,负责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档纺纱装备及其产业化”子课题的研究与开发;主持重大产学研项目“低碳常温数字转移印花技术设备研制”,力争研制出具有领先水平和革命性进步的环保、节能型纺织印花装备。

记者:在您的工作中,“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是很重要的一项,那么您认为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应具有怎样的素质?

梅顺齐:我在人才培养中始终秉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每年都要为新生专门做一场“成才之路”的报告,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勉励同学们“自信、自爱、自强不息”。作为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应当具备实事求是、决不弄虚作假的科学态度,应当具备锲而不舍、甘于寂寞的进取精神;具备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精益求精、不满足于现状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记者:您的这种原则和态度,是不是也贯穿在院长职位中,贯穿在学科构建、重点研究室建设方面?

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公园与导师一起

梅顺齐:是的,我们已经形成“纺织机械研究与设计”等几个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团队,引进和培养了大批学术骨干,目前,机械学科的师资实力是学校里最强的学科之一。近几年来,机械学科研究生学位授权点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学院先后于2000年、2004年领导建设了“湖北纺织机电研究开发中心”、“湖北省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一批学术水平高、应用价值大的成果,在学术界和行业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9年参与建设“新型纺织材料及其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学科建设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可以说,这些成果的取得都基于“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的原则和科学的态度。

记者:您在科研和领导岗位都做得如此出色,取得了很多成绩,而且您目前还在一线工作,未来您有什么计划和目标吗?

梅顺齐:未来我主要有两件事要完成,一是科研方面,我要在现代纺织加工装备的设计制造的共性理论技术基础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力争取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原创性的理论和技术成果,为促进我国纺织加工装备的技术升级和科技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是努力建设好“湖北省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不断加强科技攻关和产学研合作,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努力将其建设成为特色和优势更加鲜明,具有国际国内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基地。

结语

采访的时间很短,有些意犹未尽。我们也不忍心再打扰忙碌的梅教授。告别出来,在心中默默祝愿梅教授能达成他的长期计划和目标,为我国纺织机械工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纺织
澳洋纺织
中国纺织
1-6月纺织服装出口保持稳健增长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RX-润轩纺织办公室
纺织强国再出发
如意:占领全球纺织新高地
常熟:如此孵化纺织“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