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书店:黯然的城市风景线

2011-10-18

民生周刊 2011年36期
关键词:风入松王超书店

□ 本刊记者 陈 晓

小书店:黯然的城市风景线

□ 本刊记者 陈 晓

低调的门脸,不起眼的招牌,在一众繁华的餐馆和商场中间显得有些落寞,这是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的一间小书店,白天经过时很少有人能注意到它。

时间是晚上七点,华灯初上之后的书店开始显得通透敞亮,从小门脸进去,是六百平米的体量,环墙而立的巨大开放式书架上摆满各种书籍,大约有十几名顾客在书架前驻足。附近的保安也常常来这里看书,“他们会读《毛泽东传》”,店员这样说。

书店的前身是一家茶馆,老板是做风险投资的,在资本市场玩得风生水起,却天然爱书,在接手上一个惨淡经营的茶馆时,他有了一半茶馆一半书屋的创业想法。

然而,从2009年开业至今,整个店的营业收入仅能持平,靠卖书这部分则“完全赔钱”。到今年九月,这家“彼岸书店”恰好开业两周年。“能在这个时代开一家书店,是我的荣幸”,老板纳木这样说。

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一个听起来极富浪漫色彩的梦想,在现实中却遭遇种种尴尬。从上世纪延续而来的民营书店的激烈竞争似乎并未得到释放,反而愈来愈显得紧张与局促。

十年:从蓬勃到惨淡

“三味书屋”创办于1988年,被外界称为北京第一家民营书店,偏居于长安街西单商业区一隅,闹中取静。

店主李世强与刘元生夫妇当初的想法仅仅是让来客能够获得开架选书、购书的权利与乐趣。

这家“中国最老牌的民营书店之一”的书店已历经23年的市场淬炼。它的创办也拉开了全国民营书店蓬勃兴发的序幕。此后,万圣书园、国林风、风入松、三联书店等民营书店“后来者居上”,一度引领文化风骚。

然而,今年七十多岁的刘元生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们现在生存的价值大概已经是一种符号了。”即便是不需要面对房租的压力,却也挣扎在“开一天,赔一天”的生存边缘。

如果说三味书屋这样的老店是一种历史符号,那么同样发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光合作用书房,其令人乍舌的扩张速度已成为另一种更为现代化的经营符号。

1995年,从厦门开到北京开到上海,从一家门店发展到三十一家连锁店,光合作用书房成为风靡一时的连锁书店,在北京、厦门、上海等地拥有数十家直营连锁门店,建立了“学区+商业区+社区”的城市连锁书店布局。

创始人孙池表示,“光合作用书房的理念是打造‘第二书房’,经营书、咖啡、音乐以及其他文化生活创意品。光合作用书房不仅以它所提供的图书、音乐、咖啡等文化方式,更是以丰富的文化活动,承载了更多的‘悦读’及‘文化传播’可能。”

在北京,和这两家书店一样极富口碑的书店还有很多。

其中,以书店作为生活方式,家庭经营的社区书店“读易洞”成为小规模独立书店中的佼佼者。

在2010年第五届民营书业评选中,“读易洞”荣获“年度最佳小书店”称号,创办人邱小石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个奖项。

颁奖词这样写道:店主说,开书店是无经济压力条件下的个人乐趣。这间不足一百平方米、名字古怪的书店,把自己定位于“社区书房”,和邻里交往的“互动空间”,在大书城林立、网上书店扩张的今天,它不仅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更变成了一个社区的生活方式。

“单向街书店书店窄长,院子豁亮。借景圆明园,银杏、核桃树超美;万圣书园清华南门向西,爱书人的圣地,无需多说;豆瓣书店在万圣对面,口碑好,书便宜,名字好记;墨盒子书店大人乐园,小朋友的天堂,离豆瓣书店最近;盛世情书店买文史哲;时尚廊书店世贸天阶的“新地标”。”

坐落在北京海淀区牡丹园附近的彼岸书店内景。图/陈晓

这是一份来自网友总结的北京书店地图,然而随着时间与地点的变迁,这份承载了许多读书人记忆的地图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今年七月以来,被誉为“京城最强人文书店”、“ 北京的文化地标之一”的“风入松”书店被传关张,文化界人士及网友纷纷慨叹这家经营16年的老店的离开。

尽管倒闭传闻尚未被证实,“风入松”总经理王洪彬表示书店尚在搬离过程中,然而新址难寻、经营模式难改,“东山再起”似乎并非易事。

在此之前,著名的北京“第三极”书局、广州三联书店关张时也曾引起公众扼腕长叹。

许多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忧虑,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逃不开像风入松和第三极一样生与死的抉择。

梦想的光环

与历经市场风云的前辈相比,年轻一代似乎少了很多焦虑。

利落的短发,简单的T恤长裙,25岁的河北姑娘王超有着超出同龄人的冷静与成熟,她是彼岸书店的店长,两周一次的书本采购任务由她负责。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她选书不在乎书本是否被贴上“畅销”标签,却常常上网浏览大量人文社科类书评,也常常与顾客交流意见。

2009年王超还在盛极一时的光合作用书房工作,短短一个月内她就接手了两家新店的开业,这一扩张速度令她感到些许担忧。在她看来,当时的扩张似乎“是被推着走”,两年过去,曾由她亲手张罗的这两家店已陆续关张。

与书比起来,王超更愿意聊茶,这是一个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水很深”但也很有趣,而这也是目前她所在书店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这个月里,王超已经接待了三位想开书店的创业者,他们与她聊梦想、聊规划,想在老家开一家同样富有情调的书店,王超告诉他们“这是好事,去做吧”。

短短几年,王超的人生经历已经十分丰富,而目前这份工作似乎令她的人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落脚,她也为自己描绘了梦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书店”。

在王超身边,这样的朋友还有不少,他们有的整天蹲守在某个商业区的角落,观察和记录人流,进行顾客调查;有的梦想开一家“7-11”的社区便利书店;有的则选择直接杀进去。有位前辈告诉他们,“想开业,就做好赔完三百万的准备”。

但也不乏成功案例,其中一位年轻人已陆续开了两家书店,除卖书外,还提供咖啡和简餐,一个在某大型连锁超市,另一个在某大型Mall,短短一年已经开始盈利。

“书是能聚揽人气的东西”,王超这样说。在她看来,不管是哪一种商业业态,图书都能从中起发酵作用。

活动策划也是书店聚揽人气的一项重要内容。

今年年初,彼岸书店成功举办了一场名为“孔子向西,歌德向东:孔子学院与歌德学院的对话”的活动,吸引了许多来宾。在活动现场,歌德学院(中国)院长米歇尔·康·阿克曼先生以及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女士作为主讲嘉宾,与近百名观众近距离地探讨了“文化交流”的主题。

如今在书店定期举办活动的还有科学松鼠会、读库等各种民间团体。

城市地标与风景线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近十年来国民阅读率持续下降,中小书店纷纷倒闭,而占据二三线城市的新华书店只能靠教材教辅维持一方天地。

这一现象在各大城市都不鲜见,以地产租赁为基础的民营书店纷纷因经营成本上升、人力成本上升等压力而面临倒闭的焦虑。

业内观点认为,未来书店将被分为几类:一个是地产商类书店,即传统的新华书店模式。另一个是像读易洞、台湾诚品信义店这类代表一种生活方式的。第三类是像万圣书园这样有地标特征的。再就是像时尚廊、重庆西西弗这样兼咖啡、文具等复合经营类书店。

这些业界观点都被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庆国所证实,孙庆国曾是某出版社社长,一辈子与书打交道,年逾花甲的他如今也开始过上每天一台电脑、一部Ipad的生活,科技改变生活,也改变了一代人的阅读习惯。

在分析风入松经营难以为续的原因时,孙庆国认为,风入松的定位是北大周围、人文社科,原本还有生存空间。但是由于地租变化,销售没有增长,而成本越来越增长,加之主要阅读群体的消费能力没有增加,学生们大量上网买书,同时中关村地区图书经营环境比较惨烈,地面书店的未来和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

“这是长期的局面,这个环境不太会改变”,孙庆国说。

一个新的趋势是,由于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网上购书开始流行,伴随而来的是网上书店渐成潮流,并开始与地面书店分食市场。在孙庆国看来,网上书店未来还有很大空间,一类是像当当、卓越这种大型店;一类是特色店,出售专业书籍如医学类、科学类等,需要专家坐镇;还有区域性网上书店如“快书包”等。

与此同时,大型的综合业态书店也逐渐兴起,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有文化内涵的一站式消费将成为主流。

然而,“书是要读的,读书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成本,尤其是一些思想类读物,需要在现场看。上网所浏览的往往只有信息,很少有实用性思考”,孙庆国说。

孙庆国所在的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一项主营业务是做数据统计,将全国1800多家地面书店的pos机销售记录上传整理,进行持续地市场监测,将数据整合以后提供给出版社作为参考。

在孙庆国看来,小书店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风景线,没有这些千千万万的小书店组成的、把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活动和行为的话,图书这种文化将会越来越离我们远去。

在交谈中,两鬓花白的孙庆国一再表示,阅读一定要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要喜欢图书带给人们的享受。“当书店都消失的时候,那这个世界也是不美好的。”

□ 编辑 崔银娜 □ 美编 阎 瑾

猜你喜欢

风入松王超书店
风入松
京剧唢呐曲牌[风入松]渊源及运用研究
延伸小游戏
最美书店
在书店
Three-Dimensional Planning of Arrival and Departure Route Network Based on Improved Ant-Colony Algorithm
风入松·敬和周汝昌先生依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