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对网络语言语义变异的影响
2011-10-28吴爱华
何 琼,吴爱华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社会心理对网络语言语义变异的影响
何 琼,吴爱华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网络语言从现实语言中衍生出来,却又区别于现实语言,因为语境的不同,网络语言较于现实语言往往会发生语义变异。而网络语言的语义变异又受到各种社会心理现象的影响。探讨由省时、创新、减压、从众等多重社会心理而产生的网络语言的语义变异规律,有助于引导和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网络语言(network language,缩写为NL);语义变异;社会心理
1.引言
从1995年Internet走红全球开始,世界就开始逐步向信息化时代迈进。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有数以万计新的使用者加入其中。网络语言(network language,简称NL)由此应运而生,因形式简洁生动,一诞生就得到广大网友偏爱,发展神速。作为新兴的语言形式,对其研究也是层出不穷,涉及不同视角:苏全彩(2010)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NL特点进行了分析;尹绪彪(2009)则从心理语言学视角剖析NL产生、习得及广为运用的心理学依据。从语言学角度,曾翠媚(2009),许玉洁(2009)等学者探讨了NL的语义构成规律及词汇变异特点,马利(2007)总结了NL的各种语义变异。这些研究大都着重于NL本身,研究深度够,广度却有所欠缺,较少涉及NL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虽有部分学者研究了NL与社会心理的关系,如梁彩花(2006)等,但主要是从宏观上解读,而微观上将NL与社会心理结合起来研究的则较少,细化到语义变异角度则更是鲜有学者触及。NL的语义变异折射出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其研究有助于从根源上揭示NL的发展规律,对于引导规范网络文明,净化网络环境大有裨益。
2.NL的特点及类型
NL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NL在形式上表现出符号化,字母化,数字化的特点,而由于新词新意层出不穷,其内容上的特点则表现在超越常规语法,以及口语化的表达等方面。
NL按其类型可大致分为:1)数字型,如9494=就是、就是,7456=气死我了;2)翻译型,如“伊妹儿”=e-mail;“瘟都死”=windows;3)字母型,如“GG”=哥哥;符号型,如“=”表示“等”,o(∩_∩)o... ^_^ 表示高兴的心情;4)新造型,如“拍砖”(发表不同见解),“见光死”(比喻网恋等一见面就完蛋)(许玉洁,2009)。
以上诸例表明,无论形式上或者内容上NL都有其独特性。
3.NL的语义变异
人们在交际时都要遵守一定的语言“常规”(norm),即人们所公认的语言交际标准(Sapir,2002)。然而,在特定的场合或语言环境下,例如在网上,语言使用者可能故意偏离常规,这种偏离常规的形式被称为语言变异,语言的各个要素均能在使用中出现变异,G. N. Leech(1969)将语言变异归纳为8类,即语音变异(phonological deviation)、词汇变异(lexical deviation)、语法变异(grammatical deviation)、语义变异(semantic deviation)、语符变异或书写变异(graphological deviation)、语域变异(deviation of register)、方言变异(dialectical deviation)和历史时代变异(deviation of historical period)。变异性是网络语言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其中又尤以语义变异为甚。一个网络语符,与可能对应的语言符号的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甚至多个句子等固有语义单位比较,可能会发生语义变异。笔者将NL中语义变异归类如下:
旧词别解意指对原词意义作超常规解释,其一为缩略型,将长词变短,如:“蛋白质”,原词义是一种营养元素,新词义则是“笨蛋,白痴,神经质”,两者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都呈逆向偏离,语义也迥然不同;另外一种是谐音型,字形保留,词义更换成谐音词语的意义,如“杯具”,原词义是茶杯,玻璃杯等器皿,新词义则同“悲剧”,意指不幸的事情,如此别解,幽默而诙谐,让人莞尔一笑,心情也较之从前轻松了些许。
旧词新意是指将原有词义创新,这种现象有的学者称之为词语移用现象,指的是:“一些旧词语从原来大家熟悉的使用领域被移用到新的场合并被同时赋予了新的意义,即它们从原属意义领域被移用到另一个意义领域中去,同时产生了与原词义有所差异的含义。”(汤志祥,2004:270)。如,“浮云”,原义为天上飘着的云彩,新词义为无关紧要,不必介怀的事情。类似词语的创新,往往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所谓表意数字,是指通过谐音或会意将数字赋予特殊的涵义。谐音数字是将类似汉语或英语发音的数字赋予其对应词语的意义,如:“886”(拜拜啦),“7456”(气死我啦)等;会意数字是通过视觉或者电影等其他联想赋予数字涵义,如“0001000”中间一个“1”,两边“0”,显示出一种孤独无依的情景,表示“我很孤独”;“007”,本是电影特工的代号,网络中表示“我有一个秘密”。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便能表达丰富的含义,形式新颖,而且省时高效。
语形解构则指将原有语言单位拆除、分解。拆字是语形解构的具体体现,古人早有“言寸身”(谢),“十八子”(李)等语形解构的先例。在NL中也有不少例子,如“马叉虫”是“骚”字的拆写,指妇女轻佻,其创意来自“虫”族系列,如:网虫、书虫、等。“竹本”是“笨”字的拆写,谓某人为“竹本一郎”即谓之“笨蛋一个”。 语形解构后其语义发生变异,表达较为含蓄、委婉,感情色彩也有所淡化。从以上NL的语义变异,可以看出其与社会心理存在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4.NL的语义变异与社会心理
语言是社会心理的记录,每个时代的流行语言,彰显出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传达出某特定时期的社会心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书(CNNIC)提供的数据,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国上网人数中的62.2%来于青壮年人口。年轻人崇尚创新,喜爱彰显个性,他们创造的许多NL在原词基础上都发生了语义变异,都带着逆传统而行的“另类”的特征,这些NL的语义变异自然也反映出他们的心理动向,折射出省时,创新,减压,从众等社会心理现象。
4.1 “3Q”与省时心理
网络交流要求言简意赅,同时输入简便,以便在最短的时间传递出最多的信息量,正如陈原(1997)所说:“现代社会生活的某种特殊情境,不能使用或不满足于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并能更迅速地作出反应。”体现在语义变异中,主要是旧词别解中的缩略型以及表意数字:(1)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如“MM” (美眉),“BT”(变态),“PMP”(拍马屁)等;(2)英文缩写,如“BF”(boy friend),“FT”(faint晕倒);(3)谐音缩写,这其中有包括数字谐音,即表意数字,如“1314”(一生一世),“7456”(气死我了);字母谐音,如“CU”(see you),“how a u”(how are you);以及英语,数字,拼音谐音的混用,如“3Q”(Thank you),“me2”(me too)等。
这些NL的缩略词汇具有简单明了的特征,在传递信息时尤为省时高效。在当今这个寸秒寸金的时代,人们凡事都力求高效,社会节奏也随之加快,NL自然顺应了这一“高速”趋势,日趋省时省力。
4.2 “浮云”与创新心理
NL中一些词语,“望文生义”往往不知所云,而一旦了解了其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便会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如“ 灌水” 原指向容器中注水,在网络中则表示在网上发表长篇大论而又内容空洞“水分”含量高的文章;“水母”不再是指海洋里的一种生物,而是指在BBS上极能灌水的女性网民;“沙发”则代表在论坛帖子里第一个发言的位置,等而下之的是“椅子”、“板凳”、“地板”,从舒适度折射出发言者在论坛中的地位。而在2010年网络上大红大紫的“浮云”,“给力”也是旧词新意。这都是在原词基础上利用仿拟、飞白、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其含义进行创新,即旧词赋新意。
出现这种旧词新意的现象是由网络世界的主体——网民的主动能动性决定的。他们头脑灵活,思维活跃,不仅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更热衷于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东西。
4.3 “烘陪鸡”与减压心理
诙谐幽默是NL最大的魅力,尤其是在旧词别解的谐音型这一类别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如“温酒吧”(windows98)、“烘陪鸡”(homepage主页)、“瘟都死”(windows)等都是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通过谐音别解来命名平淡的事物。 而童语现象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即模仿儿语,多用叠字,如“东东”(东西)、或者模仿儿童发音不清或混淆,如“稀饭”(喜欢),诸如此类的词语让冰冷的网络世界增添了一份温情和浪漫。但NL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其中也充斥着一些粗俗的语言,例如一些缩略词语,如“TMD”,原意是Theater Missile Defense(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旧词别解后成为“他妈的”缩写。
无论是诙谐幽默的“烘陪鸡”,还是可爱调皮的“东东”,亦或是粗鲁无礼的“TMD”,无不是现代人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们戴着各种各样的人格面具,但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与匿名性,往往会摘除人格面具,卸下心防(梁彩花,2006)。既有童语现象表露的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也有爆粗口时负面情绪酣畅淋漓的宣泄,现实的压力也能在诙谐幽默的网络流行语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
4.4 “神马”与从众心理
NL中的很多表达方式都有违日常用语的语法规范,单纯用常规逻辑难以得到解释,人们在网络上使用这些表述只因为别人都用,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譬如稳坐2010年网络用语头把交椅的“神马”,“神马”在语义变异中属于旧词别解中的谐音类,类似的表达还有“剩女”,“杯具”等,这些词语的流行证明了网络在引导潮流方面巨大的能量。
“群体”是社会学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群体的心理由其社会性所决定,主要表现在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等(陈原,1997)。NL的出现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能理解并使用NL就表示着成为某群体的一员,所以NL的广泛使用反映出同群体的心理遵从性(尹绪彪,2009)。探究从众心理的更深层次则反映的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尊重需求,为了不落伍,不被同辈奚落,得到他人的尊重,所以努力和他人保持一致,反之就可能被奚落为“奥特曼”,这里当然不是动画片中打败怪兽,拯救人类的超人英雄,而是旧词别解,“outman”的谐音,意为“跟不上潮流的人”。
总之,NL不同的语义变异折射出不同的社会心理,然而一种语义变异一般不仅仅反映单一心理,很多时候涉及多重心理,譬如在表意数字的语义变异中可能同时包含了省时心理,创新心理和减压心理中的两种甚至三种,如“13579”都是奇数,英语中的“奇数”(odd)一词还有“奇怪”的含义,网络中表示“此事很奇怪”,这种表达方式既达到了人们省时的目的,也不失为一种创新;而“7456”(气死我了)则是四者兼备,不仅赋予数字新的含义,而且省时省力宣泄了情绪,当然也被广大网民所接受。
[1] 陈原.社会语言学[M].学林出版社,1997.
[2] 梁彩花. 网络语言——网络时代社会心理的折射[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9.
[3] 马利,涂靖. 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变异探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7,10.
[4] 苏全彩. 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5] 汤志祥. 词汇学理论与应用[M]. 商务印书馆,2004.
[6] 尹绪彪. 从心理语言学视角透析网络语言[J].语言应用研究,2009,1.
H030
A
1008-7427(2011)09-0087-02
2011-06-16
作者何琼系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