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械制造技术与实训》课程的改革
2011-10-21马晓燕
□马晓燕 薛 梅 牛 瑢
关于《机械制造技术与实训》课程的改革
□马晓燕 薛 梅 牛 瑢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制造技术与实训》是机械制造技术应用专业的主要课程,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机械制造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素质,帮助学生取得扎实的基本功,运用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结合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地发展,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要求毕业生到企业能够直接顶岗。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针对岗位群需求设置专业课程,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模块化”、“项目化”为特点的课程教学体系,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人才对接,这是职业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技术与实训》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
一、实施项目教学法
教改前,我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安排是要求学生经过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设计》和《机械制造工艺学》等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再到车间进行定期金工实习。结果课堂学习理论知识时学生因缺少现场直观的认识,很难听懂理解,即使勉强听懂了,到真正实训用到这些知识时已经遗忘所剩无几,最终结果是理论与实践两张皮,根本达不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针对这个问题,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将理论课与金工实习进行了全面整合,开发了《机械制造技术与实训》教学项目,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即通过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过程而展开教学活动。我们将相关的机床、刀具、工艺、夹具等知识点拆散,全部融入到教学项目中,以项目的完成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具体教学按:确定项目任务(由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任务分配给各小组);收集信息(学生首先要明确具体的任务要求,并为完成任务做各项准备,包括查阅学习资料和理论书籍等);制定计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研究讨论制定出项目完成计划,确定具体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及小组成员合作形式,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结果检测(学生通过自检、互检和教师检测的方式对其工作成果进行综合检验);效果评估(通过学生自我总结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最后按一定比例综合各方评价,得出最终结果)六个步骤进行。
首先,我们重新修订了课程标准,编写了《机械制造技术与实训》学习指导书,明确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悉机械加工的安全操作规程及文明生产常识。
2.了解机械加工常用工、量具的种类及用途。
3.了解常用机床的种类、名称,型号及规格。
4.掌握常用普通车床和普通铣床的主要组成部件、结构特点、主要工艺范围。并能够根据加工要求合理选择机床。
5.了解常用刀具的种类、材料、规格、性能,并能合理选择刀具。
6.掌握刀具几何参数对切削性能的影响。
7.能够根据零件图编制合理的加工工艺,并根据加工要求合理选择确定切削用量。
8.掌握机床通用夹具及常用附件的种类、结构特点及用途,并能够合理选用。
(二)技能目标
1.掌握常用工具、量具、量仪的使用及调整方法。
2.掌握常用普通车床和普通铣床的操作、调整及保养方法并能及时发现、处理一般性故障。
3.掌握常用车刀、铣刀的装卸、校正、调整、使用及维护保养方法。
4.掌握机床通用夹具及常用附件的安装、校正及使用方法。
5.掌握简单的装配工艺方法。
另外,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我们配套设计了教学项目(见表一)。
在每个教学单元中都是通过各零件的加工任务来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每一项加工任务都是按着实际企业生产的加工流程进行。即:分析零件图,弄清零件的结构形状,明确零件各部位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等技术要求;选择确定毛坯;编制加工工艺并选择机床和刀、夹、量、工、辅具;选择切削用量;调整机床;安装找正夹具、工件及刀具;按工艺切削加工;工件的检验与质量分析,并附有各项任务的训练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对各项任务中相近的加工内容则只提出训练的要求,而对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计算、工艺的编制、切削用量的选择、以及机床的调整、工件及夹具的安装找正、刀具的装卸方式以及加工完成后对工件的质量分析等任务均留给学生自主完成,以便更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且有利于学生探索、思考、体验、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掌握了以上基本知识和各项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为使其理论和技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们还设计了第二个综合训练项目—平口钳的制作,并且只提出了训练的内容及要求,而对具体的加工方法和过程则由学生自行确定,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
在完成教学项目之后,根据学习和训练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核,考核内容见(表二)。综合能力训练考核评价表
表一 教学模型——数控铣床模型的加工制作
表二 综合能力训练考核评价表
二、项目教学法的效果
项目教学法,增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产生了强烈的教学效果。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与效果。通过任务实施过程可以看出,学生若想完成任务,首先必须读懂图纸,认识相关的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的标注等技术条件,从而明确了学有所用,激发了学习机械制图的兴趣。进行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学生需要根据工件各加工表面的尺寸、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等技术要求,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法、确定切削用量及毛坯尺寸,编制加工工艺,选择机床及刀、夹、量、辅具。在完成上述任务中,学生必须学习和研究机械加工工艺、机床、刀具、夹具、量具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他们知道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加工出合格的零件,从而教师讲解这些知识时,学生非常专心。
项目教学法解决了原先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了学习,获得了经验。这种教学方式又能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时内可接受或完成更多的任务,利于个性化教学,还能实现不同模块的组合以适应不同专业类型和能力等级的培养,也利于分层教学。
学会了竞争与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是以个人为单位,学习好坏与他人无关,在车间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小组的工作任务是由大家共同承担,而每人都要独立完成其中一部分。他们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个人的成绩,还将影响到整个小组的工作效果,因此他们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良好的合作,才能完成教师布置得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共同研究讨论,在工作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大家通过相互配合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不仅使他们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体验了成功感。学生经过一学期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训练,每次课都有进步。通过完成一项项任务,加工出合格的零件,装配成漂亮的数控铣床模型,学生体验了成功感。成功感化为内驱力,驱动大家每次课都争先恐后积极动手动脑,不懂就问。
三、项目教学法对加强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通过围绕《机械制造技术与实训》课程进行的项目教学法创新,我们感到为了切实增强专业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必须注重对专业课教学的深层次改革。主要体会是:
要切实强化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特色。实行项目化的专业课教学,要以实训室为主课堂,把教学内容以“项目课题”方式引出,围绕“课题”进行实践和操作性教学。以解决专业知识,掌握技能为目的,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完全的了解和真正的认识,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实践巩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在训练中,可采取“三层次”的实训教学法,即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操作练习到综合技能训练。同时在实训中以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通过了岗前培训,毕业时能独立操作,实现“零距离”上岗。还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全面接轨,使学生通过训练、经过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与用人规格的“无缝对接”。
要切实加强专业课教材建设。除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和规划教材外,要鼓励教师编写有职教特色的教材。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实训教材三者构成了我们的专业教材体系。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写,要请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企业技术专家把关,教材编写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淡化学科间、课程间的界限。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增加新的、实用的及有地方特色的内容,由单纯传授知识转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切实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全新的教学摸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双师型”培养,要求教师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鼓励教师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同时聘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受生产岗位的实践技能训练。
要切实注重能力考核。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考核。具体包括学习与工作态度、工作习惯、工作安全、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过程“5S”管理等方面的评价。在考核的方式上,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并注重学生动手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
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着成为 “世界制造中心”、制造强国的良好机遇。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中国能否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关键取决于从事生产和管理实践的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大胆致力于教学改革。这样我们的职业教育才能迎头赶上,人才培养质量才能迅速提高,一个真正的人才大国、制造强国才能形成。
[1]谭力红.项目教学模式下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2]张磊.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专业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8).
[3]白义,王洪章.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汽修专业课程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
马晓燕(1959-),女,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类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G712
A
1001-7518(2011)17-0045-02
责任编辑 何颖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