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链战略”的虚妄与真实
2011-10-25刘庆
□刘庆
“珍珠链战略”的虚妄与真实
□刘庆
寻找敌人
“珍珠链战略”概念最早出炉于2004年。当时,美国布兹-艾伦-汉密尔顿咨询公司,受美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委托,向时任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提交了一份名为《亚洲能源未来》的决策咨询报告。这份报告认为:中国正在与从中东到南海的航道沿线各国建立战略关系,巴基斯坦的瓜德尔港、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缅甸境内的海军基地、筹建中的柬埔寨南部连通中国西南腹地的铁路线、中国在南海不断增强的军事力量,以及中方投资泰国克拉地峡运河的可能性,这些海上布局就像一粒粒“珍珠”,在印度洋版图上勾勒出一条弧线优美的“珍珠链”。
报告中不仅描绘出“珍珠链”的详图,还臆想性地宣称“中国的海上通道战略,无疑体现了一种更高层面上的安全考虑,是其进攻姿态的具体表现”。2005年1月,《华盛顿时报》抢先对提交的报告进行了报道,使“珍珠链战略”首次公之于众。
世纪舞台
2006年2月,美国防部一改先前审慎态度,在其发布的新版《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明确指称“中国继续加大军事投入的力度,尤其是在发展战略武器以及向领土之外投送力量的各种能力”。同年5月,美国防部发布《中国军力年度报告》,称“中国海军似乎有兴趣将其海上存在扩展至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官方正式采用“珍珠链战略”概念。2006年11月,美联合部队司令部在一份报告中概述了“珍珠链战略”。2008年12月,该司令部公开发布《2008联合作战环境评价报告》,主要引用“皮尔逊论文”内容,新绘了一幅“珍珠链”地图,并将其解释为是“中国横跨石油路线的政治影响或军事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美国官方仍未在太大范围内使用这一概念,仅限于国防部以及国会的一些下属单位偶尔用之,至于白宫、国务院等机构对此概念的指称还是相当谨慎的。但这一时期,美国国内对印度洋的重视程度却在不断提高。由于“珍珠链战略”直指印度洋这一世界海权的“心脏”,极大地影响到美国对世界海权的绝对控制,它极有可能给美国提出复杂的地区挑战,使中国挑战美国在南海和印度洋的海上霸权成为可能。
龙象之争
在单方面认定“珍珠链战略”的威胁后,美国没有将斗争矛头直指中国,而是精心设计了一个联合打击方案——“锁喉”战略。该战略声称,必要时美国可以使用陆基空中武力控制印度洋沿海地区,还可以借手他人,以他国力量遏制中国势力的扩张。在2006年版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不假掩饰地宣称,“成功的防范战略需要增强伙伴国的能力,并降低其脆弱性。在这方面,美国将努力实现国际伙伴防御系统更高水平的一体化,使任何对手突破防御系统的行动复杂化”。而这个被美国相中的主要遏制伙伴就是——印度。
为了应对所谓的“中国威胁”,印度很快推出了“东方海洋战略”。1998年,印度当局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组建远东海军司令部,2001年又将其升级为第一个三军联合司令部,同时加速建造或购买航母、核潜艇等远洋兵器;2000年后,印海军多次与美、日、韩和东盟国家在马六甲海峡和中国南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2002年、2005年,又分别与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海军在格雷特海峡和安达曼海开始进行联合巡逻,力图限制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活动。
2007年以来,印度不仅在马达加斯加北部修建监测站,准备租赁毛里求斯的阿加莱加群岛设立潜听哨,并计划扩大在马尔代夫的军事力量。印度学者哈里·桑德等人还公开叫嚣:既然马六甲海峡是中国石油运输必经之路,那么为了防止中国“入侵”印度东北部或克什米尔,印度需要做的就是封锁马六甲这条路线。
共同安全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运输服务的不断延伸,中国确实与亚洲一些国家在包括拓展港口等方面展开了经贸合作。不过,这些海外工程或援建项目,无一例外都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但似乎中国在印度洋的任何行动,都会被印媒和西方媒体迅速紧盯,并抹上军事扩张的色彩。面对国外媒体关于“珍珠链战略”连篇累牍的报道,中国政府不得不多次予以澄清。
2008年6月,中国驻印度大使张炎公开表示:“中国没有试图控制印度洋的航线,对中国包围圈政策的推断是站不住脚的。”为了充分增信释疑,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2006年中国的国防》、《2008年中国的国防》等白皮书,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政策进行公开说明。
从军事力量的配置来看,目前印度洋海域实力最强的海上力量,其实还是美国。只不过随着美军远程投放和机动能力的增强,美国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已逐渐进入到淡化“常驻力量”、强化“随时进入”能力的新阶段。加之印度洋上还有迪戈加西亚岛这枚美国一早就插入其中的强有力钉子,美军目前已完全具备保障航母战斗群、两栖登陆编队和战略轰炸机等在印度洋自由活动的能力。
面对印度洋上如此复杂的军事力量构成,要彻底消解“珍珠链战略”的神话,中国必须在表明对印度洋极度关切的同时,进一步说明我们关切的理由、目标以及手段,通过建立区域安全机制和推进地区共同繁荣,来努力化解一些国家心中的疑窦。
(摘自《世界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