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题“十二五”

2011-10-18刘淑菊石杏茹

中国石油石化 2011年6期
关键词:十二五炼油天然气

■文/本刊记者 刘淑菊 石杏茹

破题“十二五”

■文/本刊记者 刘淑菊 石杏茹

“十一五”盖棺论定,“十二五”高压袭来。下一个五年,能源供应安全、经济转型、走出去安全、环保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石油人去解决。

特邀嘉宾(左起):

陈 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原总经理

曹湘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茹 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油原总地质师

贾承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继钢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炼油与化工分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

芳草未绿,春光满眼。一年一度的盛会进行中,石油石化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在《中国石油石化》杂志这个平台上,商国是、议油生。与往年相同的形式,却因处于承前启后的历史坐标,有了更加丰富的“故事内容”;因为极不平凡的“十一五”,有了更加厚重的“故事背景”;因为步入“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有了更加振奋的“故事情节”。

当然,也有了更大的压力。

满足超速度增长需求

中国石油石化: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石油石化行业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原油产量突破2亿吨,原油加工量突破4亿吨,能源供应能力有了较大提高。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位代表、委员认为今后5年中国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的最大压力是什么?

陈耕:“十二五”期间,我们行业最大的压力是石油安全供应形势将更加严峻。我先后参与过三次中国油气的发展战略研究,过去所有的研究都没有预测到,我国石油消费增长,以及对外依存度增速这么快。在最近一次(25年)完成的报告里,我们曾设想到220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会达到4.5亿吨。可是,2010年,我国的石油表观消费量已达4.55亿吨。原计划220年达到的消费量提前了10年到来。按照这样的速度,每年石油消费量增长250万吨,220年会超过6.5亿吨。我们的产量估计最多增加20万吨。这样,我国需要进口石油4.5亿吨,对外依存度将近70%!比我们的预想超出太多。

与此同时,我们的准备还不足。目前,第一期石油储备已经完成,储备能力大约120万吨。即使储油罐全部灌满,也就是我国半个月的消费量。按照国际惯例,储备量应该为90天平均进口量。一旦发生如前几次石油危机一样的动荡,我国将面临石油进口的严重困难。

因此,政府、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要时刻关注并高度重视石油安全供应问题。这也是“十二五”期间我国最现实、最困难的问题。

曹湘洪:“十一五”期间,我国万元产值能耗下降了近20%。但是随着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依然有增无减。2010年石油产量增长幅度应该说是10年来最快的一年,达到2亿吨。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10年也是我国进口石油量最大的一年,达到2.39亿吨,加上其他一些石油产品的进口,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55%。天然气消费量超过110亿立方米,自己生产的天然气满足不了需求,进口了137亿立方米。从世界上16个已跨越人均能源消费高峰的国家看,人均能源消费到达高峰时人均GDP在1.9万到2.32万美元,现在我国人均GDP还只有约440美元的水平,按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的客观规律看,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消费还会不断增长。

中国石油石化:能源需求超速度增长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忧患。国家也希望把能源消费增长的速度降下来。发展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从2010年6.3%的增长速度降到4.3%。这个目标能否实现,保供压力是否会逐渐减弱?

贾承造:从国内的情况看,能源需求还会增长。虽然国家下了很大决心,也提出了很多举措,但是我个人认为很难降下来。这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决定的。我国处于重工业化时期,支撑经济发展的是耗能很大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还很不够。再加上全国正处在逐渐城镇化的过程中,能耗还会上升。

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创造了2. 3亿吨的纪录,做得很好;天然气也发展很快,生产了960多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远远不够用。我估计,2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会超过5亿吨,天然气消费量会超过30亿立方米。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还会加大。

曹湘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是能源。但是对我国石油工业的未来、能源供应的前景、存在的挑战、可能面临的危机,国内从政府官员到广大老百姓,都缺少深刻的了解。理性消费、合理使用、着力提高石油及其他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及销售量双双超过180万辆,现在正在向产销250万辆的目标努力。开车就要烧油,国内不够就要进口。国际上石油供应形势怎么样呢?扑朔迷离前景堪忧。我看到的资料,比较乐观的预测,石油资源供应20年后会到达高峰,不少人认为现在已接近世界石油产量的高峰。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怎么办?面向未来,必须看到未来的挑战。必须把能源供应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一事实告诉大家,使更多的信息传递到民众脑海中,使更多的人关心石油和各种能源的节约和优化使用。

茹克: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的压力不会减轻。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能源问题上面临的形势是发达国家没有遇到过的。中国没有条件走发达国家廉价油时代的老路,国家、民众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必须节约有限资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机制也没有完全执行。不合理的价格会误导民众,从长远看不仅不利于石油业发展,而且危及我国整体经济运行。要利用价格杠杆体现资源稀缺性,从而控制需求。

中国石油石化:作为能源企业,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能源需求压力这样大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提高我国的能源供应水平?

贾承造:我们首先要保障国内石油产量稳定增长。虽然目前进口石油占50%以上,国内生产的石油只占40%多,但是这40%多的石油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必须保住。

在石油产量增长的同时,天然气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15年全国天然气产量会超过15 0亿立方米,220年超过20亿立方米。届时,我国将成为第三大天然气生产国,业界称之为“二次创业”。到了那个时候,我国就将由“石油生产大国”变成“油气生产大国”。

茹克:我国未来油气资源的增长要看天然气,天然气是我国更现实的接替能源,希望从国家层面上更重视天然气。我去各地调研时发现,各个省市的规划当中,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等一大堆新能源都有涉及,就是没有天然气。其实,现在电动汽车很难真正代替石油。上述新兴能源一窝蜂上马,效果未必好。

过去我国的能源需求以油为主,即使发现了天然气的苗头也不太愿意继续勘探下去。过去的气田,是在发现有油的基础上顺便发现的。其实,从地质理论上看,天然气的成气领域大大高于成油的。原油埋藏深了、浅了,都有可能挥发或者被加热裂解成气。从资源禀赋上看,天然气的前景大为广阔。我们以前在天然气上下的工夫不够,现在看来潜力比较大。

“走出去”加快步伐

中国石油石化:在立足国内的同时,“走出去”也成为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必修课”。请各位代表、委员分析一下,我国“走出去”面临何种挑战?

陈耕:一个现实是,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国的战略在进行调整。他们从本国利益出发,采取慢开发或限产等可持续发展策略,不愿意签订产品分成合同,反对外来控制。所以国际合作由资本主导型走向资源主导型,传统的投资合作换取区块的模式大量减少。

曹湘洪:现在到国际上找油困难很多,风险很大。目前中东和北非政局不稳,这就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贾承造:企业走出去需要匹配国际化视野,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要考虑我们打算建设的“综合性能源公司”与一般的石油公司有什么不同?我们的石油公司不能把自己单纯看成一个买油、卖油、炼油的。世界经济在发展变化,能源结构也会随之变化。石油企业发展要看长远,像我们的西方同行一样,对新能源、清洁能源要重视起来,要提前部署风能、太阳能、氢能、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等……企业视野要更加开阔。

中国石油石化:面对这些挑战,应该如何应对呢?

贾承造:我国的石油供应一多半要靠海外。这几年,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发展得都不错,2010年权益油有6 0多万吨。今后,在保证员工安全的同时,我们在海外要寻找更多机会,坚持长期发展。我们最近在加拿大购买油砂等非常规资源,也是为了保障长期发展。

另外,还要加强海外作业能力。针对海外油气田的科技开发是重中之重。海外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国内有很大差别。另外,海外作业面临的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大多数项目是需要招标的。国内的技术服务公司需要增强技术力量,目前一些高端的服务我们和外国企业还不能相比。

石油勘探开发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唯一的出路是依靠高科技。我们不能和沙特等资源国比,人家可以靠资源,我们最终是要靠技术靠专家靠人才。

茹克:我们真正进口的大部分原油是通过贸易交换的。我们从遥远的非洲、拉美获得的石油,很难直接运回来,很可能在当地卖掉挣钱,然后从新加坡买油回来。所以除了购买资源,对石油贸易我们也要重视。国际贸易是有讲究的,国家应该进行适当协调。如日本各个钢铁商社之间都有协调机制手段,我们企业也应统一协调,利用外交关系,将石油贸易上升为国家行为。比如,我国在LNG上,很多长期购买合同都要附加上游股权、共同建造LNG船等条件,带动国内造船企业共同参加。这

就是将资源买卖上升的行为。在石油贸易上,我们可以探索更多的形式。

石化要由大转强

中国石油石化:在油气产量增长的同时,“十一五”期间我国炼化企业也走上了一条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目前,我国炼油乙烯均位列世界第二大国。但是,仍然贴着“大而不强”的标签。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杨继钢:对于“大而不强”的问题要辩证看待。其实,“规模大”也是一种“强”。从炼油到乙烯,整体上来说,我们的装备和技术国产化率是很高的了。可以说,我国石化业硬件上、规模上、表观上已经够强。当然从根本上还是不够强,主要是在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以及深层问题的解决上不够强。我们做得最不够的地方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行。我们企业很容易发现别人比我们做得好的地方,于是会尽快追赶。但是“赶”是为了“超”,不能老是“赶”,“超”了才能引领风骚。只在原来人家的增长点上跟风,不能创造新领域、没有新的增长点。从这个意义说,我们不够强。

中国石油石化:在“十二五”期间,如何让我们的石化业从根本上强大起来?怎样弥补大而不强的缺憾呢?

杨继钢:“十二五”期间,我们应该在一些重要领域集中优势力量,选择值得做的一些题目去攻关。我们基础薄弱,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有限,必须正确选题。在发展的一些关键领域建立起基础来,使之萌芽生长,慢慢开花结果。

曹湘洪:要想把我国炼油石化企业做强,第一要加快结构调整,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与世界同类企业相当。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炼油平均规模和世界级大公司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我们还有一大批小炼油,能耗高,环境污染重。要通过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做大炼油规模。

第二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进一步提高炼油石化技术水平。我们不少炼油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不能回避某些炼油技术和世界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国际油价越来越高,炼油企业都十分关注炼油中最重的石油——渣油的加工利用。但是我国掌握的加工渣油的技术只有焦化和固定床加氢,我们不掌握沸腾床加氢技术,也不掌握浆态床加氢。高效的渣油加工技术渣油沸腾床加氢国外发展已经有30多年了,现在已经很成熟。更高效的渣油加工技术渣油浆态床加氢技术发展也非常快,国外已经在产业示范,我国还处在实验室阶段。

石油是各种分子的混合物,有正构烷烃、异构烷烃、芳香烃、环烷烃,有小分子、大分子……每个分子都要用好,要从分子的角度利用石油。国外用“分子炼油”的概念指导炼油及石化技术开发已十多年了,我们刚刚开始提出来。怎样了解石油的分子种类,怎样利用它们,我们还刚刚开始。

中国石油石化:说到科技创新,其实我国石化行业有多项技术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但是整体上感觉还是弱,而且有时候我们的科技强项还会被别的国家超过。如何改进这个问题?

杨继钢:总的来说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两点,就是科技工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连续性做得不够好,是指某项技术因为一些需要搞上去了,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不再深入做下去,转而去干别的了。不进则退,这项技术五年到十年后一定就会落后于时代。

系统性不足,是指我们生产的某些石化产品单项性能很好,综合性能不行。每个石化产品都涉及实用性,硬度、强度、延展性、刚性、透明性等物理指标。比如,某些石化产品强度刚性够,可是光泽、延展性不行,导致综合性能很差。系统性不足是我国工业整体性、基础性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点点努力。积累足够多的经验、数据、现象,通过这些梳理出关键问题,总结出头绪。在攻关时,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在连续性上下工夫。

中国石油石化:“十二五”期间还有个现实的问题,我国进口原油原来越多。国际油价眼看着高了上去,炼化企业怎么化解经营压力?

杨继钢:成品油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是非常固定的,降低成本,提高产出。怎么降低成本,提高产出?最主要的是做到运行的稳定性,优化运行。尽可能从各方面减少投入、优化原料、节约动力。加快周转周期,挤压、减少中间过程,从管理上减少成本。提高产出主要就是多生产市场所需要的附加值高的产品。

中国石油石化:在采购中有一个现实问题,我们买什么产品,什么就涨价。比如我国前年建设了很多炼制重油的设备,国际上轻油和重油的剪刀差就减小了,造成成本上升。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杨继钢:我们一买就涨价,是因为购买的规模太大。当供应的增长少于你的集中性需求时,价格自然就会上去。有些涨价是必然的,但是有些是可以避免的。我们也可以提前做一个规划,有计划地抑制一些需求。尽量避免大起大落,大出大进。

中国石油石化:“十二五”期间,我国还面临着外国石化产品的冲击。针对这个问题,代表、委员有没有解决之道?

曹湘洪:中东石化对我国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中东乙烯的产能在迅速提高,原料价格也比较便宜。不光是中东,美国的原料结构也在调整,它如今更多依赖天然气副产的天然气液,成本和过去相比也在下降。美国的改变是在25年以后。25年前美国天然气产量下降,更多依靠国际市场,导致国内气价升高。25年后,美国页岩气的产量上升,天然气价格有所降低,石化企业的原料就更多地转向天然气液。美国乙烯产能是2750万吨/年,其中20%要出口。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印度。它的产品在结构、性能、牌号上有一定的优势。我们在技术上确实有一定差距。中东和美国的优势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优化运行,降低成本,还要通过增产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应对。

猜你喜欢

十二五炼油天然气
探究炼油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
石油和天然气
天然气:供暖季在即LNG价格持续走高
从小到大,由大走强—40载炼油节节高
天然气:LNG价格已经开始预热了么?
“剩”况空前 炼油之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