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张海亮
2011-10-18陈婧
文 · 本刊记者 陈婧
“少帅”张海亮
文 · 本刊记者 陈婧
年轻、有着充沛的精力,17年资历、历任多个部门,对企业有着充分的了解,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这些足以证明张海亮有着足够的能力带领上海大众迎接新的挑战
吵吵了近两个月的大众汽车总经理人选,最终敲定,水落石出。
2010年7月17日,在上海大众于甘肃酒泉举行的经销商访谈和试乘试驾活动中,发生了一起意外交通事故。上海大众总经理刘坚、总经办主任兼公关部总监曾家麟等四人不幸遇难。这一事故对于上海大众来说,无异于一场重大灾难。
上海大众在事后发出的新闻稿中说:“对相关人员的不幸遇难,公司深感悲痛。目前企业各项工作运转正常,上海大众服务用户、服务社会的承诺不会改变。”
刘坚遇难后,谁将接任上海大众总经理,一时间成为众多媒体炒作的热点。
刘坚去世刚三天,上海一家媒体就言之凿凿地报道称,原上海通用副总经理、现任上汽股份质量与经济运行部部长孙晓东有望接任上海大众总经理。该记者还根据孙晓东是上海同济大学毕业的事实,编造出上汽和上海大众存在着一个“同济帮”的故事。
不过,事实与此前外界传言的大相径庭。继任者不是此前传言最多的孙晓东,而是上海大众内部的张海亮。尽管孙晓东和张海亮同属上汽集团,但这家目前国内最大规模合资汽车企业的新掌门之位还是赋予了张海亮。
很多人都问为什么会是张海亮,而不是孙晓东,或者其他人。
放大到更大的一个背景是,在张海亮之前,上海大众多任总经理的职位历来是上汽集团派驻。正是这种惯例,使得张海亮此前甚至不在候选名单之中,张海亮的出任自然让人感到意外,也有人评价说是打破了固有的规矩。
多面手
与孙晓东相比,张海亮更加年轻。他的当选也创造了上海大众人事任命的另外一个纪录——他是上海大众首次直接从内部提拔的“土生土长”的高管。而此前,这个职位大都需要先到上汽体系内的企业中锻炼,或直接由上汽从体系内选派。从原来的上海大众总经理丁磊、陈志鑫到刘坚,无不如此。
与上海大众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地位相比,张海亮显得十分低调,也相当严谨。面对媒体,他总会拿着厚厚的如书般的资料有备而来,尽管无论对于车型还是营销都已烂熟于心,但他依然如此。
2010年9月,上海大众官方发布了张海亮出任总经理的消息。履新的张海亮,被业内称为“少帅”,也有人直称其为70后总经理。而身为“少帅”的同时他又是上海大众的一员“老将”,这两个身份并不冲突。
论年龄,张海亮的确是70年代生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1994年毕业的张海亮,至今唯一的工作单位就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一个“纯粹”的上海大众人。加入上海大众17年,张海亮先后在供应部、计划物流控制部、规划部、产品工程部等多个部门任职——2007年2月起出任上海大众人事与行政执行经理,同年10月,张海亮出任上海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经理,并兼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总经理。在上海大众多个部门工作过的履历,让张海亮对上海大众的情况可谓了如指掌。
尤其辉煌的是,在张海亮执掌上海大众销售的3年多时间里,上海大众实现了产销量翻番:除了市场发展因素外,他对市场的敏锐判断功不可没。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2009年,朗逸车型还没有发挥出自身威力,当年年底,时任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张海亮,为朗逸制定的2010年销售目标是25万辆。而当时的背景是,上海大众年销量为43.6万辆,其中桑塔纳占了19.7万辆。25万辆的数字,多数大区销售负责人表示这是一个“疯狂的销售目标”,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张海亮的正确——如果不是2010年产能受限,朗逸始终处于缺货状态,25万辆的目标早就提前完成。
在张海亮2007年开始担任销售公司总经理后,当年上海大众销量位列国内车企第三名,2008年销量升至第二,而到了2009年、2010年1-9月,上海大众已跃居国内乘用车生产企业销量榜首——从50万辆到100万辆,在国内汽车企业中始终位居前三名的位置。这背后,张海亮在市场推广和产品营销上的建树自然功不可没。在引入斯柯达品牌后,上海大众形成了大众品牌和斯柯达品牌比翼齐飞的局面,大众品牌在销量稳步提高的同时,斯柯达品牌凭借年销售10万辆的业绩,使得中国市场成为斯柯达在全球最大的市场,而诸如法比亚晶锐“硬派小车”的概念就出自张海亮之手。
多年的历练,让张海亮对整个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在朗逸三年前上市时,他就断言朗逸的销量要追赶桑塔纳,果然这款上海大众自主研发的车型担当起了生力军的角色,销量一路看涨,一直稳定在1万辆以上,而在2009年,朗逸一路过关斩将,2009年12月份更是以超过2万辆的成绩完美收官,其A级车的主流地位已正式确立,如今朗逸每年的销量都在10万辆以上。与此同时,上海大众新改款的帕萨特领驭在强手如林的中高级市场,与其他新车型拼杀中仍保持着超过1万辆的高销量。这些数字背后是张海亮的努力。
再比如,在法比亚晶锐上市之前,他就表示说从明锐在中国上市开始,标志着上海大众开始实施大众与斯柯达比翼齐飞的双品牌战略,并说明上海大众的双品牌显然不像一汽-大众的大众品牌和奥迪品牌那样容易区分,但上海大众对大众品牌和斯柯达品牌会差异化经营。之后的一系列市场动作证明,事实果然如此。在上海大众的17年中,张海亮已被培养成既通晓技术又长于战略的人才。
同时,张海亮还对上海大众的经销商网络进行了梳理和升级。2009年2月,上海大众推出营销“新政”,内容包括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和运营管理效率、提升经销商网络运营能力和信心、提升终端市场把控力以及产品结构梳理与优化等在内的一系列计划。其中POLO系列、桑塔纳VISTA志俊和途安新一代3款产品的价格体系也进行了调整,赢得了终端市场的热烈响应。
因此,尽管车型还是那几款,但在张海亮手中,它们焕发了新的活力,正是张海亮的这种能力,让上海大众在2009年实现了自己的冠军梦。
年轻、有着充足的精力,17年资历、历任多个部门,对企业有着充分的了解,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这些足以证明张海亮有着足够的能力带领上海大众迎接新的挑战。
开辟新战场
作为新的操盘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海亮面临着这样的局面:2010年,上海大众品牌产销突破80万辆,上海大众斯柯达品牌突破20万辆,上海大众整体产销首次突破百万辆,达到历史最高点。
站在百万辆新起点的上海大众,犹如寻求突破的武林高手,而张海亮要做的就是打通上海大众的“任督二脉”,完成上海大众新的突破。
他的工作风格一向以“严谨”著称,维稳并保持优势自然也成为摆在张海亮面前的任务。而开辟新的市场,是张海亮实现新突破的唯一出路。
2010年,大众TSI+DSG(新涡轮增压发动机与双离合变速器)技术开始广泛搭载于上海大众产品,而新POLO和新途安的上市带来了大众家族全新的脸谱,这些对上海大众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转变。新的转变在继承上海大众原有市场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市场,张海亮自然会抓住这一机会。
除了大众品牌,斯柯达品牌也将成为张海亮实现业绩增长的一枚重要棋子。
2010年,上海大众斯柯达品牌实现销量20万辆。这个在上海大众内部被称为“小弟”的品牌,终于暴发出威力。张海亮说:“斯柯达品牌在上海大众内部确实是一个‘小弟’,但就因为是‘小弟’,所以我们会给予更多关注,而且现在斯柯达品牌已表现出了市场威力和发展潜力,今后,我还会更多地关注上海大众斯柯达品牌的发展。”
事实证明,经过3年的经营,大众品牌和斯柯达品牌实现了1+1>2,“从目前我们整个双品牌的运营状况来看,我们真正感觉到了1+1>2的力量。2009年以来,双品牌威力更加明显,上海大众月销量屡创历史纪录,这其中,斯柯达品牌的月销量也连续突破了1万辆。”张海亮非常满意斯柯达品牌的市场表现。
另一个实际情况是,2010年9月履新斯柯达汽车全球董事会主席的范安德,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便提出了斯柯达全球发展的RS战略,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到2020年斯柯达全球销量要达到150万辆;2015年,斯柯达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要达到3%。显然,这一目标如果能实现,那么上海大众百万辆起点的新突破也将成为现实。这对于决策者来说是巨大的考验,但2010年正是上海大众自身的企业能力和双品牌战略的成功实施将其送上了冠军位置,也同样是这样的原因,张海亮将继续保持住上海大众的这份优势。2011年,上海大众面临着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包括一汽-大众,包括迅速蹿升的上海通用。与其他两个企业相比,上海大众没有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招式,张海亮所能凭借的仍然还是上海大众的体系能力。
不过,体系庞大的上海大众还有很多薄弱市场,如华南市场。虽然上海大众已启动了南方战略,但市场占有率增长缓慢,仅由此前的3%增长到5%,与占有率超过50%的日系车难以抗衡。或许张海亮可以给这家以稳健著称的公司赋予更多攻击性。
在张海亮负责制订的整套华南战略中,提出了“以个别产品带动整个品牌,利用品牌带动整个产品销售”的策略。途观华南上市后第二个月就获得了深圳SUV的第一名,而随着途观的热销,也带动了上海大众旗下其他品牌的热销,在深圳市场取得成功后,新官上任的张海亮和贾鸣镝还将进一步推广这套经验,将它应用到全国包括东北和中部部分地区的薄弱市场。
据说,在张海亮上任后的首次公司核心领导层会议中,他就明确了未来仍将重点放在质量保证、产品开发、经销能力和服务品质提升等各个方面。对于大众品牌,按照张海亮此前提出的策略是继续“变被动为主动”,延续本土化。
而朗逸的成功,也使双方股东达成共识——将来支撑上海大众的战略车型至少有半数都将来自合资双方的本土化研发。朗逸之后,中德双方共同研发的中高级轿车NMS将于2011年作为帕萨特“领驭”的后续产品正式投放。
市场人士认为,途观SUV放量及明年NMS投产将推动上海大众业绩持续增长。凭借德系品牌的良好口碑以及较强的本土化能力,上海大众持续获得消费者认可。而随着新建产能将在2012 年集中投产,这也被很多汽车分析师视为未来周期性、结构性调整的拐点。“我们仍倾向于认为上海大众有能力在弱市中突出重围,拥有超越行业整体的较佳表现。”在一份券商调研报告中,由于本土化合作研发的新款中高级轿车NMS将于今年投产,证券分析师对上海大众在2012年的销售预期高达13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