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军民融合 助力跨越发展
2011-10-28李钢
李钢
近年来,河南工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的新兴工业大省,但工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矿物、农产品、劳动力等资源为主体的传统工业产业比重过大,以高新技术和装备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占全省工业比重仅为20.4%,远低于沿海发达省份。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指出“实现跨越发展,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河南要实现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发挥河南军工优势,深化军民融合,是助力河南实现跨越发展的良好途径。
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是前沿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发源地。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先进的科技向其他领域扩散,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军工大省,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强的国防科技优势,军工企事业单位以科技优势带动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充分发挥河南国防科技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军民结合的优势产业,对于推动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河南经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河南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的人才、技术、研发、创新、装备及生产能力优势
(一)人才优势
河南军工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注重经营管理人才、高科技研发人才、技术和技能人才三支队伍的统筹协调发展,通过自主培养、外部引进等方式,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军民结合型技术开发人才队伍,在促进河南省高科技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河南军工系统中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3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技术专家3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84人,河南省优秀专家11人,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3800人,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2人,有博士138人,硕士2804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4000余人。)
(二)技术、研发和创新优势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河南军工系统已形成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凭借科技创新优势,河南的军工企事业单位大力发展民用高新技术产业并获得成功。如今已在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了许多军民结合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河南军工系统拥有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数据中心1个,国家级检测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个。在这些研发机构里储备了众多的研发创新成果:2001-2009年全省军工单位获国家科技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批专利1146项,其中发明专利71项。这些成果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特别是大量的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三)装备及生产能力优势
近年来,河南军工企业抓住国家加大对国防科技工业投入的契机,争取了大量的高新技术投入,开发研制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装备,快速提升了河南军工企业的装备制造水平,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专业加工体系,拥有各类精良的数控加工设备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生产及测试设备,掌握了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技术。建立了多个以军民两用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发展为背景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化发展基地,在新能源(核能、太阳能、风能)、新材料、航天、航空、光电、机械、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具备较强的实力。
二、河南国防科技工业优势对地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要求,河南国防科技工业利用军工科技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大力开发民品方面取得了辉煌业绩,一批具有军工背景的高科技民品产业迅速崛起,使河南省高科技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成为支撑河南省地方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郑州,郑州飞机装备公司开发的纯电动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已基本建成,到2012年有望形成年产1万辆电动汽车生产能力,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将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中船713所研发生产的城市轻轨屏蔽门已成功运用于上海地铁线。待科技园生产基地建成后,将实现年产一万套屏蔽门生产能力。该所研发生产的风电电控设备、民用电梯设备均为新兴高科技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中电27所与新乡中电22所在郑州投资成立“中国电科(郑州)有限公司”,重点发展传感网、物联网、卫星通讯、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产业,这将会引领和带动河南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核工业领域,正是借助郑州诸多中核集团公司下属单位的优势,才使得河南在全国核电布局中以南阳、洛阳、平顶山、信阳四个核电厂列入规划而独占鳌头,成为规划核电厂最多的省份。
在洛阳,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是我国最具尖端技术的高新技术研究单位,卫星地面测控、指纹识别设备及技术在国内名列前茅,其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已开工建设,到2012年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最大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基地。
洛阳中船重工725所是国家级重点研究单位,拥有国家级腐蚀与防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要科技产品有钛合金心脏血管支架、高尔夫球头、大口径金属膨胀节、桥梁支架、大型风电设备等。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仅钛合金产品年产值就达30多亿元。长垣县利用该所的的防腐蚀新技术、新产品发展防腐产业,目前业务范围已涵盖石油、化工、电力等国民经济主要行业,成为长垣县的支柱产业。
洛阳北方企业集团公司生产的“大阳”、“洛嘉”牌摩托车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目前正在建设国内一流的摩托车生产基地,到2015年实现200万辆生产规模。
洛阳中航工业613所是国家级机械光电探测与对抗系统的研发中心。其光电探测、光电显示、新光源等系列产品居国际领先地位,使洛阳成为我国重要的航空光电产业科研生产基地。
洛阳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唯一舰船用轻型高速大功率柴油机研发生产基地,其产品热销俄罗斯、欧洲、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仅其大功率中高速柴油机及电站、动力成套装置制造和球墨铸造生产基地,到2015年将形成3000台的生产能力。
在新乡,新航集团公司是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之一,创立了“豫新”知名品牌。在建的年产40万台汽车动力转向系统等项目,预计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集团子公司巴山精密滤材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配套能力最强、产品规格最齐全的金属滤网生产企业,生产的“巴山牌”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该公司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成功应用于神舟五、六号、嫦娥一号飞船中,为我国国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航集团公司的引领下,新乡诞生了几十家汽车空调器、过滤器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借助新航集团公司在中航工业的优势,新飞集团公司被中航工业集团公司重组。完成重组后,新飞集团公司到2020年将新增销售收入125亿元。
755厂是全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百强企业,拥有美国及匈牙利的电池生产技术和设备,工艺技术先进,产品质量可靠,在海内外享有良好的信誉,有力地带动了河南省电池产业的发展。目前,新乡已发展到100多家电池企业,产值近百亿元。
在南阳,河南红阳工业集团公司已正式运行,南阳工业园区和兵工新城已初具规模,对促进人造金刚石等超硬材料、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石油工程机械等产业迅速做大做强将发挥重要作用。
河南中光学集团公司利用光学薄膜核心技术,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光学薄膜生产企业。自制的高档镀膜机有10余项国内领先的创新性技术与设计。生产的“COSTAR品牌”投影机拥有自主研发的光学引擎,并在目前微型投影机的技术创新上拥有四项世界第一。在中光学集团公司的带动下,南阳光电企业已发展到60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
南阳中南工业公司研究和掌握了生产人造金刚石的核心技术,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2009年产销量近30亿克拉,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40%。
在焦作、济源、信阳、鹤壁、安阳等市、县许多地方高科技产业园区和项目中,国防科技工业都占据了重要地位。大批军民结合高新技术项目的实施和产业园区的建成投产,对加快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发挥军工科技优势,促进地方产业发展
河南国防科技工业在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建设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着重要贡献。但目前,在发挥军工科技优势,推动军地经济融合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军工相对封闭,缺乏保障、促进国防科技工业进步与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军民结合产业支撑不足,保障军民融合的行政服务保障体系、渠道不尽完善,央属军工大企业组织关系归属不顺;三是缺乏各大央属军工集团在河南省民品产业投资与地方产业投资的对接机制等。因此,要充分发挥军工科技优势,为中原崛起服务,就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军民融合。
(一)建立保障、促进国防科技工业进步与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统筹发展规划,推动战略合作
1.制定军民融合发展总体规划。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急需,制定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做到“四个纳入”:一是把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工作纳入全省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二是把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纳入全省经济体制改革中;三是把军工系统的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及高科技产业化项目纳入全省科技发展规划中统筹安排;四是把重大军民结合建设项目纳入地方工业发展布局。以更好地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和军工优势行业发展,引导与军工技术同源或工艺相近的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安防产品等新兴产业发展。
2.建立长效协调机制。建立起分工协作、有机衔接、运转高效的省政府与央属军工集团公司之间的军民结合协调机制,实现军工科技与民用科技、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的互通、互动、互补,加强在发展规划、计划、重大项目和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加强军民高技术研究开发力量的集成以及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军工科技资源的转化,省级可设立军工科应用奖,鼓励军工科技向民品应用转化,提升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水平。
3.与央属各大军工集团公司全面开展战略合作。自2008年以来,省国防科工局共协调推动8家央属军工集团公司与省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达成合作意向项目40多个,对促进军工经济与河南经济的融合、实现河南军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要继续充分利用省国防科工局作为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机构这一平台,建立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强河南省与各大军工集团公司的沟通和联系,加大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和军转民或军民结合等重大项目的引进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的军工科技项目与河南省合作,落户河南。
4.加强军地合作,帮扶地方发展。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推动军工企业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与帮扶。建立经济帮扶、人才帮扶、技术帮扶等相结合的全面对口帮扶合作机制,通过军地共建高新科技成果示范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载体,推动军工系统有实力、有优势的大型企业与地方市(县)实现有效对接,加快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在河南的转化,有效帮助地方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
(二)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
1.强化绿色通道建设。为军工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提供地方政策、制度保障及提高办事效率方面的支持,如:对于非公企业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对于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制定扶持政策;对于生产要素在军地之间的流动制定准入政策;对军工企业在地方协作配套的重大民品开发项目,从土地、能源、税费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扶持。
2.理顺央属军工集团公司在豫企业的组织关系。在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中,多数军工企事业单位隶属于央属军工集团公司,军品协作配套单位通常局限于本系统之内,人为地割裂了军工行业间、军民间的内在技术经济联系。各央属军工集团公司在豫企业党组织关系,除个别在省国防科工局外,多数在省辖市。可改变按行政隶属关系界定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做法,将军工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关系上靠。这样,省国防科工局才能更好地按照各军工集团公司的要求,协管全省军工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并搞好组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服务。
3.营造人才横向交流机制。重视并利用好河南国防科技工业人才优势,建立促进人才横向交流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吸引高技术人才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人才成长和使用机制,保持并不断壮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人才队伍。加强军地人才交流,引导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到地方任职,以提高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导水平。
(三)组建“河南军工投资集团”,为央属各大军工集团公司在河南省民品投资与地方产业发展创立对接机制
央属十大军工集团公司在国家原五大行政性军工总公司基础上组建成立,承担着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经济实力雄厚,国家主流投资渠道畅通。与央属各大军工集团公司建立固定合作关系,就等于打开了国家主流投资渠道向河南投资的大门。近几年,虽然已有八家央属军工集团公司与河南省部分省辖市、企业签订了几百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但这些合作仅浮在各集团与省辖市、企业之间的层面上,没有上升到全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的长效机制层面。鉴于十大军工集团公司业务均受国家国防科工局领导,按上下对口、有利工作的要求,可由省国防工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大型军工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河南军工投资集团”,与央属各大军工集团公司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合作开发高新技术产业。这不但有利于落实河南省与各央属军工集团公司的战略合作项目,而且会给河南带来丰厚的高科技产业投资回报。目前上海市政府、湖北省政府、陕西省政府已建立了军民结合基金(上海市每年9000万元,湖北省每年5000万元,陕西省每年3000万元)用于投入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河南完全可以用全新的模式实现军民结合在金融体制方面的跨越,从而打通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通向国家主流投资银行的渠道。
(四)提升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规格,进一步疏通与国家核工业战略合作的通道,积极发展核工业
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原称核工业部308地质调查大队,2000年下放,移交省国防科工委主管,单位规格为正处级,现有职工总数1356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99人,中级职称以上307人(高级49人),几十年来,为我国国防事业发展和河南省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同类型的四川、湖南、江西、辽宁、陕西和广东省的核工业地质局均为正厅级事业单位。
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承担着省委省政府赋予的相关任务(包括核反恐、核应急等),工作性质和任务十分特殊。如将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改为河南省核工业局,单位规格升为厅级,业务仍归省国防科工局领导的话,势必会促进河南省铀矿资源勘查与管理、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核反恐与核应急和其他公共安全等工作与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推动河南省核电建设。
(作者系河南省国防科工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