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专业化、多样化与中国省区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2011-10-18杨芬刘刚
杨芬,刘刚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
地区专业化、多样化与中国省区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杨芬,刘刚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30个省(除西藏外)的14个产业2002年横截面数据,揭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章重点探讨了地区专门化、地区多样化、产业增加值结构多样化等因素的作用。结果表明,一个产业所在省区外部产业环境的多样性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地区专门化的影响为负,而产业增加值结构多样化在内陆省区有利于产业发展,而对沿海省区产业不利。专业化、多样化的影响与产业的知识密集性、技术密集性之间没有密切联系。
地区专业化;地区多样化;产业增加值结构多样化;产业发展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现象,那就是中国省区区域经济差距尤其是沿海省份和内陆省份在经济增长上的差异不断扩大。这种差异既源于历史条件、地理区位、发展政策,也源于各省份内在经济结构上的不同。近年来,经济学者往往关注资源禀赋、要素投入、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却很少研究产业结构或者说是产业分布格局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尝试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入地区专业化、地区多样化以等产业空间分布格局和产业增加值结构对省区产业发展的影响。
1 地区专业化、多样化与产业集聚
地区专业化和地区多样化和产业集聚密切相关,但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不能将其概念混淆。我们这里谈到的地区专业化主要指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相对于其他省区而言,某一省区专注于哪些产业的生产和经营;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内,某一产业在哪个省区分布的份额更大;而产业多样化指的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某省区有多个不同的产业并存时,该省区经济活动在这些产业之间分布的均衡程度,也就是该地区产业空间分布格局的多样化程度。因此,从三者的含义可以看出:属于相似或相同产业的企业在某一省区的集聚,是形成地区专业化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只有当一个省区只有一种产业,且该产业在其他省区没有生产时,产业集聚和地区专业化是等同的,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如果同时有多个产业向某一个省区集聚,那么这个省区不可能形成专业化的地区产业结构,而是产业分布格局趋于多样化,且各产业占该省区经济活动的比重差异越小,地区多样化水平越高。
林秀丽(2007)提出了4种省区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的关系:①j产业在i省区的专业化水平较高,但是i省区的j产业在全国的比重并不高,也就是说j产业并未在i省区形成集聚效应。这种情况在落后省区比较普遍。②j产业在i省区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并且i省区的j产业在全国的比重比较高,但是j产业在全国所有产业中的比重并不高。③省区产业分布比较均匀,并未形成高专业化产业,也并未形成高集聚的产业,这种情况在次发达省区比较多见。④j产业在i省区形成了比较高的产业集聚效应,i省区的j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高的比重,但i省区产业结构比较多样,形成了好几个产业集聚区,j产业可能并未在i省区形成专业化规模。林秀丽通过实证研究证实:单一的产业结构不利于产业经济发展,地区专业化对产业发展具有负向影响,尤其是非常不利于落后省区的产业发展。
2 实证模型和变量
2.1 理论模型
我们采用两要素(资本和劳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由于我们的目标是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对地区产业的增长的影响,我们选择线性约简形式的方程如下:
其中,Gij为i地区(i=1,2,…,m)行业j(j=1,2,…,n)的产业增加值;A为技术水平;K和L分别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e为随机项。
我们假设某省某产业的技术系数依赖于知识的外部性,即A由以下因素决定:产业专门化(S)、该产业所处的外部产业分布格局的多样化(D)以及该产业就业人员中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则方程(1)可写为如下形式:
2.2 变量
因变量为某省某产业的增加值(即最终投入总量)的对数形式。Glaeser et a1.(1992)和Henderson et a1.(1995)均以就业水平来衡量产业的增长。然而我们认为就业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本文中我们以产业增加值的水平来衡量产业的增长。
解释变量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生产要素,即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第二类为产业结构,从地区角度来说即为地区产业分布的专业化(称为地区专业化)、省区产业格局的多样化(称为地区多样化),从行业角度讲即为产业增加值结构的多样化(称为产业结构多样化)。
然而,地区专业化是一个加总的概念,某省区所有产业的地区专业化之和构成了该省区的地区专业化。本文是要研究省区内各产业的地区专业化对产业增加值的影响,因而无需得到总的地区专业化系数,只需要知道每个地区每个行业的专业化特征。这里说明一下,对于某省区的某一个产业来说,其地区专业化等同于该产业在该省区的集聚程度,也就是说,本文衡量的专业化其实指的是全国该行业相对集中于该地区的地方化程度,而不是该地区所有行业的总专业化指数。因此可以用测量产业地区集聚的方法来测算某产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
区位商是长期以来得到广泛应用的衡量地区专业化的重要指标。它是指某地区某产业部门在该地区该产业部门的比重与全国该产业占全国所有产业比重之比,在具体分析时,可选择使用就业、生产量、总产值、增加值、销售额等指标。本文以产业增加值数据为依据,以区位商来衡量地区专业化程度:
其中,VAij为i省区j产业的增加值;为i省区所有产业的增加值之和;VAj为全国j产业增加值;为全国所有产业增加值总量。Sij度量了相对于全国水平而言,i省区j产业的专业化。如果该变量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为正,则表明产业内知识溢出有利于同产业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多样化反映了经济活动分布格局的特点,从地区角度讲是指某一地区各产业增加值占该地区增加值总量份额的均衡和差异程度,从行业角度讲是指某一行业增加值在全国各省区分布的均衡和差异程度。这一点与信息熵的内涵相吻合,因此下文中使用信息熵来度量地区多样化化和产业增加值结构多样化。
地区多样化的公式为:
其中,VAi为i省区增加值总量,VAij含义同公式(3)。当所有产业j的增加值占省区i的比重都相等时,即VAij/VAi= 1/n,省区i的地区多样化达到最大值;当i省区增加值都来自于某一产业k的贡献,而其他产业j(j≠k)占i省增加值比重都为零,此时i省区的多样化水平取最小值零。如果改变量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为正,则表明产业间的知识溢出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增加值结构也就是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最终投入结构,它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分析产业增加值结构多样化也就是这四部分最终投入对增加值贡献的差异程度,其公式为:
其中,k=1,2,3,4分别表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项最终投入;FIijk为i省区j产业第k项最终投入额。DAij反映了j行业4项最终投入在i省区分布的均衡程度,也就是产业增加值结构的多样化程度。
本文数据由2002年全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份的投入产出表和《中国统计年鉴整理-2002》整理得来。用产业增加值表示产业发展,用分产业底职工人数表示劳动力变量,用基本建设投资表示资本变量,由于考虑到技术因素是产业发展的内生变量,因此用地区专业化、地区多样化和产业增加值结构多样化作为技术变量,最终的回归方程如下:
3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2002年除西藏外全国30个省区的截面数据,可以忽略价格变动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两类回归分析,一是将数据视为省-产业的二维形式,不区分产业类型。二是分产业进行独立的回归,以研究解释变量的系数在不同产业间的变化。
3.1 不分产业的回归分析
30个省份14个产业共419个样本(有一个样本被剔除,因为该项的就业数据缺失),为进一步分析经济发达的沿海和相对落后的内陆省区产业结构模式的差异,我们将省区划分为沿海和内陆两部分,计量分析结果如表1。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结果表明我们选择的变量对产业发展有着显著的解释能力。资本和劳动为生产要素因素,二者的投入对产业增加值的影响始终为正,且劳动的影响系数大于资本,说明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对于地区专业化、地区多样化和产业增加值结构多样化这三个经济结构变量,在单独回归分析中(见第(1)、(2)、(3)列),三者对产业增加值的影响均为正向的;但综合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地区多样化对产业增加值有积极影响,且统计上显著,但地区专业化和产业增加值结构多样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都是负向的(表1第(4)列),换句话说,一个地区产业分布格局越趋于均衡,对产业发展越有利;一个产业在地区工业格局中占的位置越重要,它的后续发展就越慢。然而,沿海和内陆的产业结构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见第(5)、(6)列):无论沿海省区还是内陆省区,地区多样化对产业增加值的影响都是显著为正,地区专业化的影响都为负,但只在沿海省区显著;产业增加值结构多样化对沿海省区的影响为负,且显著,但对内陆省区的影响为正,尽管统计上不显著。从表1中,还能发现地区多样化对产业增加值的积极影响远远高于地区专业化的不利影响。
表1 不分产业的回归结果
表2 不分产业的回归分析(消除自相关后的结果)
沿海省份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其他为内陆省份。
但是表1中所有回归方程的DW值都偏小,说明存在正向自相关,因此,我们对方程进行处理,表2是消除了自相关影响后的回归结果。表2与表1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只是在消除自相关因素的影响后,内陆省区地区专业化变量的回归系数变为负数;沿海省区产业增加值结构多样化变量的系数变为正数,但二者在统计上都不显著。因此,表1、2相结合能够更为精确的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3.2 分产业的回归分析(见表3)
表3 分产业的产业增加值回归结果
分产业的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资产、劳动对产业增加值的显著正向影响。在地区专业化指标中,农林牧渔业、金融和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在这些产业内部,企业在某些省区的集聚不利于产业自身的发展,证明MAR外部性不利于这6个产业的发展。
相反,在地区专业化变量的回归分析中,农林牧渔业、采掘业、金融和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这7个产业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对于这些产业来说,产业间的知识溢出能够促进产业的发展。
回归结果中,产业增加值结构多样化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各产业间的变化很大,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金属和保险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房地产业的系数显著为负,但农林牧渔业、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的回归系数虽然也为负,但统计上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样本数量偏少导致的。回归结果说明,对于不同的产业来说,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这四项最终投入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的均衡和差异程度,将会带来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上结果应注意的是,地区专业化、地区多样化、产业增加值结构多样化的影响与产业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程度之间关系并不密切。生产性服务业一般被视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其中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地区多样化的影响为正,专业化影响为负,而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同样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对它的影响却与金融业相反;另外,另外地区多样化也能够促进传统的农林牧渔业的发展,而专业化却阻碍了农林牧渔业的发展。
地区多样化、专业化对工业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已经非常透彻,但关于服务业的研究还很罕见。融合西方服务业四分法和我国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将我国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分配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和社会性服务业。上文中已经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回归结果,下面我们来分析地区专业化、多样化对另外三类服务业的影响。
对于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和餐饮等分配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这些行业的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能促使企业共享特定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资源,促进企业间竞争,推动产业发展,因此专业化对他们的影响为正,而地区多样化,也就是产业间的知识溢出却对其发展不利。社会服务业中,除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外,其他产业受专业化的消极影响,而是从地区多样化中受益,也就是说多样化的产业环境促进了创新和产业的发展。
4 结论
2002年我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横截面数据的回归分析为解释地区专业化、地区多样化以及产业增加值结构多样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就不分产业的回归结果而言,整体上来说,地区专业化,即产业内部的知识溢出(MAR外部性)与产业增加值显著负相关;地区多样化,即产业间的知识溢出(Jacobs外部性)与产业增加值显著正相关,且其正向作用远远大于专业化的负向作用;产业增加值结构多样化的回顾系数为负,说明产业最终投入的四个来源越均衡,越不利于产业发展。然而沿海和内陆分省区回归结果显示出显著的差异:沿海地区,增加值结构的多样化对产业增加值有显著负影响,而对内陆省份的回归系数却为正,但不显著。
分产业回归的结果很有意思,专业化、多样化的影响与产业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程度之间关系并不密切。多样化既能对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起促进作用,也促进农林牧渔这样的传统产业的发展;对于多数产业,专业化的作用与多样化刚好相反,如农林牧渔业、金融和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等,但对于其他产业,如采掘业,二者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却是同向的。
[1]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920.
[2]Arrow K.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
[3]Romer 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
[4]Jacobs J.The Economy of Cities[M].Newyork:Vintage,1969.
[5]林秀丽.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与省区工业产业发展[J].经济评论, 2007,(6).
[6]Glaeser E.L.H.D.Kaal,J.A.Scheinkman,A.Schleifer.Growth in C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
[7]Henderson V.,Kuncoro A.,Turner M.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9).
[8]Lydia Greunz.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European Region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4,(14).
[9]Combes P.P.Economic Structure and Local Growth:France,1984–1993[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0,(47).
[10]Cccile Batisse.专门化、多样化和中国地区工业产业增长的关系[J].世界经济文汇,2002,(4).
[11]薄文广.外部性与产业增长一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1).
[12]童牧,何奕.地方专业化、空间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基于中国省区面板数据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8,(10).
[13]柴志贤,黄祖辉.集聚经济与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8,(11).
[14]樊福卓.地区专业化的度量[J].经济研究,2007,(9).
[15]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11).
[16]徐圆.中国工业地区专业化程度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8,(3).
[17]张昕,李廉水.制造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绩效——以我国医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8).
[18]李金滟,宋德勇.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集聚经济——基于中国地级单位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2).
(责任编辑/易永生)
F222
A
1002-6487(2011)06-0128-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06JA790035)
杨芬(1986-),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结构分析。
刘刚(1963-),男,河南开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结构分析,管理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