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 锦 涛 在 庆 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1-10-19

共产党员(辽宁) 2011年13期
关键词:制度

胡 锦 涛 在 庆 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科学总结了我们党90年的奋斗业绩,用事实充分证明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七一”讲话精辟概括了经过90年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的伟大成就,深刻阐述了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七一”讲话总结了我们党90年来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必须坚持的根本点,提出了新的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要任务。“七一”讲话明确提出了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基本要求,为我们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胡锦涛总书记这个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是指导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

为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理解和掌握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的基本精神,我们特约请中央有关部门的同志就“七一”讲话中的有关问题撰写了辅导材料。

一、中国共产党90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紧紧依靠、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发展,为中国人民自由、民主、富裕而奋斗的历史。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回答了中国社会的性质、革命的性质、领导阶级和同盟军等问题,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阶段28年的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年时间内,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了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经过三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各项社会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同时,为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到社会主义国家,1952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消灭了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极大支持了世界社会主义。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挫折、国际风云急剧变幻的局面中,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生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这三件大事,其重要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从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跨越,从国家被侵略、民族被压迫到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强大动力的历史性跨越,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永远告别了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100多年来对于民族复兴、国家现代化、生活富裕和社会和谐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所说:“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

二、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的成就是“一条道路、一个体系、一套制度”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从“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样两个方面增加到“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套制度”这样三个方面,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因而能够把13亿人民凝聚起来,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地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整个国家和事业发展的领导,坚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搞改革开放,“老祖宗”没有丢掉。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因而能够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真正活跃起来,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着眼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着眼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形成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外交、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一整套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方针原则和政策。所有这些,都是植根于中国大地现实土壤中的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选择、人民创造、党的领导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第二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及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我国社会进步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有着鲜明的实践特色;它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要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个理论体系,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认识,反映了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认识。这个理论体系,为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受住各种考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提供了根本思想保证,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艰辛探索逐步建立起来,并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的。它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相统一、活力与秩序相协调、民主与集中相结合、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相促进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稳固的制度基础。中国奇迹、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震撼,一切都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辉煌,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

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从一个只有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深刻指出:“总结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这是对我们党管党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的认识。

以科学世界观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深刻总结党的历史上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最终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的深刻教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认识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条件和因素,特别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和它们的变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即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和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把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我们党从最初只有50几个人成长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工农红军,经历了“围剿”和反“围剿”那样的苦斗,经历了万里长征那样的磨难,最终能奇迹般地在陕北崛起,打开新的革命局面;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人民武装,首揭抗日义旗,并以中流砥柱之势,保证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打败美帝国主义武装的国民党800万军队,终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对非典、抗击汶川特大地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等。所有这一切,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可以说,我们党90年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动员起千千万万人民大众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不息的历史,是一部在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党的队伍的历史,是一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推动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在选人用人上能够做到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能够克服一切剥削阶级政党选人用人的狭隘偏私和局限,用崇高的事业感召人才、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为一切忠于人民、扎根人民、奉献人民的人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90年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并且一经形成便始终坚持的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这一崇高原则,为我们党赢得人才优势、赢得人民拥护提供了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篇章的一条重要经验。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搞宗派主义而导致革命严重受损的教训。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他强调,所有干部“都是一个父母生的”,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他在党的“七大”说明中央委员会选举方针时进一步提出,要不要照顾各个方面?也就是所谓要不要照顾山头的问题。他明确回答,要照顾才好。中国革命有许多山头,即有许多根据地,白区也有许多块,这就是中国革命的实际,离开了这个实际,中国革命就看不见了。有山头不是坏事,坏的是山头主义,宗派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中外政党执政兴衰的历史经验,认为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如果小圈子盛行,势必正气不彰、人心不齐、事业不振。强调要坚持任人唯贤,坚持公道正派,反对任人唯亲;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选拔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这对于开创群英荟萃、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使党的事业始终充满蓬勃朝气,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经验。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以铁的纪律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党员干部。即将在全国执政之际,针对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党员面临的资产阶级侵蚀和各种诱惑可能增多,我们党及时告诫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执政后不久,针对党内一些意志薄弱者经不起考验、贪腐之风逐渐滋长的严重现实,我们党提出,一切从事国家工作、党务工作和人民团体工作的党员,利用职权实行贪污和浪费都是严重的犯罪。并在全党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运动,毫不迟疑地惩处了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为执政条件下从严治党树立了新风正气。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员队伍得到空前发展,党面临的考验前所未有。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我们党治党管党的意识不断增强、力度不断加大,对领导干部实行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始终保持惩治腐败强劲势头,严肃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认真解决涉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突出问题,制定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着重从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取得明显成效。所有这些,对于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了重要保证。

四、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这一重要判断,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党所处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长期执政的考验。事实证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我们党带领人民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执政成就,积累了宝贵的执政经验。要在总结运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执政业绩、取得新的执政成效,我们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面对人们民主法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平正义观念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入发展,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创新执政理念、转变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国家政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中,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面对我国社会空前变革过程中日益分化的社会阶层、日益多样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利益诉求,如何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面对社会矛盾凸显,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增多,如何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各得其所,等等。所有这些,都对我们党的执政智慧和艺术、执政胆魄和勇气、执政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要看到,与执政初期不同,长期执政的最大危险是容易脱离群众,领导干部容易官僚化,甚至与群众形成某种程度和形式的对立;容易滋生惰性,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失去创造力和感召力;容易使党的肌体受到权力的侵蚀,产生各种腐败现象,遭到人民群众的诟病和反对,等等。如果对这些危险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整治不力,党就有可能为人民所抛弃、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

其次,是改革开放的考验。今天,我国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呈现出新旧矛盾相互交织,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相互交织,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紧紧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各种干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以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创新,打好改革开放“深水区”的攻坚战,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这既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课题。

再次,是市场经济的考验。几百年来,市场经济通过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为推动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看不见的手”也有触及不到的死角和盲区,因此还需要一只“看得见的手”即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干预市场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干预不是变得容易了,而是变得更难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令一些老牌市场经济国家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就很说明问题。与这些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进行市场经济建设的时间要短得多,而且我们推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国情,勇于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有效调节经济运行,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甚至周期性经济危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利益调节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漏洞会给权力寻租留下空间,使一些人凭借手中权力违规插手市场交易活动,进行权钱交易。市场交换原则的普遍推行,也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到党的内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可能侵蚀党的肌体。如何既能领导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摆在我们党面前一道绕不过去的难题。

最后,是外部环境的考验。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互之间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直接,要领导好国内建设,一刻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一刻也离不开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准确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洞悉发展先机,研判各种风险,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牢牢掌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如何既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又有效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维护执政安全;既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拒绝一切腐朽的东西,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考验。

此外,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也考验着我们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使党面临着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如何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何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等重大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党必须经受住的考验。

五、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这是对全党同志的警醒。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断,对于全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和执政意识,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取得巨大成就。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就在眼前,就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现在,一些党员干部精神颓废,理想信念滑坡,对马克思主义缺乏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对实现共产主义感到渺茫,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只看到消极的一面;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是非观念淡薄,信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甚至只相信所谓“官场潜规则”,一事当前,首先考虑的是对自己是否有利;对党的忠诚度不高,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始终不一,“台上台下两个形象,圈里圈外两种表现”。究其原因,一是玩风很盛,学风不正,不愿学习、不善学习,理论学习或者为了应付检查,或者为了装潢门面,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流于形式的问题还比较普遍。由于不能找到科学理论来支撑理论信念,甚至有少数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寄托于神灵,“问计于神”,到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二是党性修养自觉性不高。现在的领导干部队伍里,大多数是改革开放以后参加工作的,这一批干部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面比较宽,思想比较活跃,但由于缺乏严格党内生活锻炼,加上个人在快速成长中忽视“内功”的修炼,党性修养动力呈现明显不足。有的个人主义严重,官欲太强,想自己的东西过多,很少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不是从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出发来想事干事,而是以个人的升迁轨迹来谋势谋事谋人,设计升官路线图,少数干部干一点事,就想得到回报,个人愿望一时得不到满足,就心生怨气,总觉得组织上亏欠了他;有的贪图安逸、追求享受,和组织讲条件,不愿到艰苦地区工作;有的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贡献,轻视组织的培养、同事的支持和群众的努力,自我感觉太好,听不得不同意见。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给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繁重任务,面对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历史性课题,每一位共产党员都需要不断提高能力,谁也不敢说自己的能力已经绰绰有余不需要再提高了。特别是部分中青年领导干部,由于没有经受基层实践磨练,缺乏复杂环境考验,很少与人民群众、与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直接接触,辩证思维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不多,尤其是缺乏处理复杂问题、驾驭复杂局面、做群众工作的实际本领,一遇到急难险重、突发事件和复杂矛盾,就感到力不从心,一慌张二犹豫三请示,以致错失处理问题的时机。领导科学发展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现在,一些党员干部对取得人民政权的艰辛和付出的代价缺乏亲身感受,对如何巩固和发展人民政权缺乏认真思考,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淡了、距离远了,滋生了脱离群众的倾向。有的党员干部对群众既没爱心又没耐心,对困难群众的疾苦更是不闻不问;有的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不尊重群众的感情和人格;有的甚至与民争利,侵犯群众利益。有的热衷于作秀、造势,喜欢提新口号、出新花样、搞大场面,沉迷于自我包装,做表面文章,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有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文山会海没有得到根本治理,文件多、会议多、讲话多的现象比较普遍,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很容易使人民群众失去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严重影响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

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消极腐败现象是完全对立、水火不相容的。但是,少数领导干部没有正确认识手中权力的来源和性质,不是把权力用来为民谋利,而是成为为自己和少数人牟取私利的工具。有的私欲膨胀,见利忘义,利用管人、管事、管钱的权力为自己、亲友牟取不正当利益。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六、积极探索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明确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和对管党治党、兴党强党未来走向的新觉醒,积极探索和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树立科学理念,完善科学机制,运用科学方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党的建设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党的建设,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要求。党的建设讲科学,说到底就是寻规律、顺时势、求实效,就是通过深刻认识、全面把握、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努力克服片面性,减少盲目性,避免随意性,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不断总结和运用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探索形成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即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这些基本经验,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党的建设,首先要坚持和运用好这些基本经验,同时,还要深入研究这些基本经验在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具体体现和要求,认真反思过去工作中不讲科学、违背客观规律、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际上收效甚微的做法,准确把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具体规律,使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成效更加明显。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我们要系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研究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新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新的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实现科学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既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主题,也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服从和服务于推动科学发展,把党的建设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成果,以科学发展成效检验党的建设成效,使我们党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确保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通过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既体现科学理念、科学精神,又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管权、管事、管人,以科学机制保障党的建设,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内容。要着眼于解决党的机制特别是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体系不健全、设计不严谨、落实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在增强制度规范的可操作性、权威性上狠下功夫。要加强党内制度的整体规划,明确相关部门职能,加大党内制度的需求预测、编纂清理、审查监督力度,增强党内制度设计的前瞻性、系统性、协调性。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实践创新、典型经验为基础,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先行试点,将成熟的做法及时上升为制度;经过实践检验,不符合实际或因情势变化已不再适用的制度,应及时进行修改完善。坚持实体性与程序性相统一,在明确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同时,还要强化责任设定,使违反制度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后果具体化、程序化,保证制定的制度行得通、做得到、管得住、用得好。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和尊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制度,模范遵守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加大对违反制度行为的查处力度,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注意防止和克服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制度形同虚设,“处处高压线、处处不带电”的现象。

以科学的方法推动党的建设,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至关重要。我们党在推进党的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唯物辩证法这一根本思想方法和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方法,它们具有普遍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熟练掌握,始终作为我们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同时,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善于运用网络技术、现代管理学、心理学、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数理统计等新方法,为党的建设搭建新平台、提供新手段、打开新视野、开辟新空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技术,正在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建网站,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运用信息化手段控制发文数量和会议次数、经费,注重网络舆情分析等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加快信息传递,广泛搜集民意,提高工作效率。要善于运用现代管理学方法,建立健全决策权、协调权、执行权、监督权紧密衔接、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善于运用心理学方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作决策、想问题、办事情都要注意分析社会心理效应,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帮助人们解疑释惑,要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尊重人的心理感受,走进人的心灵,把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以真挚的情感和真诚的交流打动人、感染人,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要学会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数理统计方法,克服党建工作重定性、轻定量,只讲投入、不讲效益的片面性,谋划思路、制定措施、部署工作,都要在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合理安排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使党的建设实现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

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采取的是科学态度,既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又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其中的深刻道理,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说得非常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适应国际工人运动的实际需要,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矛盾运动、总结19世纪国际工人运动实践经验、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依靠他们的天才智慧,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劳动创立的,其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它一经产生,就成为指引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在实践中接受无数次的反复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它在指引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人类解放的历史实践中已经并正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放射出灿烂的真理光芒。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因此,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时代步伐永不停顿,认识真理永无尽头。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真理,只是为认识真理开辟了广阔道路。因此,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从生活本身出发,从沸腾的生活,火热的实践出发,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出发,从四季常青的生活之树上采摘翠绿的新叶,撷取鲜艳的花朵,来酿造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生活,自觉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对我们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给予符合实际的科学回答,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人民群众始终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创造性实践的主体。作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伟大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毫不隐瞒自己的阶级立场,始终把服务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马克思主义只有为人民所掌握,才能变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越多,就越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热点难点问题,普及和推广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得到普遍认同、受到真诚信仰、拥有广泛群众的马克思主义。

教条主义往往是看不到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生活,他们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他们常常不分此时彼时,此地彼地,此事彼事,不是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以不变应万变,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特定历史时代特定事件的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以停滞不前的思想观念和经典作家的某些词句来判断和评价不断发展、无限丰富的现实生活,以马克思主义著作中针对特定对象开出的药方作为包医百病的药方,看事物、想问题、作决定,一事当前,先查本本,唯书唯上不唯实,无论治什么病,都按一个方子抓药,丢掉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因此,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还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

八、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对此,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把各方面人才广泛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在选人用人上能够做到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能够克服一切剥削阶级政党选人用人的狭隘偏私和局限,为一切忠于人民、扎根人民、奉献人民的人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

90年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并且一经形成便始终坚持的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这一崇高原则,为我们党赢得人才优势、赢得人民拥护提供了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篇章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搞宗派主义而导致革命严重受损的教训。1931年,王明取得中央领导权后,开始推行极“左”路线和宗派主义干部政策,除继续贯彻干部工人化,无视红军中工人出身的干部极少的实际,要求派遣大批缺乏斗争经验的工人去担任军事指挥(师长、军长),替换经过艰苦战争磨练的非工人出身的军事干部,以致出现干部供不应求的现象。同时,大批地打击、处罚、撤换中央和地方一切同他们气味不相投的、不愿意盲目服从随声附和、有工作经验并联系群众的老干部。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惩办主义。长征途中,张国焘对红四军中一方面军的干部随意扣帽子,进行打击和摧残。基于这样的沉痛教训,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他强调,所有干部“都是一个父母生的”,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他在党的“七大”说明中央委员会选举方针时进一步提出,要不要照顾各个方面?也就是所谓要不要照顾山头的问题。他明确回答,要照顾才好。中国革命有许多山头,即有许多根据地,白区也有许多块,这就是中国革命的实际,离开了这个实际,中国革命就看不见了。有山头不是坏事,坏的是山头主义,宗派主义。这是我们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坚持和贯彻“五湖四海”具体而生动的实践。除了“文化大革命”帮派盛行一段时期,总的来说我们党没有形成宗派主义小团体。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开拓科学发展新境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我们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坚持五湖四海,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登高望远,求贤若渴,贤能就会出现在眼前。古人讲:“兼听兼信,千里之外无野贤;一叶障目,十步之内有逸才。”文王渭滨遇太公,商汤有莘访伊尹,桓公弃仇用管仲,刘备隆中拜孔明,终成盖世之功,皆缘于用人者不为浮云遮望眼,具有广求俊秀、博访英才的大视野。当今社会,德隆才高者大有人在,且多耕耘于默默无闻的平凡岗位,奋战在基层一线的火热实践,奉献于急难险重的艰苦场合。发现他们,或许就在人们不经意的闲谈中,在不期而遇的思想碰撞中,在近距离接触的感知中。这种时候获得的信息,往往比带着“意向”、带着“目的”去考察掌握的情况更立体、更真实、更准确。这就需要用人者经常走出机关、走进群众,多下基层、多跑“冷门”、多交朋友,积极主动地访贤问能、礼贤下士,既听组织汇报,又重亲自观察,既看推荐测评的票面民意,又取微服私访的真实口碑,多几个视角,就会多一些别样的风景。

境界决定眼界,胸怀决定视野。大视野的背后是大境界,大境界源自公心。“任天下之大,立心不可不公”。有了公心,就能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敢于负责,不为个人得失所困,不为人情关系所缚,不为歪风邪气所扰,对干部一视同仁,使他们有全身谋事之心而无侧身谋人之虞。公心使人宽厚,有了宽厚,就能着眼于人的长处,取大功,略小过,不以个人好恶衡量人,不以完美标准苛求人,不以才华过己妒忌人,就能抛弃个人恩怨,容忍和团结各个方面,起用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

大境界带来大气魄。今天,影响和制约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问题仍然不少,用人理念、用人制度创新的空间仍然有待拓宽,激发干部队伍创造活力任重道远。因此,对于看准的优秀人才,尤其是那些埋头苦干、不事张扬、实绩突出、不跑不要的人,那些坚持原则、敢抓敢管、敢于担当、得票相对较少的人,那些因种种原因长期受冷落却依然意志坚强、精进不怠、胸有惊雷、腹藏良谋的人,需要用人者拿出大气魄,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思维定势,突破不科学、不合理的制度樊篱,消除战线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交流障碍,排除闲言碎语的舆论干扰,不拘一格举贤能。

九、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的成败也在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党取得一切胜利的根本保证。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总结和运用好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能否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能否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在近代中国,一切资产阶级革命派均认识不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清朝末年的“维新派”仅靠口诛笔伐,尽管一些人表现得很英勇,最终只能发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叹。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岳王会乃至后来的同盟会等革命党人,仅仅倚重地下帮会和少数人的武装暴动,结果屡遭失败的命运。孙中山一生革命40年,虽然赶走了中国最后的皇帝,但由于他和他领导的革命党人依然远离民众,最后还是导致革命夭折,临终前才意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把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我们党从最初只有几十个人成长为拥有8000万党员的执政党,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工农红军,经历了“围剿”和反“围剿”那样的苦斗,经历了万里长征那样的磨难,终能奇迹般地在陕北崛起,打开新的革命局面;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人民武装,首揭抗日义旗,并以中流砥柱之势,保证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在短短三年内打败美帝国主义武装的国民党800万军队,终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我们党执政后能够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经过艰辛探索终于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有这一切,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根本不可想象。可以说,我们党90年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动员起千千万万人民大众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不息的历史,是一部在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党的队伍的历史,是一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推动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我们党在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历史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

第一,在亲身参与群众运动中培养群众感情、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我们党内,早期共产党人如彭湃、邓中夏、张太雷等,有过改换服饰、学说土语而设法融入工农的经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在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革命实践中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的。对此,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回顾了自己联系群众的感情经历。他说当学生时,也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革命后“我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所教给我的那种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这时,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这就叫做感情起了变化,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

第二,始终注重用科学理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建党初期,我们党通过创办《新青年》、《劳动界》、《劳动音》、《工人周刊》、《湘江评论》等刊物,以及组织成立产业工会、工人俱乐部、工人补习学校、农民协会、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向广大工人农民传播马克思主义。当我们党走向政治上理论上的成熟,拥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党在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时,并没有停留在空洞说教上,而是同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相结合。党过去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搞土改、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世纪注重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等等,都无一不是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来宣传教育引导群众,通过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来帮助群众提高思想觉悟的。

第三,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组织动员群众的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具有严密组织系统和铁的纪律的政党。党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组织建设,尤其重视把党的基层组织建成联系群众的坚强堡垒。正是依靠这种严密的组织系统,党才能迅速而有效地组织和动员群众为实现党的历史任务共同奋斗。基层党组织的这一优势在我们党执政后显得尤为突出,始终是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组织动员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时更要看到,群众拥护我们党,是从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模范行动中,从无数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中,从平时看得出来、困难时候站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来的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先锋模范行动中,看到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进而衷心拥护我们党、自觉跟党走。

第四,在做群众的学生时防止犯“尾巴主义”的错误,在做群众的先生时防止犯“命令主义”的错误。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一切问题的解决办法都蕴藏在群众的智慧与热情之中。因此我们党始终要求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学习,了解群众的情绪,倾听群众的呼声,并对群众的意见加以分析综合后作出决策。同时也要看到,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迁就群众落后情绪、认为群众意见天然合理的“尾巴主义”,以及不顾群众意愿盲目蛮干的“命令主义”。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是做群众工作的大敌,都曾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因此,组织和动员群众,特别是在当前各种矛盾日益尖锐、群众情绪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既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尾巴主义”,也不能不顾群众意愿和承受能力而搞强迫命令。

十、推进党的制度建设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

重视制度建设,是这些年来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和成功经验。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推进党的制度建设,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展党内民主,积极稳妥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坚决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这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党内制度体系指明了方向。

党的制度包括党章、准则、条例、守则、纪律、规定、规则等党内规范。作为党的根本大法,党章全面规定了组织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内生活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干部制度和纪检制度等,是党内制度的集大成者,是制定其他党内各种具体法规制度的根本依据和准绳,在党的制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的领导得以实现、党的团结得以巩固的重要基础,党的建设中的许多具体制度,都是民主集中制这个根本制度的具体体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

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推进党的制度建设,首要的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经过多年努力,民主集中制制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完备,但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的某些方面和一些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尤其是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民主集中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及时将民主集中制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在这方面,基本的思路是: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在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建设方面,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切实加强党对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领导。二是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落实好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三是要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保障代表充分行使各项权利,充分反映党员意见和建议。四是要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做好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减少和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的重大损失;进一步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本领,注意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要进一步健全巡视制度、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在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的同时,还要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其他各方面建设。比如,在思想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健全思想理论的学习培训制度,建立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质的评价激励制度,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把提高思想理论素质作为任职资格的必要条件;建立思想理论创新的集体攻关制度,有效整合理论研究力量,实现理论创新与现实实践的对接,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减少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坚持和完善党管新闻媒体的相关制度,确保党对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报刊媒体、网络媒体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思想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在组织建设方面,要通过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完善干部考察、扩大用人民主、强化用人失误失察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真正使那些埋头苦干而又不事张扬、政绩突出而又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保证他们有全身谋事之心而无侧身谋人之虞。要积极探索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党组织以及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功能定位、组织设置、活动方式,逐步建立能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具体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激发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在作风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扩大联系范围、改进联系方式、丰富联系内容、增强联系实效;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权益。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罢免或撤换等制度;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通过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完善防治腐败体制机制和制度,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

十一、我国未来发展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面向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讲话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宣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30多年来,我们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我们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我们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我们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如今,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已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这期间,我们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几代人矢志追求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发生的大变革大发展,对于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造就,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牢固确立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我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如果不进行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的、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改革的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也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3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当前,世情、党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社会矛盾明显增加,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不加快改革,就可能贻误重要战略机遇期,丧失已有的发展成果。因此,我们必须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精力,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奋发有为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的积极性,切实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行政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财税体制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要围绕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税负、节能环保等,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对资源有效配置具有关键作用,要立足我国国情,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完善金融管理体制,增强金融企业活力,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市场价格是经济活动最为灵敏的信号,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价格关系,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要素市场。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进一步扩大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机遇的客观需要。要适应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空间,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形成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继续以自己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奏响这个当代中国的主旋律,人们有理由瞩望更加美好幸福的未来。

十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在深刻总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把握政治体制改革正确方向提出的具体要求。在党内外、国内外高度关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情况下,“七一”讲话重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个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是这样设计的,也是这样实施的。邓小平同志早就明确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同经济体制改革相互依赖,相互配合;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指出,我们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访美期间深刻指出,从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在内的全面改革。凡是对中国有深入了解的人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还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中国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2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事实也表明,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基本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要求的。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是同整个改革进程相协调,扎实地向前推进的。我们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普遍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度,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我们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的当家作主。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深入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有效凝聚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我们建立健全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为各方面优秀人才建功立业开辟了广阔渠道、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党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等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我们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保证党和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可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汇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大潮,推动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创造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西方一些人说我们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进程,而必须同这个总进程相协调、相适应。党的十七大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这是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是总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丰富实践、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尽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还存在不足,必须继续完善。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对政治体制改革作出的总体部署,坚持从国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总结和科学运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让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政治体制改革要健康顺利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政治方向,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的,即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不是保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关键是要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是不是得到巩固和提高,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是不是得到保持和发展,人民群众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积极性是不是得到有效调动和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是不是在有序扩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是不是在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不是在不断发展。只有正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了以上要求,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决排除错误思想的干扰。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很关注、很“热心”,给我们开出不少“药方”,总的是希望我们搞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那一套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他们攻击我们“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原因就是我们搞的政治体制改革与他们希望我们搞的所谓的“政治体制改革”根本不是一码事,他们的目的是要颠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决不能服用他们给我们开出的“政治毒药”,否则就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具体讲,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十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到党的建设和国民教育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富有中国特色、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价值体系,有着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根本,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适应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着眼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做好的第一位的任务。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4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鲜明回答了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来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决定着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强调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为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到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融入到党员干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中,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这个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和基本价值取向,教育引导党员着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要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同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思想上,也要反映在情感上。要着眼于激发党员干部的情感共鸣,运用先进典型、感人事例,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的真、善、美,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文关怀和道义力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的罗盘和坐标,成为心灵的寄托和归宿。要充分发挥政策规章对党员干部思想和行为的导向作用,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体现到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体现到各级党的组织生活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重点课程,作为对党员民主评议、干部考察使用的重要标准,让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中感受责任、领悟崇高、体验光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必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学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新闻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各类媒体要认清肩负的责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之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强势。精神文化产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要善于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组织生产更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文艺作品,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启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得到广泛认同并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就必须融入日常工作和生产生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并在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大力倡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十四、面对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这是对社会管理目标任务的高度概括,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全面推进。伴随这“五化”、“两转”,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特别是:在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较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明显加大,容易造成社会心理失衡、产生社会矛盾;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纵深推进,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形式发生变化,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劳动关系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保持就业稳定增长、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新课题;社会流动性和开放性显著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大量出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这些在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使社会管理面临严峻考验;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统一思想舆论的难度加大。空前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使得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些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理念、制度、手段、方法难以完全适应,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实现的快速发展,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时间才走完的发展历程,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我国在相对集中的较短时间里表现出来,特别是在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一些潜在的社会矛盾凸显出来,既有社会矛盾和问题与新生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影响。突出表现在:人民内部矛盾触点增多、燃点降低、涉及面广、关联性增强,因违法征地拆迁、企业重组和破产、司法不公、劳动争议、医患纠纷、环境污染、非法集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等引发的矛盾明显增多。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问题突出。同时,“黄赌毒黑”沉渣泛起,全国刑事犯罪、社会治安事件居高不下。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必须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来推动化解。

我国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道路,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在思想观念方面,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片面性依然存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社会管理主体方面,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依然缺位和越位并存,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不清,城乡基层党政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巨大潜力远没有调动出来。在社会管理范围方面,仍存在一些管理的盲点盲区、没有实现社会全覆盖,特别是在管理虚拟社会、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领域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些地方城中村、出租屋管理薄弱、服务缺失,一些社会组织游离于政府管理之外。在社会管理方式方面,倚重管、控、压、罚的现象依然存在,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社会政策不完善,道德教育作用发挥得不够,党的政治优势特别是群众路线、群众工作在社会管理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社会管理能力方面,一些领导干部素质能力与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和繁重的社会管理任务相比还不适应,有的不出事不重视,出了事就捂、推、拖,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有的面对突发事件惊慌失措、应对失当,不敢承担责任,不敢果断决策,以致错失处置良机;有的对网络舆情不敏感,不善于运用新媒体引导舆论、争取主动。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来谋划、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来落实,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三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四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五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六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七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八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十五、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结尾向全党同志发出号召:“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认真领会这一要求,对于我们牢记历史使命,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90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只有几十个成员,国家贫穷落后,人民苦不聊生。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剥削阶级统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日之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生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所有这一切,都值得每一位共产党员感到自豪、值得每一位中国人感到自豪。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充满艰辛的壮丽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奋斗,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和国家要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党和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光辉目标。我们知道,把一个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带入现代化,使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世所罕见,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迈向光辉目标的征途上,没有平坦的大道,我们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进行更加坚忍不拔的奋斗。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畏葸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故步自封而不思进取,必须谦虚谨慎、居安思危。要常记国情之真,时刻牢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常怀忧患之思,善于从承平中预见危机,从机遇中看到挑战,从有利中发现不利,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时刻保持对形势的清醒判断;常念人民之托,体察群众意愿,倾听群众批评,关心群众疾苦,集中群众智慧,以人民的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的甘苦为甘苦,时刻不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常抱复兴之志,始终不渝地追求真理,善于在困难的条件下打开局面,从挫折中不断奋起,坚忍不拔,奋发有为,以实干兴国、实干富民、实干强党,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制度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煤炭企业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思考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理解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让制度意识深扎于心实践于行
某些单位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