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健全市县级经济合作机制

2011-10-30谷树忠

北京观察 2011年9期
关键词:华北地区县域矛盾

谷树忠

建立健全市县级经济合作机制

谷树忠

在连续四届京津冀晋蒙政协区域经济发展论坛的推动下,华北地区省级经济合作的体制和机制初具形态,显著推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充分意识到,华北地区经济合作的主体是多元的、多层的,不仅需要省级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市县级主体的广泛和深度参与。因此,建立健全华北地区市县级经济合作机制势在必行。

一方面市县是我国重要的行政单元,而县域是最为稳定的行政单元。

县域是我国人口发展和管理的基本点。我国约70%的人口居住在县域,多数省和自治区的县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60%以上。同时,鉴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城乡差距和生育观念的差异性,县域特别是乡村,往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重点区域。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主要立足于县域。

县域是各类空间功能区划或空间管制的着力点。全国县域陆地面积87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县域是水、矿产等资源功能分区的重点,是生态功能区划的重点,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与保护的重点。

县域是国家区域分类发展和分类指导的关键点。以区域差异发展和区域分类指导为核心的区域政策,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层次的区域分类指导,往往要打破省级行政界限,但坚持以县为基本单元。同时,各种政策的基本实施单元也往往是县域,政策的具体实施往往主要依靠县域各级党政机构及其首脑。从这个意义上讲,县级机关是政策的主要实施者。

县域是自然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统筹的结合点。水、土地、能源、矿产、生物等在内的自然资源,主要来源于县域,县域是国家资源安全保障的重点地区。绝大多数人口集聚县域,国家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公共资源向县域的配置,主要依靠国家及省级层面的统筹和安排,特别是县域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更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

县域是区域经济或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县域往往拥有稀缺的自然资源,拥有丰富而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产业空间转移的趋势,县域经济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部分地区的县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该地区的平均增长速度,许多省份的县域经济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县域是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支撑点。县域内蕴藏着巨大的工业化潜力,当然,这种工业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农业的萎缩,相反,可能意味着工业与农业的高度融合和一体化,其中农业产业化是重要的结合点。

县域是社会矛盾的平衡点。县域是城乡矛盾、工农矛盾、现代与传统矛盾的多发区,是资源、环境、生态矛盾的多发区。由土地征占及其补偿、水源地保护及其利益关系、矿产资源开发及其利益分配等引发的矛盾,基本上发生在县域。还有社会保障、就业等矛盾也多发生在县域。因此,县域是社会矛盾的主要平衡点或缓冲点。

县域是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突破点。县域是执行政策并进行部分政策调整的基本行政单元、重要的政策实施单元,以县域作为政策目标区域已成为必然趋势。村民自治政策推动着我国民主化进程,并因此对县域各级行政机关的建立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市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现国强民富的根本功能。发展市县域经济,能持续、显著地提高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口的收入水平,改善其生活水平。没有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

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功能。作为农业产业向城市延伸和大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的结合点,市域、县域成为农民进城的首选地,市县级政府对乡村的管理也往往最为有效。

加速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功能。农业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同时,市县域经济日益呈现产业多元化发展趋势,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发展成为市县域经济的支柱。

实现国家城市化的助动功能。县域经济发展有助于形成大中小城市或城镇协调、理性、健康、有序发展的空间格局,防止出现“农村病”、“城市病”。

建立和谐社会的稳定功能。县域内往往是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多发点,特别是由于城乡、工农、所有制等方面的差异所产生的纠葛,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

实现要素公平与有序配置的重要功能。随着县域产业发展、就业容量扩张,直接提高了县域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对自然资源的加工转化能力,从而降低生产要素的无序低效流动。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功能。我国多数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基本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环境和生态状况。

北京密云县城

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主体功能。县域自然资源富集、资源型产业占据重要地位。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资源供给。

深化华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既要在省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亦要打破省级行政区划的束缚,强化市县级主体的作用,建立健全市县级经济合作机制,使区域经济合作具有更坚实的基础、可持续的机制和更可行的模式。

建议在原有京津冀晋蒙政协区域经济发展论坛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市县级政协参与,增进五省区市基层政协之间的交流,增加经济合作的机会。并建议发起成立华北地区市县区长经济合作联谊会,就本地区多边及双边的经济合作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事宜,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讨论与研究策划。为提升华北地区市县级经济合作的效率和效果,建议研究制定华北地区市县域经济合作行动计划。基于市县域的比较优势和合作意愿,建立平等公平、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对华北地区各地市盟和县旗区的资源条件、名优产品、投资环境、合作意愿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就合作的方式、模式、重点等进行必要的说明。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 崔晨 助理编辑 徐飞

猜你喜欢

华北地区县域矛盾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矛盾的我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华北地区滑雪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华北夏谷区近30年来主要谷子育成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
四川芦山7.0级地震对华北未来地震形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