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党旗宣誓

2011-10-27朱习文

湘潮 2011年7期
关键词:黄克诚陈赓粟裕

朱习文

在1955年授衔的十位大将中,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等都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人。20世纪20年代,革命与反革命、侵略与反侵略、革新与守旧正激烈搏击,他们却面对党旗作出庄严的承诺,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共产党的行列。他们出身各异,参加革命的时间有先有后,但他们坚定的意志,坚定的信仰,使他们百炼成钢。追溯先辈入党,启问九十年的党史之河,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奋斗精神,永远是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

粟裕:侗家子弟两次出走投身革命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在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这块古老而秀丽的土地上。粟裕家是日渐式微的地主,他偏偏与长工阿陀结成最要好的朋友。阿陀很会讲故事,特别喜欢讲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故事。粟裕萌生了一种遐想:长大以后,要做个为民除害的剑侠。当剑侠,就要有真功夫。于是他开始跟着阿陀练功习武。

对于粟裕与阿陀亲密交往、整天弄枪舞棒,父亲很不满意,1913年,便把刚满6岁的粟裕送进私塾。1918年,家乡一带闹土匪,粟裕一家便从枫木树脚村搬到了会同县城。粟裕先后进入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可是,好景不长,烦心事接踵而至。

父亲见粟裕念了几年私塾,又读了几年洋学堂,就要他来管家、记账,不让他读书,这颇让他心烦。父亲不让哥哥管家,嫂嫂大为不满,把埋怨都落到粟裕头上,这也让他心烦。另外还有更烦躁的事。家里作主,硬是给粟裕订下了一门亲事,对方比粟裕大两三岁,还是裹脚的,他坚决不干。

远大的抱负与封建的枷锁,是粟裕不得不一次次面对的矛盾冲突。于是,他就产生了离家到外面去念书的想法。

会同县每年都要招考几名学生,送到设在常德县的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二师”)去参加正式考试,考上的成为正式生。正巧这年县里的考期到了,择优录取两名。粟裕报考被录取预备生,他决心要成为二师的正式生。

母亲梁满妹是一位慈祥的女性,对粟裕求学心切还能够理解。于是,在母亲的默许下,没有向父亲辞行,1924年1月8日,粟裕离家出走了。

带着一种冲出樊笼的快意,粟裕坐船顺江而下,大约是3月,他终于到了常德,可是考期已过,只好插班在二师附小高小三年级读书。这是一个有着充分自由的新天地,粟裕读书真是到了“如饥似渴”、“如痴如呆”的程度。

1925年春天,粟裕终于考入了二师,被编在第27班。二师此时已经有了共产党、共青团组织,并且建立了读书会等外围组织,公开组织指导学生们阅读宣传革命思想的书刊,学校政治空气很浓,学生思想活跃。粟裕如鱼得水,思想豁然开朗。他立即投入党领导的革命学生运动,废寝忘食地阅读秘密传送的革命书刊,包括阐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共产主义ABC》和党主办的《向导》、《新青年》等刊物。

1926年6月,粟裕从常德回到会同度暑假。父母亲不愿他再到外地读书,把他禁闭起来。直到10月初,粟裕才第二次出逃,返回二师。11月,经邱育之、萧钟岳两位同学介绍,粟裕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个月后,他担任团小组长。为迎接北伐军,党团员们都积极凑钱买枪,粟裕和两个同学合着凑钱买了一支驳壳枪,200发子弹。

马日事变后,常德的形势突然紧张起来。反动军警派了两个营的部队把二师团团围住,反动当局还下达了对二师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通缉令。面对这种局面,党组织立即通知和组织大家迅速分批撤离学校。粟裕坚持到最后一刻,才和滕久忠等同学撤离。

粟裕乘轮船,坐火车,终于来到目的地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昌。他很快就接上了组织关系。党组织已在武昌叶挺领导的第二十四师成立了教导队,专门收容湖南、湖北地区被反革命迫害的青年学生和工农干部。粟裕赶到武昌平阳门外招生处,办好了手续,顺利进入二十四师教导大队。1927年6月,粟裕在教导大队由共青团员正式转为共产党员。

从这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不管什么艰难险阻,不管受到什么打击迫害,粟裕始终坚定地走在了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行列,始终没有动摇过共产主义的信念。

黄克诚:省立三师寻组织终圆梦

1902 年10 月 1 日,黄克诚出生在永兴县油麻圩下青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他幼小的记忆中,家乡始终是贫穷落后、杂乱不堪的面貌,自己的童年则是凄苦难熬、不堪回首的。

从9岁开始,黄克诚入私塾读书,间或参加一些农田劳动。私塾里教读《三字经》、《论语》、《大学》之外,还读了《幼学》等等,黄克诚记性好肯用功,受到先生的夸奖。到18岁,黄克诚已经断断续续读了8年书。

1920 年春节过后,黄克诚考入永兴县立高等小学。县立高小规定3年毕业,黄克诚只读了一年半。黄克诚课余做些抄写的事情,不仅补贴一部分生活费用,同时增加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如帮助华洋筹赈会编造灾民册,为赵恒惕的省宪选举编造选民册等,使他懂得这些都是骗人的把戏。1922 年夏,黄克诚考取了衡阳省立第三师范(以下简称“三师”),被编入第23班。

读师范可以免费,入学之初,黄克诚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在三师,黄克诚可以看到许多报刊杂志,眼界大大开阔。

三师是湘南地区党团组织和革命学生运动的中心。到了第二学期,学生们因为伙食问题而大闹学潮,黄克诚也跟着卷了进去。这时他对学业已毫无兴趣,全神贯注地阅读所能接触到的各种书刊报章,深入地探索国家、民族、社会、阶级等政治问题。

1924 年下半年,黄克诚发起成立了永兴县旅衡学友互助社。大家凑钱买了一批书籍,黄克诚担任图书管理员,负责购书和保管。这使黄克诚有机会接触到国际上的各种思潮,眼界更加开阔了。在众多译著中,他最感兴趣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因此,黄克诚读得最认真,并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发生了兴趣。他又找了《新青年》丛书中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书来阅读,还读了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如《通俗资本论》、《剩余价值论》以及介绍苏俄情况的书籍等。黄克诚的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接受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并决定去寻找中国共产党。

当时党组织处于秘密阶段,活动不公开,黄克诚不善交际,接触面有限,要找到党组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想来想去,想到了好朋友黄庭芳。黄庭芳是衡阳大同中学的学生,也是永兴旅衡学友互助社的成员,还是大同中学学生运动的负责人之一。黄庭芳与黄克诚不谋而合,也想参加共产党。黄克诚动员黄庭芳去找共产党,争取两人一起提出申请,一起加入。

不久,黄庭芳果然带来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他已经找到了党组织,而且把他和黄克诚的情况向党组织作了介绍,并代表黄克诚提出了入党申请。

10月的一天,黄克诚和黄庭芳接到通知:中共衡阳区委的一位同志约他俩去谈话。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他俩与中共衡阳区委的负责同志见了面。这位负责同志郑重地告诉黄克诚、黄庭芳,党组织接到他俩的入党申请后,经过严格的考察,正式批准他俩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接着,负责人告诉黄克诚,他的入党介绍人是刘寅生和蒋元斋。那位负责同志在严肃申明了党的组织纪律之后,特别叮嘱他们,今后他们与党组织的关系,由黄庭芳与他直接联系。事后,黄克诚了解到,这位负责同志叫龚际飞。

黄克诚兴奋之情无法形容,他的精神有了真正的寄托,思想更加充实,参加群众运动的积极性更高了。从此,实现共产主义,成了他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不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矢志不移。

陈赓:从地主家庭的叛逆到自觉的革命者

1903 年2 月27 日,陈赓出生在湘乡县龙洞乡羊吉安一个地主家庭。祖父是解甲归田的湘军将领陈翼琼。祖母是跨马挥刀、飞骑射雁的军中女侠。

陈赓诞生之时,中国正处于风云变幻、政局动荡的时代。陈赓是个聪明调皮的孩子,深得祖父祖母喜爱。 祖父经常给陈赓讲述自己的战斗经历,绘声绘色的叙述,惊险动人的故事,常常使陈赓入迷,从小就培养出对当兵打仗的兴趣。

陈赓6岁开始发蒙,先是在私塾里读了5年,学到了一些文化知识,但他生性活泼好动,对私塾那一套呆板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四书五经的学习方法感到厌烦,有时还搞一些恶作剧,以反抗老师的斥责。

1915年, 12岁的陈赓结束了味同嚼蜡的私塾生活,来到离家20里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被编入二班。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拼命吸收新思想养分,逐步懂得了“列国富强,我国贫弱”的原因,开始萌发了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民族意识,产生了“富国强兵”做救国救民的英雄的抱负。

然而,陈赓愉快的求知生活很快就中断了。家里按照农村的习俗,强迫他和一位比他大两岁的富家女子成婚。已经受到新思潮影响的陈赓对于婚姻包办极为反感,1916年底,性格倔强的他偷偷离家出走。

口袋里装着钱、身上穿着羊皮袍子的陈赓,跑到湘军招募处报名投军,成为宁乡人鲁涤平部一个二等兵。为了使家庭追寻不到,他从此改名陈赓。3个月后,陈赓就扛着一支和他个子相齐的德造套筒枪上了战场。 4年后,陈赓从二等兵提升为上等兵,个子长高了一个头。随着年龄的增长,目睹军阀混战越来越多,陈庚越来越感到失望,于是决定离开湘军。他很快在粤汉铁路湘局当上了一名办事员,月薪60元,比湘军的军饷高出许多倍。

脱离失望的旧军队生活高兴没几天,陈赓渐渐觉得若有所失:时局动荡、风云变幻之际,自己做一个守点的小办事员终不是所愿。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到补习学校读书。他首先选择的是自强学校。陈赓选修了哲学、英语,接触到西方各种哲学思想,这对他原有的观念冲击很大。1922年,陈赓进入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学习,聆听了一些著名革命家的讲课和演说,和革命团体有了亲密的接触,看到了《新青年》等革命报刊,读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文章,并具体得到了湖南共产党人何叔衡、郭亮、姜梦周等人的帮助,使他的思想产生了飞跃,看到了更为光明的前景,开始懂得了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

其实,1921年陈赓就提出了入党请求,考虑他出身地主家庭,是个少爷,组织决定多考验一段时期。

此后,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陈赓顺长江而下前往上海,进入上海大学听课。陈赓在这里见到了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进一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迅速成熟起来。

不久,他不得不重新回到长沙。当时,长沙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湖南省长赵恒惕残酷镇压,1922 年1 月制造了“黄庞惨案”,杀害了劳工领袖黄爱和庞人铨。消息传出,群情激愤。工人罢工、学生罢课,长沙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陈赓积极参加了这一斗争。

在罢工斗争中,陈赓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12月,他转入中国共产党。陈赓这位旧时代地主家庭的叛逆,成为了一个自觉的革命者,走上了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光明大道。

1923 年底,陆军讲武学堂在广州创办。党组织决定派陈赓报考。于是,陈赓告别了长沙,开始新的军旅生涯。

谭政:投笔从戎井冈山入党

1906年6月14日,谭政出生在湘乡县龙洞乡楠竹山一个绅商家庭。1912年,谭政被送往七星桥谭氏宗族祠堂念私塾。私塾闻名乡里,距楠竹山仅5公里的二都柳树铺的陈赓也来到这里读书。在此,谭政与陈赓成为一对亲密无间的好友。

1923年,谭政进入湘乡县立东山学堂,被编入16班。东山学堂是一所紧跟时代潮流,崇尚进步的学校。他如饥似渴地扎入了书堆之中,汲取营养。在这里,他不仅听到、学到许多革命理论知识,而且还读到进步的书报杂志。谭政曾从阅览室借到了1918 年、 1919 年的《新青年》。他专心致志地研读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独秀的《谈政治》等。这些传播马列主义理论知识的文章,谭政是第一次看到,感到格外新鲜与亲切。他爱不释手,聚精会神地研习着。谭政还参加了校内外的学生运动,并被选为学生自治会的领导人之一。

谭政本来性格文静,读书刻苦,素有“白面书生”之称,可他自参加学生运动、学生自治会以后,性格大变,人也大变,成了学生运动的带头人,革命运动中的勇士。五卅惨案后,东山学堂的学生积极响应,不断举行游行示威活动,谭政也投入到运动当中,经常带领同学们示威游行。

热烈而充满激情的东山高小3年学习生活转眼过去了,谭政本想升学继续读书,特别想学军事走陈赓的道路,但父命不可违,他回到楠竹山任七星桥族立初级小学的教员。但是,他并不安心,他观察着形势,寻找着救国道路,特别关注北伐军节节胜利控制武汉以后的形势。他给在汉口国民革命军的陈赓写信,希望“出家”与他一道从事革命。

1927年,正值桃开燕来时节。国民革命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营长陈赓派副官借湖南招募之机来到谭政家,要接谭政去汉口。经过一番说服工作,父亲终于同意谭政的从戎请求。谭政来到汉口,开始在特务营第二连任上士司书,不久,改任营指导员办公所准尉书记官。

陈赓特务营,当时是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一支革命武装。谭政在特务营能看到一些进步的杂志、书籍,如《向导》、《新青年》、《共产主义ABC》等,。谭政当兵任职不过两三个月,他追求进步和要求革命的情绪就很坚决,开始倾向共产党。

四一二政变和马日事变后,武汉也发生了反革命政变。特务营营长陈赓被撤销职务,谭政也被视为共产党的嫌疑分子而撤销了书记官职务,受到监视。危难时刻,陈赓带着谭政来到武昌叶挺部第二十四师司令部留守,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在革命风暴将起的前夜,陈赓奉命先行南昌。临行前,他把谭政交给武昌警卫团团长卢德铭,让谭政随警卫团赴南昌参加武装起义。当谭政随警卫团前往南昌时,得知南昌起义已在8月1日发起,起义部队业已转移。于是谭政又随卢德铭部奉命开往湘赣边界参加秋收起义。谭政当时虽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却经受住了残酷斗争的考验,在第一团团部任书记,参加了1927年9月的秋收起义。这是他从事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

秋收起义失败,谭政随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向南转移前往井冈山。1927年10月的井冈山,虽已秋风瑟瑟,但谭政心里却燃烧着一团火,在宛希先和廖春芳的介绍下,21岁的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跟随毛泽东走上了井冈山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

萧劲光:在十月革命的故乡向党旗宣誓

1903年1月4日,萧劲光出生在长沙岳麓山下赵洲港一个穷苦的手艺人家。父母以替人纺纱织布养家糊口。他2岁时,父亲和祖父相继去世,在母亲的操持下,一家人艰辛谋生,度日如年。

辛亥革命前后 ,在母亲和兄长的支持下,萧劲光进入私塾启蒙。两年私塾后,他便到离家10里的“洋学堂”改读新学。学校开阔了萧劲光的视野,他越来越深切地感触到处于社会变革之中的时代脉搏。

1917年,他考入长郡中学,编入第25班。与他一同考入的还有任弼时。穷困使萧劲光和任弼时彼此思想接近,感情融洽,同窗3年,他俩成了一对亲密的朋友。当时,学校受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提倡学术自由,开展各种主义的学术讨论。萧劲光参加了一些讨论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长郡中学也组织了“救国十人团”,并发表宣言。一次,在群众集会上宣读宣言时,萧劲光被帝国主义无端欺侮中华民族的罪行所激愤,大叫一声“岂有此理!”挥拳一击打在墙上,鲜血顺着紧握的双拳流了下来。萧劲光参加了罢课、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反帝爱国运动,这是他第一次参加革命活动。随后,他参加了毛泽东等组织和领导的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在这些革命运动的影响下,萧劲光的思想开始觉悟,产生了探索、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强烈愿望。

1920年夏,萧劲光与任弼时商量要效仿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尽管赴法勤工俭学已经不派了,但长沙正在筹备俄罗斯研究会,准备组织赴俄勤工俭学。他俩通过船山中学校长贺明范,加入了俄罗斯研究会。很快,他俩同时入选第一批赴俄勤工俭学。萧劲光告别家乡和亲人,踏上了追求理想的旅俄求学之途。这是萧劲光走向革命的起步。

1920年8月,萧劲光和任弼时从长沙出发来到上海,进入上海党的早期组织为赴俄学习的青年主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文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知识。在这里,萧劲光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前身工读互助团。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萧劲光与任弼时、刘少奇等第一批转入青年团。8个月的学习完成后,萧劲光离开上海经海参崴、伯力、赤塔前往莫斯科,同行的还有任弼时、刘少奇等。

到达莫斯科后,恰逢共产国际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萧劲光一行作为东方民族的代表轮流出席会议,还首次看到坐在主席台上的列宁。会后,萧劲光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改俄国名字叫查戈洛斯基。萧劲光学习很认真、很刻苦,他的成绩评定表上总是个优字。他主要学习了《共产党宣言》、《青年团的任务》、《共产主义ABC》等课程。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萦绕在他头脑中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枪杆子打出来的,中国要走俄国人的路,军事家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东方大学中国班于1921年冬建立党的组织, 1922年冬萧劲光由青年团员转为党员。从此,萧劲光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曲折,不论是失败面前、死亡面前,还是在错误路线的打击面前,他从不动摇革命信仰。

1924年春,萧劲光完成了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学业,立即回国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之中。

许光达:长沙师范铸宏志

许光达, 1908年11月19日出生在长沙县东乡萝卜冲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境艰难,他不得不很小就拿起鞭子,成了放牛娃。7岁时,他那强烈的求知欲望,深深地打动了棣唐私塾教书先生邹希鲁,成为一名边放牛砍柴边读书且不交学费的学生。半年后,邹希鲁应聘到许家园小学任教,许光达也结束免费读书,在大伯父的资助下,入许家园小学,成为许家第一个读书人。

1919年7月,许光达考入长沙县立第一小学高小部,与廖沫沙同班。在这里,他开始接受民族民主思想的教育。1921年9月,许光达考入长沙师范学校。

当时,湖南革命运动蓬勃发展,长沙师范学校也秘密成立了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共产党员曹典琦任许光达的国文教员。临近的长沙女子师范学校的一些进步教师,如徐特立、周以栗、陈昌甫等也常来长沙师范学校讲演,和学生一起讨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这些对许光达思想影响很大。在进步同学谢鑫、杨展等的带动下,他开始阅读《向导》、《中国青年》、《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湘江评论》等革命书刊,把目光投向社会,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新的理论像和煦的春风吹进他的心田,视野开阔了。

自1923年始,长沙的学生运动高潮迭起:追悼死难的安源工人黄静源,驱逐湖南军阀赵恒惕,声援长沙“六一惨案”,抵制日货等等。许光达和同学们走上街头,把日货扔进湘江。他投身到学生运动之中,受到了革命斗争的锻炼,思想进步很快,1925年5月,由毛东湖、陈公陶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时同一党小组的成员有罗为栋、陈雨亭、曹典琦。

入党仪式是秘密进行的。当看到墙上挂着马克思的画像时,不满17岁的许光达觉得特别神圣,他为自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而自豪。1926年春,许光达受中共湖南省党组织选送报考进入黄埔军校,实现了投笔从戎的夙愿。

许光达对共产党无限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坚信不移。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为了限制、削弱共产党的活动,强令共产党员填表登记,逼迫他们退党。许光达旗帜鲜明地在登记表上写下“死不退出共产党”。南昌起义后,他两度与党失去联系,在白色恐怖下,冒着危险,历尽艰难,千里寻党,终于回到党的怀抱。⊙

猜你喜欢

黄克诚陈赓粟裕
第一次开飞机
粟裕:“图痴”与“枪迷”
粟裕:“图痴”与枪迷
炮击金门:黄克诚心疼打炮太多
毛泽东为何坚信粟裕能指挥大军团作战
黄克诚智斗仇敌
黄克诚的围棋人生
陈赓 三“骗”彭德怀
陈赓敲竹杠
肥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