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2011-10-25郭丽平

群文天地 2011年15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黑格尔手稿

“认识你自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实质上是在追问“人的本质是什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有三个命题:“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论的超越与发展

(一)对黑格尔的“人的本质”的超越与发展

马克思在《手稿》里说到:“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黑格尔看到了对象化的活动对于确立人的本质的重要意义,“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人把自己的力量和本质对象化、外化,人创造了自身之外的外部世界。黑格尔是在精神本体论的大前提下来考察劳动的,他的人之本质的劳动只限于精神活动。后来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劳动概念,从人与自然的统一出发,将劳动作为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马克思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人的本质的客体化”。在马克思看来,同一本质的事物是相通的,可以被中介所调和,而真正的极端如极和非极、人类和非人类则不能被中介所调和,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互相对立的。

(二)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超越与发展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是自然的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一切本能的需要和才质之总和”。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物质实体(肉体),而灵魂、精神是肉体的属性,不能离开肉体而单独存在的观点,但马克思拒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本能和生理特征。马克思指出“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排除了把人的机能和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比费尔巴哈显然前进了一步。费尔巴哈基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来分析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上述属性之总和;而马克思在《手稿》中则认为,人的本质不在于其自然属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生产劳动,批驳了费尔巴哈的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扬弃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观点。

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的规定

(一)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劳动实践

马克思冲破人本主义的桎梏,明确提出实践性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性。他说,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是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可见,把“实践”看作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的成熟观点。实践是一种体现人的自我和自由意识的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直接区别开来。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这就是说,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现实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作为人类的人的存在和本质是由劳动决定的。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特殊的物种,首先它是一个普遍的、自由的存在。人和动物的不同在于“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人的意识和意志获得了自我和自由,所以人能够有意识地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命。因此,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在于人的劳动性,作为人类的人的存在和本质是由劳动决定的,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劳动实践。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对人的本质做出了最基本的科学规定,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离不开“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入手,系统整体地考察人的本质的复杂结构即社会关系的总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从自然关系转向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找人的本质,从而使哲学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社会关系中,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出人的本质。

(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明确指出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生产劳动。人的需要本质上是自然物质长期进化的产物,是历史形成的,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的需要是与人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的需要从根本上同人的社会存在相联系,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必然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是人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而人的需要的满足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即人的需要的对象化。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

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意义

(一)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将人化自然与劳动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根据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人是一种有意识的、能动的存在物,人能够通过劳动按照自己的目的改变自然界,使自然界愈来愈成为“人化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产物,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生产力创造出来并为社会的人所占有的对象世界,它充分体现了人类在自然界中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主导地位,在唯物主义基础上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只有通过社会调节,扬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异化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可持续发展都应非常重视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因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优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论断,为我们今天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起到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二)为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劳动实践,而劳动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人的关系,是自由、平等的关系,反对异化劳动造成的使人脱离社会、脱离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己的生命活动的类异化关系。“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他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在和谐社会里,每个人自由协调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和谐”作为社会状态,马克思在《手稿》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马克思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活动”的论断,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三)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劳动实践,那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自由地从事自己的劳动实践,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劳动实践。而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实践不是自由的,人的本质被异化,人就成了一个不完整的人了,被沦为“自然的奴隶”和受剥削者。人类对自己的本质进行全面的占有和享有,就是要进入“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社会即共产主义。因此,马克思《手稿》中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1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1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103.

(作者简介:郭丽平(1985-)女,汉族,来宾武宣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09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黑格尔手稿
最有思想的句子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作家手稿
天价手稿
罗丹手稿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来源问题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