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前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
2011-10-25王娇娇王莉寇亚兰罗琳宋维虎
王娇娇 王莉 寇亚兰 罗琳 宋维虎
从国际范围来看,一般把教师分为职前与在职两类。职前教师是以下三类人的统称:一是指未正式进入教学职业的师范生和各级教育学院的学生;二是指正在接受入职培训的有意愿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三是指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未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本文特指第一类。
一、我国职前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保守
职前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是作为信息社会的成员,必须掌握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分析处理这些信息,从而做出决策,而不被信息所淹没。学会学习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而学会学习关键是要具备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其次是作为未来的教师,要自觉应用信息技术,并能影响和培养其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不少师范院校中,信息素养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完全用计算机教育替代信息素养教育,把信息素养教育简单化。
2、教学内容陈旧
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工作主要由师范院校来承担,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为全体师范生开设有关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方面的课程。由于师资和各种条件所限,此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与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应用存在着普遍差距。目前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大多数只是停留在教授诸如传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制表软件、数据库以及一些课件制作软件等基本计算机技能的层面上,并未涉及信息技术在教育运用中的理论和实践,且教学内容普遍存在老化的现象,更未涉及信息观念、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问题。
3、教学方法简一
师范院校中大多院系都已经配有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现代化信息设施,但有不少教师也常常因为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对自己已非常熟悉的教学方法做出改变而放弃使用。目前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课主要以传授基本理论和演示基本操作为主,学生缺乏观察和体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性使用信息技术的经历,很难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除师范生的专业实习外,大多数院校根本就没有提供额外的时间开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实践运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就难以自觉自发地运用信息技术。
4、课程规划缺乏
桑新民教授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六个标准:(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3)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大多数师范院校的专业只要求学生学习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或者选修《现代教育技术》且没有相应实验或实践学时,造成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完全割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在后续课程中得不到巩固和应用。计算机课程之间也缺少有机结合,知识结构不成体系,这样师范生就很难得到系统的信息素养培养。
5、教育引导不足
网络上信息量极大且鱼龙混杂,不少师范生并不会真正利用网络,他们上网仅仅是热衷于聊天、玩游戏等,有的甚至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内容。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学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信息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的教育明显不足,缺乏对学生信息活动适时、适度的引导,有时甚至是放任自流,不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大学生信息犯罪屡见不鲜。
二、职前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
1、“反思实践型”培养模式
职前教师必须从学习者和教师这样双重的身份来考查锻炼自己,建立一个电子学档帮助理解这两类角色。电子档案可以用来作为反思及进一步自我评价的方法,通过它,职前教师可以对其中包含的每一项进行反思。同时,职前教师与指导教师、大学教师组织研讨会,就职前教师的体会及学习情况进行讨论及指导。大学教师还可以传授新的教学理论给职前教师和指导教师,以便在以后教学中运用。反思实践型培养模式是在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及中小学校和大学学校之间展开的一项培养职前教师运用技术整合于课堂的培养策略。它有助于职前教师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的教的知识、学的技术及运用先进的工具于教学的技术,并且通过反思所学逐步发展与创新。同时也促进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大学教师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学习理论的实践,这是一个多方协作的共同发展的模式。
2、“学习共同体”培养模式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当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同层级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如果没有专家和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往往会与同水平的重复。因此,职前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最好能配备不同层次的教师,以便及时提供指导。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教师新手发展到经验教师是在逐步“走向成熟”。由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可以使新教师从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做人、学处事,共同的工作能够加速他们经验学习的进程。
3、“案例教学”模式
很多人感觉即使学到了很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技术,但在实践中还是不知道该如何使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接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问题,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贯穿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案例是理论、技术与应用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形式,案例教学与实际联系密切、操作性强,让职前教师切身体验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以后自然而然也就能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实际教学情境中去。案例所提供的详细描述和真实情境可以引导职前教师去分析和了解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促使他们对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方式及原因等问题做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从复杂的情境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案例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将会慢慢与原有的知识整合起来,提高职前教师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职前教师教育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就必须审视当前教师教育现状,着眼教育未来发展的前景,设计出适于信息化背景的职前教师教育体制和实施模式,从而使得职前教师在从业之前就具备良好的信息化专业技能,为其今后在教学应用中灵活使用信息技术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于文,张军征,刘亚军.中学职前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0).
[3]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梅龙宝,桑龙扬,张逸,汪顺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新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作者简介:宋维虎(1980.12-)男,甘肃会宁人,硕士,讲师,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系,计算机与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