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决明炮制与鉴别
2011-10-17□文
□文
▲石决明
石决明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因本品附石生长,功能去翳明目,故名。石决明别名九孔石决明、关海决、真海决、海石决,鲍鱼壳。石决明味咸、性寒。平肝潜阳。用于头痛晕眩,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眼。临床应用有生石决明和煅石决明两种规格。
来源及采收加工
石决明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或白鲍的贝壳。杂色鲍的贝壳与皱纹鲍的贝壳又称“光底石决明”。石决明主产于广东、海南、福建、辽宁等地,习称关海决;产于山东的习称“大洋石决明”。夏秋季间捕捉,将捕捉的鲍鱼剥去肉,取其贝壳,洗净壳上的杂质,晒干。
药材性状
杂色鲍贝壳 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1~9cm,宽5~6cm,高约2cm。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大,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壳较厚,质坚硬,不易破碎。无臭,味微咸。
澳洲鲍贝壳 呈扁平卵形,长13~17cm,宽11~14cm,高3.5~6cm。表面砖红色,螺旋部约为壳面的1/2,螺肋和生长线呈波状隆起,疣状突起30余个,末端7~9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
羊鲍贝壳 近圆形,长4~8cm,宽2.5~6cm,高0.8~2cm。壳顶位于近中部而高于壳面,螺旋部与体螺部各占1/2,从螺旋部边缘有两行整齐的突起,尤以上部较为明显,末端有4~5个开孔,呈管状。
耳鲍贝壳 狭长,略扭曲,呈耳状,长5~8cm,宽2.5~3.5cm,高约1cm。表面光滑,具翠绿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种颜色形成的斑纹,螺旋部小,体螺部大,末端5~7个开孔,孔口与壳平,多为椭圆形,壳薄,质较脆。
白鲍贝壳 呈卵圆形,长11~14cm,宽8.5~11cm,高3~6.5cm。表面呈砖红色,光滑,壳顶高于壳面,生长线颇为明显,螺旋部约为壳面的1/3,疣状突起为30余个,末端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
饮片的炮制及性状
按《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的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加工成碎块。本品为不规则碎块。外表面暗红色,灰棕色、砖红色或淡绿色,具有条纹或细纹,有的可见圆形小孔。内表面光滑,有珍珠样彩色光泽,碎断面灰白色。质坚硬,气微,味微咸。煅煅石决明 取净石决明,置锻炉内用武火(500℃)煅至50分钟后至酥脆,取出,凉凉,打碎。其性状为不规则的碎块或粉末,灰色或灰黑色,有光泽,断面可见分层,质酥。
混乱品的鉴别
进口品种美德鲍,为鲍科动物美德鲍的贝壳。性状略呈耳形或卵圆形,长13~15cm,宽11~15cm,高3~5cm。表面灰褐色或灰绿色,壳顶面较粗糙。从近壳顶处向右排列有30多个由小到大的椭圆形突起物,末端9~11个,呈孔状,孔口突出于壳面,与壳体平行,壳内面具彩色光泽,中间有一明显的闭壳肌痕。此外,还有一种褶鲍,褶沟较深,附着物较多,不易除净,不可药用。
石决明混乱品种及伪品较少,美德鲍和褶鲍主要是表面的附着物比较多,也比较厚,不容易除掉,并且珍珠层较薄,不可药用。市场上出现过美德鲍和褶鲍,有的掺在其他鲍壳中,采购时应注意鉴别。市场上曾出现过打碎的石决明,里面掺杂了很多的附着物石灰岩,少有珍珠样的七彩光,属劣质石决明。有的用珍珠母掺在石决明中,打碎后很难分辨,主要表现珍珠母的外表面黑色。还有的将蛤壳掺在其中,蛤壳没有七彩光晕,很容易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