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压房价,中国必须剑指体制缺陷

2011-10-22

公务员文萃 2011年10期
关键词:政绩楼市调控

中国的房价问题早已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中国房地产市场虽然名义上在市场经济的规则下运行,但自始至终没有摆脱政府的巨大影子。此次的“新国十条”首次明确提出对遏制不住房价上涨的行政首长进行问责,这也是大陆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首次以政治手段介入楼市问题。

对于社会各界而言,楼市早已超出被经济学界喻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成为集政治、经济、社会、民生于一体的综合体,可以看到唯GDP论的政绩观念根深蒂固、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增长路径依赖、恶性通胀预期等经济问题盘根错节;更可以看到房地产利益集团膨胀、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冲突纠葛。

仅从经济层面来看,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房地产业已经占据了超乎寻常的分量。2009年,房地产投资占当年GDP的比重达10%,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借用比喻美国为“车轮子上的国家”,中国如今成了“混凝土浇铸的国家”,总体经济已经被房地产业绑架。这也为“宏调”房价埋下了隐性的难点。中国因此面临两难题目:在打压一飞冲天的房价时,还需规避经济硬着陆的风险。

中国房地产在很大程度上聚集了经济、社会和政治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房价下跌一定幅度,对地方的土地出让、房地产税费收入以及对钢铁、水泥、建筑、商贸和就业、社会稳定等会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让地方政府欲控还休,也让中央政府“投鼠忌器”。更有,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利益冲突,使得政令不通,调控失效。

本轮调控主要集中于增加投资者的成本,于土地财政、土地垄断、GDP政绩崇拜等根本问题尚未真正触动。这从海南省多位官员“不想房价下跌,要力挺高房价”的公开表态中可见一斑。同样,也可以解释当局在明知泡沫严重的情况下,也要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奋力拯救这个行业。

令人担心的事实是,陆续出台的打压房价政策更多是停留在“治标”的层面上,在控制需求的技术性问题上,而“本”在于土地财政、土地垄断、GDP政绩崇拜等体制性的根本问题。

这便不难理解,楼市为何对于疾风暴雨式的“调控免疫”。单单靠行政力量挤压房价泡沫,最多只能起到暂时抑制房价的作用,长期看则难以摆脱“调涨”怪圈。要根本解决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限制政府与土地的利益链条,割断政府与开发商的利益关系,从而使得整体经济摆脱被房地产绑架,经济增长的引擎实现多元化。

(摘自《侨报》)

猜你喜欢

政绩楼市调控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如何调控困意
让政绩考核跟着民声走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读者观点
“政绩”何以成“政债”?
假政绩也是一种腐败
量价齐跌 颓势初显—2014年上半年楼市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