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黑大共成长

2011-10-16陈九顺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高分子

陈九顺

(黑龙江大学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哈尔滨 150080)

1958年9月在全国上下一片大跃进的锣鼓声中,创建于1941年延安时期的哈尔滨外国语学院跃升为我省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黑龙江大学。时任校长是1946年任哈尔滨市第一任市长,创建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的老革命、教育家刘成栋(刘达);1959年秋,刘校长被打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963年平反后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为郭沫若,后又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学校下设哲中外数理化生7个系。我被录取为化学系新生。9月1日我背着行李卷沿着康安路、和兴路一路小跑到哈师院报到了,因为那时这条砂石路还没通公交车呢。借居师院一个月后又转移到林学院,直至1959年暑期才回归到位于沙曼屯的黑大本校。黑大从成立起就历经磨难,先是3年自然灾害,接下是 “四清”,“文革”,黑大在逆境中顽强地生存并成长。

1972年经化学系全系教师的认真讨论,决定新建高分子专业以迎接工农兵大学生。由7名基本上是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师组建了高分子教研室,由我这个没学过一天高分子的人担任教研室主任。一切都从头开始,我们当力工背砂子、扛水泥,当瓦工打地面,修平台,当油工刷墙裙,油台面,再一件件地填置仪器设备,建立了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的4间实验室,基本满足实验需要。没学过高分子就外派进修,几年间到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北京化学所等高分子的名校名所向名家学习高分子,每人一年,有人是两年。通过进修和教学实践的逼迫,大家的教学和科研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1995年在兰州参加亚洲聚合物科学报告会时的纪念照,左1为作者本人,左3为北京大学冯新德院士,左4为大津隆行教授,左5为复旦大学于同隐院士。

我从1973年9月到1974年8月到长春应化所六室 (高分子物理研究室)进修一年,我走遍了各组。当时我不卑不亢,上至老先生,下到实验员,都是我的老师,又都是我的朋友。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鼻祖美国马克教授的学生、我国高分子物理的开创人钱葆功先生,为了我学习方便给我配了一把他办公室的钥匙,有了问题就及时请教。在我离开应化所前,六室五十多人开了一个欢送会,当时有人说,我刚刚听说你是黑大的高分子教研室主任,你真能保密啊!我回答说,对于一个普通教师,你们会想,老陈很努力,不笨,肯於不耻下问,汝子可教也,我才能学到知识啊。如果相反呢?”大家都笑了。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里,我几乎每年都要去几次应化所,请教问题,查阅资料,参加学术活动,制备实验仪器,联系安排学生作毕业论文等等。在长春期间我还去吉林大学和我在吉大进修的三位同志听沈家骢老师讲授的高分子统计热力学。与此同时,我还和陈欣方、张雪松两位老师合编了 “高分子物理”教材,我承担了其中高聚物的分子运动和转变的几章内容。这本油印教材被用作两校72级、73级的教材。由于黑大给了我认真严谨的学风和刻苦自学的能力,这本深入浅出的教材有幸没有出什么错误。应化所、吉大,是我高分子事业的起步点,为我打下了基础,开阔了眼界,跻身到了国内的高分子界,从此步入了我的事业的快车道。由于指导毕业论文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还必须尽快补上外语的短腿,因为我们都是学俄语的,已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我31岁自学日语,38岁学英语。高分子教研室的老师每人脱产学习英语一年,有人是两年。有教学和科研工作就有压力,把压力化为动力,经多年努力,这个十来个人的队伍在教学和科研上逐渐成熟了。我们的学生质量也是不错的。从72级到82级,我们每年都要送大约10名同学到长春应化所作毕业论文。我们的学生受到好评,同时送到应化所作毕业论文的还有中国科技大学和吉林大学的高分子学生,应化所的老师评价说,黑大学生的基础和实验能力不比他们差,此外黑大学生刻苦努力,听话好用,所以很受欢迎。仅举一例,80级学生王利祥在应化所作论文期间随王佛松院士 (后提升为中科院副院长)学习,被看重,建议我校选送他作王先生的代培硕士生、代培博士生,最后被留在应化所工作,因德才兼备,现在已担任了两届这个享誉国内外的中科院的大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所长了。

改革开放以后,化学系也随黑大一起有了起色。1984年我们搬进了新建的化学楼,也就在这一年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两个有老先生的教研室开始招收研究生了,以后又有了硕士点,但高分子太年轻,没这个资格。而此时招收硕士生又成为高分子发展的关键,我曾提出聘请吉大的沈家骢先生或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的大津隆行教授在我校兼职招收硕士生 (大津隆行是国际知名高分子学者,1981年我和方向东翻译了他的高分子合成化学一书,被北大、武大、山大等校选为教材,1983年大津先生到我校讲学半个月,全国有几十所高校的70多位先生到我校听讲。1989年我作为国家教委公派访问学者到大津研究室学习。2010年82岁的大津先生获得了日本天皇大奖),但未获系领导批准。以后几年内申报硕士点的条件不断提高,我提升副教授以后,条件又升级为要有3名副教授,1990年又要求必须有正教授,1993年我才评上了教授。这年暑期化学系领导为了申报高分子硕士点批给我3 000元差旅费,我到吉林大学拜访沈家骢院士,到北京大学拜访冯新德院士,到中山大学拜访林尚安院士、到浙江大学拜访沈之荃院士,这些先生都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高分子学科组的成员。记得当时林先生问了一句 “陈老师,你怎么还没有硕士点吗?”这句话增强了我的信心。两年一审批,1995年我们终于被批准有了高分子化学及物理的硕士点,坐上了国家审批的末班车。在招生最初几年,学校研究生处每年只给我们一个硕士生名额。此后校领导开始看重高分子了,让我们在化学系里首先申报博士点,我深知条件不够,不敢奢求。1996年高分子被批准为化院首个省级重点学科。1998年高分子在化院首先升格为一表招生,学苗质量提高了,高分子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黑大工程学报约我写一篇纪念70周年校庆的文章,我不知从何写起。大学的学报是展示学校师生科研成果的平台。有什么水平的科研队伍和仪器设备就有什么水平的科研,就有什么水平的学报。随着学校的发展,理科学报从黑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升级为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现在又创建了一个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这反映了黑大科研实力的升级。化学系建立初期,科研条件差,我们只能利用简陋的条件做些工作。在工农兵学员时期,在高分子物理实验中我校和全国各校几乎都有一个 “塑料的熔融指数 (MI)的测定”实验,它来自塑料厂的生产实践,但用这个小仪器测定聚乙烯的MI,原理简单,用时1 h左右,大家都感到食之乏味,但又不得不做。我经过理论推导,把这个MI和熔体的流动活化能 (Eη)之间建立了方程,通过测定一组不同温度下的5~6个 “MI”,再通过计算和作图求出了熔体的Eη这一重要参数,测定结果和文献值极其符合。这一改进使实验内容丰富了,有了理论色彩,我们在教学中使用了,效果不错。1980年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的,由国家教委主办的全国高分子教学研讨会上,这个实验受到重视,被列为了全国高分子物理的必做实验。1984年在复旦大学召开的由国家教委主办的全国高分子物理实验研究班上,一共选用了10个示范实验,其中复旦大学出7个,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和黑龙江大学各出1个。这个实验被选中了,我被聘为指导教师。这两次活动使我结交了不少全国高校高分子界的先生。这个小文章发表在黑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第3期上。我感谢黑大学报帮助我成长。

随着国家实力的提高和对科学研究的重视,我们的科研工作也多了。几十年来,我和我的课题组的师生们长期从事聚丙烯酰胺等水溶性高聚物等功能材料的合成、性能、表征及应用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制定国家标准7项,完成国家六五至九五攻关项目子课题及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1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四等奖,均属第一获奖人。71岁的老人在回忆往事时聊以自慰的是,这些工作中的数据都是真实的。我坚守了做为一个教师和研究人员的职业道德,所以我不需要打一枪换个地方。作学问首先是作人。

黑大学报是我的起跳板,我跳了,虽然不高。在黑大的几十年的奋斗中,我虽饱经风雨,但也算得到了承认。1959年我曾任理科四系学生分会主席,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72年后我担任过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黑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理科组组长;省化学会副理事长,省塑料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 (化院首次),一级刊物 “化学通报”编委,一级刊物 “应用化学”编委,核心刊物 “化学与粘合”编委、编辑部副主任,黑大自然科学学报编委,全国塑料标准化委员会物理力学分委员会委员,全国聚丙烯酰胺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省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硕士点负责人,哈工大兼职博士生导师,省顾问委员会石化组专家,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这似乎有不少成绩,但和今天的化院的年轻教师相比,就是微不足道了。

从上世纪末到现在这十几年里,黑大的发展步入黄金时期。黑龙江大学已有三十几个学院,30 000多学生,学校硬件设施先进齐备,桃李满天下,成为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高等学府。如今的化院已有两栋实验大楼,有一千多名从本科到博士的学生,化院的党组织也从当年的党支部、党总支升格为现在的党委。当年的师资队伍是孔雀东南飞,好样的,想留也留不下,差劲的,想撵也撵的走,现在的化院已成了梧桐树,引得多少凤凰来,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科研硕果累累……。现在化院已经有了一级学科的博士点,可以招收化学的所有二级学科的博士生,这是10年前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啊!这是几代黑大人继承和发扬延安的革命传统,在新时代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不懈奋斗的结果。这也是因为一批有能力、有魅力、有头脑、有成就的年轻学者的校院领导抓住机遇,敢作敢为的结果。2008年9月,在化学系58级校友入学50周年的时候,这些老人回到母校,闫鹏飞副校长、付洪刚院长向大家介绍了黑大和化院的现状。面对黑大的今天,联想起当年借居师院、林院的情景,大家热泪盈框,心潮起伏,为自己是黑大的学子而骄傲。

我作为黑大化学系的第一届学生和留校教师在黑大学习和工作了43年,至今已经是53年了。是母校培育了我,我也把毕生的心血浇灌在黑大这片土地上。我崇尚 “躬身耕种,不问收成”,“临渊慕鱼,莫如退面结网”。虽不聪明,但知道以勤补拙,自已能力有限,但多有身边的同志合作和远近的贵人相助。因我能知足常乐,在我身上又有一些阿Q精神,所以落了个好身体。作为黑大的学生,我可以平静地面对母校和老师,作为黑大的老师,我可以坦然面对学生。无怨无悔,平平淡淡,仅此而已。43年里我也经历了许多磨难,这同样是我成长的财富,但因为是为校庆撰文,所以只有听从主编先生的劝告,不写败走麦城了。

2000年我该退休了,学校让我延聘继续工作,2001年省人事厅因我不是博士导而没有批准。我没有选择返聘,我不想因我这个老朽的存在而影响高分子的年青同志发挥聪明才智。之后我应哈工大科发公司之聘担任研究所的执行所长,帮他们完成了一项国防科工委的军转民项目。之后又应东方学院之聘,担任主任教授,创办了应化的高分子材料专业。2008年我完成了省顾问委员会的一个调研报告之后,辞职,我也辞去了东方学院的工作。我退出江湖了。想给自己留点时间,干一点自己喜欢而过去没时间做的事情,比如摄影和旅游,休息休息。谢谢您耐着性子倾听了一个黑大老人的絮叨。

猜你喜欢

高分子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