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美”教育不完美

2011-10-14砚脂

民生周刊 2011年47期
关键词:完美缺憾小红花

□ 砚脂

“完美”教育不完美

□ 砚脂

某日和朋友闲聊,听他讲了亲眼所见的一件事情:在机场的候机大厅,一位衣着有品、气度不凡的男子,带着一个着西装、带领结的小男孩。这是父子俩,小男孩大概有五、六岁的样子。

最初,小男孩一直在安静地玩平板电脑。不久,他向父亲说他想喝一杯果汁。父亲同意,给了钱,让他自己去买。买来后,小男孩却一不小心把果汁打翻,洒到了我朋友的杂志上。小男孩立马很小心地说,“叔叔,对不起”,同时低垂眼帘,不敢看父亲。朋友笑笑:“没关系”。

年轻的父亲却未轻易地饶恕儿子的小失误。他郑重地向我朋友道了歉,然后回过头来给小男孩上课:“很多错误即使道歉了,也不能弥补给别人造成的麻烦。你需要为你的错误承担责任。”

小男孩弱弱地说:“那我今天不吃巧克力了。但我很渴,还想再买杯果汁。”

“可以。但是,”年轻的父亲话中透着威严,“作为惩罚,你不要买果汁了,就买瓶矿泉水吧。”

“好吧。”小男孩听话地跑去买矿泉水了。回来后,他小心地坐在座位上,牢牢抱着矿泉水瓶,生怕再犯同样的错误。水没有喝完,该登机了。小男孩乖乖地站起来,拧紧瓶盖,跟在父亲的身后。这时,父亲的声音再度响起:

“因为你一不小心,多买了一瓶矿泉水,多花了两块钱,相当于我们家损失了两块钱。今天一次不小心损失两块,明天再不小心损失点,时间长了有没有想过会是多少?所以,为了惩罚你,自己背着书包上飞机吧……”

讲到这里,朋友说,之后的事情他就不清楚了,但他却发自内心地同情小男孩。

可以看出,小男孩家庭条件不错,家教严格,言谈举止也很有教养,但朋友却直言:“这孩子好可怜!”他大呼可怜的原因,是觉得如此严格的家教,让一个孩子犯错的后果被过度放大了。在这样的教育下,小男孩或许会有担当、能承担责任,但也肯定怕犯错误。可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人生在世,不可能不犯错误。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或许会培养出一个乖顺的孩子,但这样的教育未必成功。

其最大的后遗症很可能是畏首畏尾,从而导致固步自封、不敢尝试。当不犯错、不惹麻烦、勇于承担等脱离道德的考量范畴,而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受罚的标准时,道德教育便脱离了自发性、主动性,成为计较成本后的一种“功利”。我对朋友说,这位父亲太想培养一个完美的小孩了,估计他对自己也要求很严格。

朋友点头说“是”,并说,这位父亲绝对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好公民,“连他的肢体语言都那么严谨有序”。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与此有点联系的事情。叔叔婶婶均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中年得女。在总结了多种教育方式与理念,同时结合各自在社会打拼的心得体会后,他们决定挑战传统的教育观念,培养 “一个不太乖的小女孩”,以弥补自己成长教育中的缺憾。

于是,只要我的小堂妹当天表现好,就会被奖励一朵小红花。而一朵小红花相当于一元钱。积少成多,攒下来的钱可以自己随意支配。在这样的奖励机制下,小堂妹的财商迅速崛起。终于,在她9岁的时候,她用小红花积攒下的零花钱,买了一堆五颜六色的笔。每支笔成本价2.5元,以5元的价格卖给班里的小朋友。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她把这种赚钱的办法告诉了一个小闺蜜,竟然还问小闺蜜要了30元的“点子贡献”提成!

当有小朋友向老师告状时,她和小闺蜜已经每人各赚了200元。当然,最后叔叔亲自去了学校,把钱一一还给小朋友,同时领回了被老师留下的小堂妹。当时婶婶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一时不知该怎么跟她讲。既想让她有点市场头脑、金钱意识,又发现貌似过度了。其中的分寸真不好把握。”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把自己认为对的、好的东西灌输给孩子。但在价值观多元、选择多元的今天,当某些父母还对某些价值观困惑的时候,什么才是真正该传递给孩子的呢?

我从不相信有完美的教育方式和完美的性格。事物都有两面性,当家长拼命想把无缺憾的教育给孩子时,或许正是给了另一种缺憾。除了真、善、美这三种事关本质的东西,其它一切更像是对 “完美”教育的想象。

□ 编辑 马娅楠 □ 美编 阎 瑾

猜你喜欢

完美缺憾小红花
LlBERATlON DAY
党的一朵小红花
“渡江第一船”的光荣与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