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与起跳技术的特征比较分析

2011-10-20郑宏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0期
关键词:男子运动员速度

郑宏伟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中外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与起跳技术的特征比较分析

郑宏伟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本文以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跳远中的助跑与起跳技术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关键技术参数的运动学比较和分析,发现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较慢,起跳能力较差,腾起角相对较小,是造成我国男子跳远成绩偏低的重要因素.我国运动员在今后的跳远训练中,应在保持较高速度利用率的基础上,合理增大腾起角,提高绝对速度,完善起跳技术.

中外男子运动员;跳远;田径;起跳;技术特征

1 前言

跳远运动是田赛项目之一.跳远的完整的技术是由快速的助跑,有力的踏板起跳,平稳的空中动作,有效地落地方法等四个技术部分组成.在这个四个技术部分中,助跑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水平速度为更有力的起跳做好准备,助跑的速度和节奏对跳远运动技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合理的起跳技术,要求在最大限度的保持水平速度的同时,又能使身体获得最大限度的垂直速度.所以,起跳技术是跳远技术获得冠军的关键.

世界著名跳远运动员鲍威尔于1991年惊人跳出了8.95米的好成绩,这一男子世界纪录的创造到目前为止未能改写.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男子跳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好成绩已达8.40米,并由多名运动员打破亚洲纪录,在亚洲还处于领先地位,但与世界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仍处于停滞状态.

多年来,诸多学者从运动学,运动生物力学,生理学,训练学等不同角度对决定跳远运动成绩相关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这些研究既有从宏观上探讨跳远运动发展趋势(冯树勇,1998的,也有从运动技术细节上探讨如何提高我国跳远运动员水平的论文.如:探讨起跳缓冲阶段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减小和垂直速度增加之间的关系(马俊明.2003);男子运动员起跳阶段不同相关因素的变化特征(李建英等,2004);运动员助跑最后步长,以及速度的研究(冯伟等,2003);有关助跑和提高运动员助跑中速度利用率的探讨.目前的研究大部分都局限在某一届重大国际或国内比赛中的优秀运动员的一些技术特点,但由于样本含量少,研究的结果不能准确的反映世界跳远运动的情况.

因此,本研究以近几年国内外优秀的男子跳远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整理前人研究中的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统计方法,对中外男子起跳助跑的技术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我国运动员的优势和差距,以对跳远运动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中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

1991年全国田径冠军赛决赛前6名的男子跳远运动员(李红等,2003);1997年全国第8届全国运动会男子跳远前12名运动员(李保安等,2004);199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跳远前7名运动员(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科研与科技服务课题研究报告);1999年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的8名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马俊明等,2003);2001年第9届全运会前9名运动员(李建英等,2003)研究的人数分布及比赛成绩的统计情况见表1.

表1 中国各大赛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基本情况

2.1.2 国际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

第2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前8名运动员(刘畅,2003):第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跳远前8名的世界优秀运动员(刘正全等,2001)(第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国际生物力学测试报告);其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技术资料(吴兆祥等,2003);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男子跳远前8名运动员.研究对象中国际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人数及比赛成绩的统计情况见表2.

2.2 研究方法

表2 世界大赛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基本情况

2.2.1 文献资料法

为了进行本文的研究,本文查阅和收集了近10多年的过内外大量有关跳远的运动学,生物力学,训练学方面的有关资料50多篇,为本课题中外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技术比较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2.2.2 专家访谈法

以寻访田径运动的技术专家及学者得到他们的指导,围绕男子跳远运动项目最主要的助跑,起跳技术环节进行探讨,从中得到训练技术的难点和关键及训练方法

2.2.3 数理统计法

本文对两个样本之间的差异检验采用了1个检验,配对检验和方法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采用了Pearson的计算方法,有的指标之间还进行了偏相关系数的计算.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SPPSS 1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的.检验的水准定为a=0.05.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中国运动员跳远运动水平的发展状况水平

为了研究我国跳远运动水平的发展状况,本文对我国1997年第8届全运会和2001年第9届男子跳远前9名运动员的跳远运动成绩进行了统计比较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中国九运会和八运会男子跳远运动员成的比较

第8届全运会男子跳远前9名运动员的平均成绩为7.85M.而第9届全会的成绩为7.71m.从最好成绩来看,第九届运动会第一名的成绩虽然比第八届全运会第一名的成绩下降了0.08m,从两届运动会的平均值来看,第九届全运会刘宏林8.09M,黄宝挺8.08M,劳剑峰8.08陈静8.07,黄乐8.06等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成绩均已超过了8M以上,有的运动员的成绩也接近了世界水平,但从上述的统计结果来看,我国男子目前运动水平与世界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3.2 中外男子跳远运动员损失距离的比较

在男子跳远运动中,运动员踏板的准确性与跳远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了解我国跳远运动员的踏板准确性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有无差异,本文利用第8届全运会的资料与第六届田径世界锦标赛中运动员跳远损失距离进行比较(刘正全等,2001),结果见表4.

表4 中外跳远运动员损失距离的比较

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的损失距离的平均值为0.13m,而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损失之值为0.13m,两者的平均值相差0.18m,我国运动员的损失距离小于国外运动员,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目前,跳远运动与其它的田径项目一样也向极限挑战,这对随运动员各种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代跳远运动的特点是向着助跑速度快,准确性高的方向发展.在比赛中假如一个运动员连续几次犯规,或者损失距离太多,那么不仅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也影响着比赛的胜负.在本文的研究对象中,从损封距离的角度来着,我国运动员跳远的准确性要好于国外优秀运动员,看来损失距离不是我国运动员和国外运动员目前水平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下面再求其它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下面就与跳远成绩有主要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力争找出我国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各种跳远技术差距.

3.3 跳远成绩与助跑,起跳环节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所以,如何进行最快速度的助跑,有效合理的起跳,保持身体在空中平衡,完成完整的落地动作将直接影响跳远成绩.其中,最关键,技术环节是起跳,就是如何在最快速的助跑中去完成起跳,以获得身体最佳的运行轨迹.为了了解跳远成绩与助跑,起跳环节中的那个因素是主要因素,本文分别将跳远的比赛成绩,有效距离与助跑,起跳各个环节中的各个因素之间进行相关和偏向相关分析,统计结果见表5.

为了更准确的了解跳远成绩与助跑,起跳环节中各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还利用派生指标与跳远成绩进行了相关分析.其派生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1)有效距离=比赛成绩+损失距离;

表5 跳远成绩与助跑、起跳环节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2)速度利用率=腾起水平速度/踏板水平速度*100%

(3)速度损失=腾起水平速度-踏板水平速度;

(4)垂直速度与水平速度比例=腾起垂直速度/腾起水平速度*100%

跳远运动员比赛成绩,与以下因素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相.与“100M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56;与后5m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87(p<0.01);与倒数第一步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日r=0.75(p<0.01).与“踏板水平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71(p<0.01).与“速度损失”之间相关系数:r=0.58(p<0.01);与速度利用率之间的相关系数r=0.75(p<0.01);与“速度损失”之间相关系数:r=0.76(P〈0.01);与垂直速度与水平速度比例之间的相关系数:r=0.56(P〈0.01);与腾起角之间的相关系数:r=0.49(P〈0.01).

但是比赛成绩与腾起水平速度,腾起初角度之间无显著关系.另外,跳远运动员的有效距离与以下因素有非常显著性相关.与踏板水平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86(P〈0.01);与腾起垂直之间的相关系数:r=0.62(p<0.01);与速度利用率之间的相关系数,r=0.69(p<0.01);与速度损失之间的相关系数:r=0.72(p<0.01)与“垂直与速度比例之间的相关系数:r=0.05(p<0.01)与腾起角之间的相关系数:r=0.55(p<0.01).

但是有效距离与倒数第一步速度,“腾起水平速度”腾起初速度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P>0.05).还有一百米速度与后5米速度指标因没有统训样本数,所以未能统计相关系数.

在上述跳远成绩与几个起跳环节的相关分析结果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与运动学的理论相反的问题,那就是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与’腾起初速度之间无显著胜相关.

3.4 中外运动员腾起水平速度比较

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与腾起的水平速度的相关系数r=-0.28[p<0.05],说明运动员腾起水平速度与跳远成绩无相关关系.

从表6中可以看出;中国运动员的腾起水平速度平均值为9.03m/s,而国外运动员的腾起水平速度平均值为8.71m/s,中国运动员的腾起水平速度大于国外运动员0.32m/s,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本研究结果与李健英2004的“进入起跳阶段后,我国运动员起跳水平大于国外运动员,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果相一致,但与许冠中等2003的“我国跳远运动员离板水平分速度与国外运动员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不相同.

表6 中外跳远运动员起跳过程的速度比较

3.5 中外运动员“腾起垂直速度”的比较

从表6中可以看出:中国运动员的腾起垂直速度平均值为3.06m/s,而国外运动员的腾起垂直速度平均值为3.43/s,国外优秀运动员的腾起水平速度大于中国运动员0.37/s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批<0.01].本研究结果与李健英等2004、许冠中等2003的“我国运动员的起跳水平速度小于国外运动员,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结果相一致.

3.6 中外跳远运动员“腾起角”的比较

跳远是在运动员高速助跑的基础上,经过起跳作转为抛射运动而完成的.因此,“腾起角”,在起跳中非常重要,“腾起角”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着运动员跳跃的远度.从理论讲,在同一面上抛出物体时,让物体达到最远的最佳角度45度,但是在跳远运动中让运动员达到理想的角度是不可能的.踏跳运动中瞬间的快速起跳时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人体运动器官进行弹性支撑阶段起工作机群完成退让与等长工作,缓冲强大的冲击性负荷.在快速伸展阶段,工作机群爆发性的完成克制性工作,创造最大的腾起初速度.跳远运动最明显的运动学特征是利用助跑所获得的功能,通过起跳最大限度的改变人体重心的运动方向与运动速度.因此,从技术原理的角度来分析,跳远技术的核心围绕着如何利用助跑速度,创造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度的合理的腾起角问题.

为了解中外运动员“腾起角”,的差别,本文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我国运动员“腾起角”的平均值为18.64,而国外优秀运动员“腾起角”的平均值为21.19度.我国运动员的腾起角,比国外优秀运动员小2.55度两者之间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

腾起角,准备前苏联教练员哈伊洛认为:跳远的最大腾起角为20~22度;日本的三普认为:成绩在8米以上者,腾起角’,为19.56~22度之间:俄罗斯功勋教练员费拉基米尔.波波夫的研究表明要贴8.50~8.60m,“腾起角”为19~20度(姜同仁2001);《中国百科全书》(体育)指出:优秀运动员的“腾起角”,大多在18~24度之间.

表中的跳远“有效距离”,与“腾起角”的偏相关的系数是0.66(p<0.01),也说明腾起角越大跳跃距离越远.而我国跳远运动员的“腾起角”的平均值不及理想角度的下限,本文认为:这是制约我国跳远运动员水平提高的一项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在训练中应用中应该提高知识,通过提高腿部的力量,去提高腾起角.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近几年国内外男子跳远运动的整体水平没有明显变化,,中国优秀运动员的跳远成绩平均值(7.86m)小于国外优秀运动员(8.28m),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p<0.01).

4.1.2 中国运动员的速度利用率(90.86%)大于国外优秀运动员(81.58%),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中国运动员的“速度损失”(0.90m/s)和“垂直速度与水平速度比例”(33.93%)分别小于国外运动员的“速度损失”,(1.97m/s)和“垂直速度与垂直速度比例”(39.39%),差异非常显著(p<0.01).

4.2 建议

4.2.1 在助跑中速度利用率越小,跳远的成绩越好.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片面认识,在训练中应提高运动员的“腾起垂直速度”上下功夫,提高,垂直速度与水平速度比例.

4.2.2 成绩与“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的大小密切相关.而我国运动员的“腾起初速度”与外国运动员没有差异,只有“腾起角”小于国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因此,在训练中我们要加强运动员腿部肌肉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在快速的助跑中提高起跳时的“腾起角”.

〔1〕马俊明,周巧玲.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中不同时加速度变化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报,2003.2(27):38-41.

〔2〕马俊明,周巧玲,朱永贤.中国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时不同时的运动参数[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632-2633.

〔3〕马俊明.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速度变化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29):50-53.

〔4〕李健英,关建军.九运会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相关参数的分析与讨论[J].中国体育科技,2002.

〔5〕李健英,关建军.九运会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和起跳阶段的分析研究[J].体育科学,2003(6).

〔6〕阎之朴,王杰.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陕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

〔7〕李宝安,刘卫.对影响我国跳远运动成绩因数的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8〕许冠中,王文浩,丁海勇.中外男子优秀跳远运动员技术参数的运动学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

〔9〕陆瑞当,谢伟.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研究[J].体育科技,2001(3).

〔10〕李鸿,王新明,余明.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起跳技术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3.3.

〔11〕刘畅.对提高跳远助跑中速度利用率的初探[J].湖北体育科技,2003(4).

〔12〕刘正全,苏文革.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研究[D].湖北.

〔13〕时传国.浅析跳远技术训练的发展趋势[J].田径,2006(01).

〔14〕杨秀军,魏淑雅.影响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和准确性的几个因素[J].辽宁体育科技,2006(01).

〔15〕孙璞,刘生杰.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过程中摆腿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03).

〔16〕朱诚.少年跳远运动员的技术教学与训练[J].田径,2006(02).

G823.3

A

1673-260X(2011)10-0161-04

猜你喜欢

男子运动员速度
行驶速度
速度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级分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从男子力保卫战开始
比速度更速度——“光脑”来了
男子买执照骗47万拆迁款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满脸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