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蚕桑产业“十二五”发展对策研究

2011-10-13吴海平

丝绸 2011年2期
关键词:蚕农蚕茧十二五

周 勤,吴海平

(浙江省农业厅 经济作物管理局,杭州 310020)

浙江蚕桑产业“十二五”发展对策研究

周 勤,吴海平

(浙江省农业厅 经济作物管理局,杭州 310020)

通过对“十一五”浙江蚕桑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十二五”浙江蚕桑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任务,以及对策措施。

蚕桑产业;发展对策;浙江

“十一五”期间,浙江蚕桑生产出现了下降的态势(表1)。2009年全省桑园面积71 918 hm2,比2005年减少3 386 hm2,减幅4.5 %;2009年蚕茧产量68 296 t,比2005年减少17 068 t,减幅20.0 %。当前,浙江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蚕桑生产风险加大和比较效益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探求蚕桑产业在“十二五”期间稳定发展的对策,推进持续健康发展。

表1 2005―2009年浙江省蚕桑生产基本情况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sericulture production from 2005 to 2009 in Zhejiang province

1 “十一五”浙江蚕桑发展现状

1.1 主要成效

近年来,浙江省蚕桑产业围绕打造优质茧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在调整产区布局、加强基础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拓展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1.1 建成了优质茧生产新基地

2003年以来,通过大力实施蚕桑西进工程,实现了蚕桑生产区域布局的调整。淳安县、临安市、桐庐县、建德市、缙云县、开化县、武义县、兰溪市等浙西8县(市)蚕桑生产稳定发展,2009年桑园面积达到19 872 hm2,蚕茧产量19 454 t,占全省比重由2005年的22.7 %提高到28.7 %,成为浙江优质蚕茧的主要生产基地,有效减缓了浙江蚕桑的下降速度,为蚕茧产业化及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样板。

1.1.2 加快了蚕桑新品种推广步伐

2009年,全省繁育农桑系列、强桑1号等新品种桑苗8.5亿株,全省桑园优良桑树新品种覆盖率达68.2 %,比2005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大力推广菁松×皓月、秋丰×白玉等优质蚕品种,比重达到80 %以上;以雄蚕、明丰×春玉、春华×秋实为代表的新一代蚕品种推广步伐加快,2009年雄蚕推广量达到10万张。优新品种的繁育与推广为浙江蚕桑产质量提高注入了持久动力。

1.1.3 建设了一批规模化园区

2009年,全省连片3.3 hm2以上规模小区面积29 495 hm2,占全省桑园总面积的41.0 %,比2005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其中集中连片66.7 hm2以上园区达到64个,面积7 290 hm2。规模化园区的建设明显增强了稳产高产能力,提高了蚕茧产质量水平,稳定了浙江蚕桑基础。

1.1.4 创新了蚕茧收购体制机制

在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召开了蚕桑产业提升改造现场会,明确提出了积极培育多元化的蚕茧收购主体、大力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推进以订单为纽带的产业化经营的改革方向,政策上突破了长期以来蚕茧收购的垄断格局,为蚕桑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支撑。

1.1.5 拓展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近年来,蚕桑资源循环利用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既有效利用了资源,拓展了产业功能,又增加了蚕农的收益。2009年,全省利用桑枝条发展食用菌1 700万棒,桑园套种套养面积达到10 367 hm2,果桑1 345 hm2,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到2.9亿元。蚕桑与食用菌、蔬菜、畜牧和木材加工等产业形成了良性互动和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了蚕桑产业附加值,为蚕桑效益提升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子。

1.2 存在问题

1.2.1 体制机制滞后

浙江蚕茧加工能力较大,蚕茧供应缺口达一半以上,特别是在茧丝行情高涨、蚕茧质量较好时,蚕茧无证收购猖獗,市场监管缺失。部分地区蚕茧收购准入单渠道格局仍然没有取得突破,不利于调动用茧企业的积极性和蚕农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蚕茧收购优质优价、劣质低价的机制尚未建立,严重影响了蚕农提高蚕茧质量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致使传统的质量优势得不到发挥。

1.2.2 生产基础薄弱

全省有1/3面积的低产桑园零星分散,树龄老化,水利设施不配套,抗灾能力弱,农药面源污染严重。蚕种生产基础脆弱,设施陈旧,设备简陋,技术力量不足。近年来,生产量明显减少,遭遇自然灾害及茧丝行情快速回升时,蚕种供应即出现缺口。

1.2.3 科技进步缓慢

主推蚕品种应用时间长,部分经济性状已有所退化。农户经营规模较小,长期以来保持着传统的家庭生产方式,以手工操作技术为主,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生产技术滞后,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提高;从业人员严重老龄化,新科技接受能力弱。对重大桑、蚕病虫害缺乏有效的新药剂和防控技术;蚕茧质量快速检测缺少实用方法;蚕桑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有待开发。

1.2.4 风险大效益低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茧丝市场行情的调控,茧丝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虽有所减缓,但蚕茧收购价格大幅波动的格局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表2)。从表2可以看出,2008年中秋茧收购价格628元/50 kg,2010年晚秋茧达1 866元/50 kg,相差1 238元/50 kg,相差近2倍。蚕农难以根据市场行情适时安排生产,特别是在行情低迷及农村劳动力就业容易的双重因素作用下,转移就业增加,影响蚕桑生产的恢复。同时,中秋蚕生产由于容易遭遇农药中毒和高温天气的影响,生产稳定性差。蚕农经济效益总体偏低(表3),即使在蚕茧收购价格较高的2006年每亩现金收益2 696元,蚕农每工工价仅51元,2009年仅24元。

表2 2005―2009年浙江省各季蚕茧收购价格Tab.2 Purchase prices of the silk cocoons for different seasons from 2005 to 2009 in Zhejiang province Yuan/50 kg

表3 2005―2009年浙江省养蚕收益调查表Tab.3 Survey on sericulture income from 2005 to 2009 in Zhejiang province

2 “十二五”浙江桑蚕发展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2.1 指导思想

围绕“打造优质茧生产基地[1]”的战略目标,以现代蚕桑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改造传统生产方式为重点,优化发展两大产区,实施五大工程,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保持在全国前列的地位。

2.2 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省桑园面积稳定在6.67万hm2,规模园区达到60 %,蚕茧产量8万t,优质茧率80 %,蚕桑综合产值30亿元。

3.3 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浙江蚕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实施基地提升、主体培育、种业创新、科技突破和服务优化五大工程,推进蚕桑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传统产业向现代蚕业转变。

3.3.1 基地提升工程

一是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调优嘉湖蚕区(桐乡市、海宁市、海盐县、秀洲区、南湖区、南浔区、吴兴区、德清县、长兴县和安吉县),发展浙西蚕区(淳安县、临安市、桐庐县、建德市、缙云县、开化县、武义县、兰溪市、磐安县和永康市),改造浙中蚕区(嵊州市、新昌县、上虞市、诸暨市、余杭区和富阳市),形成以嘉湖、浙西两大蚕区为主,浙中蚕区为辅的产业格局。稳定、巩固500 t以上的重点基地县(市)24个,产量占全省的95 %以上,其中2 500 t以上8个,5 000 t以上4个。二是提升基地园区化水平。按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加快老桑园、低产园更新改造,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蚕桑园区。计划新建现代蚕桑示范园区(包括综合区)30个,面积6 667 hm2以上;蚕桑精品园30个,面积667 hm2以上,使全省园区面积达到60 %。三是调优桑树品种结构。桑树品种从以早、晚生桑为主向早、中、晚生桑合理搭配转变,力争全省早中生桑品种比例达到50∶30∶20。四是扩大蚕桑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基地面积从1万hm2提高到2万hm2。

3.3.2 主体培育工程

一是大力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建设,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做大做强,提高带动能力。全省蚕桑专业合作社数量从现有的120家增加到200家,社员占总农户的比重由9 %增加到30 %,辐射带动农户数达到50 %以上。推进合作社在组织、合作机制、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建设,规范化合作社从现有的30 %提高到80 %。二是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在茧丝加工、蚕茧收购、种业和综合利用等领域,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省市县各级龙头企业数量从23家增加到50家,年销售额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家,5 000万元以上企业20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推广以订单为纽带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建基地、签订单,实行“保护价收购、二次返利”等政策,订单农户数从现有农户数的10 %增加到30 %。鼓励企业建立蚕茧收购风险金,稳定蚕茧价格,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3.3.3 种业创新工程

一是加快蚕桑新品种研发。建设桑、蚕种质资源库,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并加以整理与利用。改良和保护现行推广的当家蚕品种,以优质高产强健为目标,组织联合攻关,争取到2015年选育出2~3对符合产业要求的新品种应用于生产。同时,加快雄蚕和多用途蚕品种开发,桑品种重点选育抗冻、抗病桑树新品种。二是开展标准化种业基地建设。全省重点扶持2~3个原种、8~10个杂交种生产基地,改善生产条件,进一步提高蚕种质量;探索建立蚕桑良种补贴制度,完善蚕种储备制度,加强蚕种检疫和质量检验体系建设。加强海宁、桐乡两大桑苗产区的基地建设,优质桑苗率达到90 %以上,市场占有率达到80 %,进一步发挥全省蚕桑种业优势。三是大力推广蚕桑新品种。优良蚕品种覆盖率达到100 %,其中明丰×春玉、春华×秋实等蚕新品种占50 %以上,雄蚕品种达到10 %以上。桑树农桑系列、育71-1、强桑1号等新品种推广比例上升到90 %以上,进一步优化蚕桑品种结构。

3.3.4 科技突破工程

一是加快科技研发。围绕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难题,加大研发力度,突破技术瓶颈。首先是规模化种养技术开发。重点引进应用机械、设施及家蚕人工饲料等省力化先进适用技术,解决蚕桑劳动生产率低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问题,改善蚕农的生产生活条件。其次是蚕桑重大病虫防控与安全生产技术研发。重点解决桑、蚕重大病虫害严重,有害物质污染、中毒多发,以及蚕药、桑树用农药研发等问题。再次是蚕茧质量快速检测技术。重点解决蚕茧质量检测难、速度慢等问题。第四是蚕桑资源循环利用和深度开发技术研究。重点解决桑枝、蚕沙、蚕蛹和蚕蛾等蚕桑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进一步开发蚕桑在食品、化妆品、保健、医药医用、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二是加强技术推广应用。继续扩大推广小蚕共育、大蚕少回育、方格蔟等成熟适用的先进技术。小蚕共育、大蚕少回育技术应用达到80 %以上,方格蔟、塑料折蔟等优良蔟具使用率达到70 %。积极拓展蚕桑新模式,推广桑枝食用菌、桑园养鸡、桑园套种、桑枝地板等蚕桑种养、加工利用模式。大力发展蚕丝被服加工业,打响浙江蚕丝被品牌;培育发展果桑产业,开发果汁、果酒系列饮品,挖掘蚕桑生态、休闲、文化功能。

3.3.5 服务优化工程

一是大力推行社会化服务。在现代园区实行“四统一”(统一蚕桑品种、统一种养技术、统一蚕茧收烘、统一品牌销售)服务,提高标准化水平。现代蚕桑园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统一订种率达到90 %以上,病虫统防统治率80 %。二是提高科技种养水平。蚕农参训率从40 %提高到80 %,加大蚕农和规模养殖户的培养,逐步提高规模种养大户比重。三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健全,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配备到位,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推广体系。农技人员培训率达到100 %。

4 对策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

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是今后一个时期引领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蚕桑、茧丝绸产业链长,各级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强组织协调,统筹谋划,健全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各地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订切合当地“十二五”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方案;要积极争取当地财政、科技、经济信息等有关部门的支持,致力于破解制约当地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解决当地蚕农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要加强宣传引导,依托龙头企业和蚕农合作社,精心谋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合力推进全省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4.2 加大政策扶持,完善投入机制

要积极争取出台推进蚕桑专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省级可依托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精品园、蚕桑优化改造、科技项目等,加大对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投入。各地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依据蚕桑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台细化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要根据蚕桑产业对生态的贡献,逐步建立对蚕桑产业的补偿机制,出台对连片基地、蚕种饲养、统防统治、合作社发展等的扶持政策;探索建立蚕桑政策性保险和蚕桑专业合作社互助合作保险等,化解蚕农养蚕风险;积极引导茧丝龙头企业和蚕桑专业合作社等加大对基地的投入,同时与蚕农建立稳定的销售关系和联接机制,促进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加强对蚕药等投入品的质量监管,保障蚕农的合法权益。

4.3 强化项目带动,做好典型引路

各地要根据当地政府的规划,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充分运用现代的发展理念、经营主体、科学技术、设施装备和体制机制改造传统蚕桑产业,扩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推广应用,提高产业的区域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把省级现代蚕桑园区建设成为当地蚕桑产业基地提升、产品提升、主体提升、科技提升和效益提升的示范区,提供给当地蚕农可学、可看、可用的样板区。要加强宣传发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活动,以点带面引领当地蚕桑的发展。

4.4 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十二五”是浙江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蚕区之间、产业之间的竞争将加剧,但同时产业之间循环和融合步伐也将加快。因此,要审时度势,充分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有利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积极探索,重点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如:制约产业发展的规模问题,可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和物质装备等途径解决;蚕茧收购优质优价机制建立问题,可通过蚕茧质量快速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健全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与蚕农连接的机制等途径加以解决;科技制约问题,可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开展产学研协作攻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等途径解决;效益问题,可通过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等途径解决。通过突出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进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4.5 采取有力调控措施,稳定优质蚕丝价格

华东三省是中国传统的优质蚕茧产区。经历了2008―2009年低迷的茧丝行情,产业内部进行了新的调整,桑园面积进一步缩减。同时,由于东部沿海劳动力成本较高,如果优质蚕茧不能维持适当的价格水平,产区将面临进一步的萎缩。从2009年浙江省调查情况看,优质蚕茧至少维持在1 200元/50 kg以上的价格水平,蚕农才有生产的积极性。否则,蚕桑产业将面临激烈的产业竞争。从前两年浙江蚕农毁桑改种情况看,部分农户主要改种水稻和葡萄等口粮或经济效益相对较高作物。特别是水稻,由于国家多项优惠政策措施的导向,全省部分蚕区前几年发展的连片基地将再次面临扦花、分散的境地,蚕桑安全生产将面临更大的威胁。建议国家开展对5A以上优质蚕丝的储备,并维持合理的价格水平,以保护中国优质蚕茧产区的稳定发展,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5 结 语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浙江蚕桑产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存在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必须继续围绕“打造优质茧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推进基地、主体、种业、科技和服务等的提升改造,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为蚕农增收、环境改善、丝绸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周勤.浙江蚕桑产业现状和“十一五”发展对策[J].丝绸,2007(11):1-4.

Study 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Zhejiang sericulture industry during the 12thfi ve-year plan

ZHOU Qin, WU Hai-ping
(Cash Crop Bureau, Zhejia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Hangzhou 310020,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ctuality of Zhejiang sericulture's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1thFiveyear Plan, This paper proposes guiding ideology, key objectives and task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Zhejiang seri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2thFive-year Plan.

Seri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Zhejiang

F426.81(255)

B

1001-7003(2011)02-0062-04

2010-12-20

周勤(1965― ),女,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蚕桑技术推广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蚕农蚕茧十二五
咬破死亡的蚕茧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躲雨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