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来村民的期盼
2011-10-18严碧华
□ 本刊记者 严碧华
夯来村民的期盼
□ 本刊记者 严碧华
青山映衬的寨子宁静而美丽,恍如世外桃源。图/严碧华
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中段,盘山的公路尽头,数十米悬崖之下,一个叫下寨的村庄便坐落于此。
远看幽幽深谷,山清水秀。然而,记者渐行渐近,映入眼帘的除了比比皆是的“百年木屋”,还有屋外堆满的柴禾。走进屋内,阴暗、潮湿,杂物满地。
下寨是湖南省花垣县吉卫镇夯来村的一个寨子,多年来,由于交通不便,与外界“几近隔绝”。至今,当地百姓生活、居住水平与耕作方式依然停留在上个世纪。
9月11日,在当地人的帮助下,记者走进了这个寨子。
人畜“同居”
吉普车过了吉卫镇后,一路盘旋,到了下寨的“头顶”。说是头顶,是因为下寨坐落在深谷之中。四周古树成荫,沟壑纵横,当年插队知青称这里为“夹皮沟”(《 林海雪原》中的地名)。
一望无际的石林、金色的水稻和山涧溪水衬托着这个寨子的秀美。除此之外,这里给人的印象便是交通的不便。
陡峭的山路蜿蜒而上,走在路上需要小心翼翼;昔日的羊肠小道,更是几多攀岩。
村民告诉记者,原来只有一条弯曲的羊肠小道进出寨子。现在,虽然修通了公路,但因为是毛坯公路,车辆仍然未能进寨,村民生产用肥、农产品外卖仍靠肩挑背驮、翻山越岭。
进入寨内,上百年的木屋已经被虫蛀得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用牛粪、泥巴与竹子“砌”成的墙见雨就垮。
记者走进麻满高老人的家。一头大猪正躺在门口,老人正在生火做饭。征得老人家同意,我们推开虚掩的屋门。说是门,其实就是一块木板遮着。屋内阴暗潮湿,离床铺不到两米的地方,就是猪栏。老人舍不得用电,点的是煤油灯。
记者接连走了十多户,村民们的居住环境都差不多。房顶的“天窗”给屋子增添了光线,然而碰上下雨,家里便积水成河。
村民告诉记者,夏天还好,最怕就是冬天,潮湿、阴冷,四处漏风。
寨子里面,由于住房比较集中,常常是人畜混居,耕地离居住地普遍有两到三公里,粪便虽为农家肥但运不出去。多年来,寨内屋前屋后,遍地堆积了牲畜粪便。无论天晴还是下雨,当地一些村民都穿着高筒胶鞋。
记者了解,下寨共73户、315人、60栋木房。目前为止,全寨没有一栋水泥砖房,大部分的房屋都是百年甚至数百年前祖先留下的老木屋。由于年代久远,风雨飘摇,濒临倒塌。有的农户房屋是简易工棚式住宅,以土坎、岩坎、柴草为壁,四面透风;有的户没有板凳,没有饭桌,没有碗柜,一架旧床、一顶旧帐、一张破棉被用了几十年。
因为穷,村民建不起房,近几十年内全寨只新建几栋木房。缺房很普遍,全村有20多户无房居住。
村民麻巴昌有4个儿子,已有3个成家生子,一家14口人挤在祖辈留下来的一栋三间的老木房内,楼上楼下打满了地铺。
一件救灾外衣穿了六年
贫穷,还意味着物质的极度贫乏。
今年67岁的麻老国,有4个儿女,两个女儿已经出嫁,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夫妻俩长年患病,家境异常艰难。有时候妻子不得不外出乞讨为生。记者见到他时,他身上穿的衣服就是妻子外出乞讨时捡回来的。
早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仍然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尽管体弱多病,但为了生计和供两个小孩上学,他不得不背着沉重的背篓翻山越岭,靠卖点土特产挣钱。
更让人心酸的是,六年前,花垣县民政局发了件救灾衣服给他,这一穿就是六年,不分春夏秋冬。
走村入户时记者发现,大部分村民衣服比较破旧。一件棉衣穿十年以上屡见不鲜。数十年前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衣状况在这里仍然延续着。条件稍好的农户也都选择买旧衣服,而且都是拣廉价的买。
穿暖吃饱,这是基本的需求,但在下寨,这对于一些村民来说还是有点奢侈。
走进一户村民的家中,用几块砖头支起的简易灶台上,一锅南瓜便是他们一天的伙食。这里的村民基本都养鸡鸭,但如果不是来了贵宾或遇上重大节日,没人舍得吃,绝大部分都被拿去集市上换取生活必需品。
记者到该村是中秋节前一天,印象中杀鸡宰猪的场景没有出现,丝毫感受不到节日的气氛,反而显得冷冷清清。
村主任龙再云告诉记者,村民普遍缺钱用,只能靠外出打工挣钱。然而近几年矿山整顿,无工可做,村民们就卖粮,因此造成粮食不够吃。每年都有一段时间要靠 “瓜菜”代粮,有些村民不得不外出乞讨过日子。
无钱上学
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上学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为没钱,很多孩子早早便辍学在家。
麻老国两个在家里的小孩,大的17岁,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然而由于贫困,孩子去年办了休学证明,随本村的大人外出打工,打算靠打工挣点生活费再回来读书。小女儿麻锡环,15岁,吉卫民中初三学生,尽管是义务教育,但家里还是没办法负担每个星期40到50元的住校生活费。开学十天了,麻老国还在为此发愁。
麻绍宗夫妻是后天聋哑,3个小孩均为正常儿童,然而因生活贫困,大儿子7岁还未读书。
麻武金,今年70岁了,老伴68岁。十年前,儿子跟儿媳自由恋爱结婚。然而因为无法满足儿媳家10000元礼金的要求,儿媳、儿子陆续外出打工,从此没有音讯。二老不得不担负起抚养孙女的任务,现年11岁的小孙女麻秋雨在花垣国土希望小学32班读三年级,学习成绩特别优秀。
但小小年纪的麻秋雨深知爷爷、奶奶的不易,能在学校读书已经很“奢侈”。有没有钱继续上学是她时刻担心的事情。
类似情况还有很多,读书在这里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夯来村原来有一所金穗希望小学,有四个班级,因生源逐年减少,近两年学校被迫停办,原本书声朗朗的教室,已成为村民圈养牲畜的地方。
村民告诉记者,十多年来,大部分学生没有读完小学,很少有人读完初中,能坚持读完高中的更是屈指可数。
寨子里,上了年月的木房比比皆是,让人心酸。图/严碧华
30 个“光棍”
村民戏言,孩子上学的问题或许以后会得到“解决”,因为下寨是有名的“光棍”村。
一个300多人的寨子,35岁以上没有成家的有30人,而且40至50岁的居多。
在当地村民看来,村里基本上就是些“光棍”了。
今年75岁的麻安福,儿子40岁了还没结婚。前段时间,听说儿子找了女朋友,他特意出寨买了一斤牛肝, 喝了二两包谷酒,以示庆祝。
村民告诉记者,本地娶一个媳妇要3到5万元,对当地人均年收入几百元的农民来说,显然是个天文数字。个别农户只得拼命养牛,争取出售20头牛赚几万元钱,但这谈何容易。
村民麻昌求,有三个儿子,大儿离家20年,二儿离家15年,出外打工,成家之后就不再回来。小儿20多岁了也要出门打工,要娶媳妇。麻昌求两夫妇考虑到要留一个儿子在身边防老,承诺给小儿子娶个媳妇。十多年来,老两口省吃俭用,拼命养牛,目前为止还没攒够钱,现在小儿子已有30多岁,仍未娶亲。
村民麻永忠为儿子托媒人到外村找个哑女当媳妇,两次都未成。哑女的家长说,情愿女儿溺死也不嫁到该村。
近二十年来,因为穷,这里只有女的嫁出去,很少有女的嫁进来。嫁进来的都是年轻人在外省打工连哄带骗带回来的。因村里太穷,婚姻基础不牢,男的要么在外定居,要么重新沦为光棍。日长月久,夯来村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光棍村”。
今年4月份,村里有一麻姓后生,与外乡的一女子自由恋爱。按习俗,女子到男方探家,这本是家常事。但本寨有村民知道后,弄来了一些鞭炮,庆祝多年来第一次女方进寨的“稀奇”事。
脱贫的希望
村民告诉记者,下寨村的贫困现状引起了国务院扶贫办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3月25日,国务院扶贫办干部、国内外专家、教授及省、州、县各级领导一行30余人来夯来村扶贫调研。消息传开,村民十分激动,不请自来,纷纷赶到座谈会现场,争先恐后向领导们倾诉积淀多年的心里话。
7月,花垣县副县长杨胜望率国土、公安、卫生等部门工作人员到夯来帮助指导夯来发展规划,县扶贫办也安排了部分扶贫资金。
8月16日,花垣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龙子文率扶贫办、代赈办、财政、交通、国土、水电、农业、农机等10余个县直部门工作人员到夯来现场办公,解决地质灾害和通村公路问题。
先把基础设施建好,然后如何治本,实现真正脱贫,这是当地领导和村民近来思考最多的问题。
走访中,记者发现,尽管一贫如洗,但村民精神面貌非常好。晚饭时,村民们围坐在桌前,探讨发展什么好。
截止目前,当地仍以农耕为主,种稻谷和玉米。养殖业没有形成规模,缺乏资金购种畜(禽)和饲料。喂养也只能以草食为主,只喂猪草,再加少量的米糠。大部分农户没有猪圈,实行放养,饲养期一般为一年左右,出售时只是大架子猪,效益不高。村民们正在集思广益,打算提高养殖效益。
近几年,种烟叶效益较好,但下寨因耕地远,不通路,种烟条件不成熟。
老梁是花垣县原民政局副局长,如今是县里聘请的科技指导员,专门研究金银花种植。
当获悉下寨的情况后,他在该寨呆了三天。老梁发现,村里荒山特别多,且成片,可以开发种植金银花。但种植金银花需要的苗木费用对于一贫如洗的村民来说无法承受,急需外界支持。
花垣县扶贫办刘跃进在该村蹲点,他发现夯来村有一片很美的石林资源,面积一千余亩。
在他看来,利用石林资源搞旅游开发应该大有前途,通过旅游业带动种、养、商、文化等相关产业。
□ 编辑 邓凌原 □ 美编 王 迪
策划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