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与开发

2011-10-13刘雨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双师实训素质

刘雨江

(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高等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与开发

刘雨江

(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具备双师素质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文章就S学校在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对校企交替、构建校内生产型基地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双师素质;高职院校;队伍建设

一、双师素质教师与职业教育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高素质的技能型的人才需求比例越来越大。而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只有3.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一40%的水平。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缺口超过600万人,仅长三角地区的缺口就达50万人。目前全国数控工人技师缺口达60万人,高级程序编写员缺口42万人,高级模具工缺口40万人。尽快拥有一批高素质劳动者,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的迫切要求。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无疑是主力军。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同于一般的本科、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突出高等教育的同时,要以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为中心,实行的是学历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即国家教育部在总结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指出的“双师素质”教师。

S校是厦门高等职业院校之一,随着海西经济区的建立,对于高等职业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多,如何培养出适合经济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是S校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双师素质教师是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的关键。

二、S校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的现状和问题

1.S学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

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要求,合格院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优秀院校达到70%以上,很明显国家出现了将“双师”素质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必备任职条件的端倪。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经验与技能距离目标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以S校为例,59%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更是匮乏。

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在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用人上,S校也存在着本科、研究生教育用人的印痕,以学历高低,作为引进教师的唯一标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数量上的扩大。

2.双师素质教师的质量不高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实际运行中却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各高职院校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过程中,组织教师考取本专业资格证书,来达到国家规定的双师素质比例教师,从而通过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这虽然强调了“双师”素质教师要重实践的特点,但根据我们中国的现状,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是值得怀疑的。以此为依据作为判断教师是否是“双师”素质教师的做法也值得怀疑的。这样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只能是形式上的,没有真正具备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是高学历水平的一个翻版而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会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双证的叠加不等于双师素质。在S校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同时,来自企业校外兼职教师,在实操上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但也存在问题,不具备教学经验,兼职找不到归属感,缺少职业道德和短期行为,也使这样的师资出现了折扣。

3.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尚待完善

S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模式无外乎是“走出去,引进来,”。“走出去”是让本校教师到企业去学习、锻炼,“引进来”是把社会上的能工巧匠植入本校。这也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第一,走出去的问题。产学研的教学模式虽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能真正接受教师顶岗实践的公司却不多,往往是学校一头热,教师顶岗实践场所也不能固定。第二,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扩招、扩大规模,S校也同样存在专任教师大多数超负荷工作,很难有机会到第一线去顶岗锻炼。第三,和大部分高职院校一样,在双师素质的培养中,S院校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往往是单方面的硬性要求,导致教师的反感。职称评定体系中,高职教师职称评定仍和本科大学教师职称晋升采用同一标准,导致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第四,对于引入能工巧匠,S校高职教育的基础薄弱,教师的待遇偏低,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对外来人才的引入也构成了一大瓶颈。第五,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学习,很多岗位的收入水平高于学校教师的收入水平而双师素质教师能力又高于一般的普通员工,一些企业对锻炼的教师情有独钟,也会导致双师素质教师的流失。

另外,在学校的师资培训、培养基地建设中,投入也严重不足。

三、对S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几点建议

1.通过与实习基地的紧密配合,采取“双岗交替、定向培养”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建成一支以本校培养和企业兼职组成的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模式如下:

注:单线箭头表示选拔的教师培养路线;双线箭头表示企业选拔的技术人员培养路线

目前S学校已经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一些紧密型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在一些专业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聘请企业专业人员来校上实训课。例如,在旅游酒店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中已经形成了很好的模式。

第一,我们可以借助这样的平台将我校专业教师进行选拔,通过岗前培训,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然后参加实际生产,最后回到学校承担教学任务,这是专职教师的实践培养路径。

第二,紧密型合作企业(对专业学生有固定的人才需求,且愿意配合高职教育的企业)和学校还应对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达成共识,如对其技能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工作态度、对教育的热忱等必要条件做出规定。对符合意向的兼职教师还应进行必要的培训,参加教师岗前培训,进行教学技能的学习,然后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发放聘书,最后承担教学任务,这是兼职教师的培养路径。

这样,教师去企业顶岗有了一定的保证,也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企业方面,通过选拔员工参加教师岗前培训,是对员工的一次培训升华。培训后的员工将能更好地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传递给学生。对企业来说,学生到企业后即能上岗,省掉了相应的培训时间和费用。

2.努力构建校内生产型的实训实习基地,拓宽教师专业操作技能提升渠道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在竞争压力日趋加大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更应办好实习产业,这也正是职院的办学特色所在。在构建校外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顶岗场所的同时,成功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构建无疑对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将起到极大的作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是企业指投入部分设备,学校提供场地,共建校外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这种生产型基地实现了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在就业招聘、产品研发、成果转让、技术培训,员工交换培养等方面形成更广泛的合作。国家示范院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中,采取模式之一。对S校来说也有借鉴意义。

2009年12月4日,厦门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和厦门机械职业教育集团宣告成立,它们包括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这一举措将进一步促进校企优势互补,加速商贸类、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中,商贸职教集团包括17所中职和高职院校,17家行业、企业;机械职教集团包括20所中职和高职院校,15家企业。形成了一个企业和高职院校互动的平台。S校可以依次为契机,完成转变。同时,S校位于翔安,随着海底隧道通车,五通码头货运量快速发展,区域优势尽显。成立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在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建立后,通过合同、协议方式可以更好地完成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同时,教师参与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对于实现双师素质的有益补充。

3.完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激励机制。S校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中应该建立健全一套标准,以往的激励体制中,对于双师素质教师,只是认定,在待遇福利方面,没有任何变化。教师的绩效考核主要在理论教学中,对于实践比例的考核比较模糊,缺少量化标准。这样片面激励体制下教师对双师素质,只能是抱着应付的态度。S校要结合地区和院校的实际,制定教师学历进修、在职培训的奖励制度,出台双师素质教师聘用、考核评价、岗位轮训、继续教育和薪资待遇办法,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采取的措施:一是设立一定数量的奖励基金,奖励取得双师素质的教师;二是完善校内分配制度,拉开分配档次,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课时津贴;三是待遇分配时,重实绩,重贡献,重技能,向双师素质教师倾斜;四是大胆使用双师素质教师到重要教学岗位;五是在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选拔、业务进修、国内高校或出国进修、交流访问、学术交流、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六是要建立约束和激励并重的考核机制,形成双师素质考核具体标准,要求限期达标。这样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促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健康迅速地发展。

4.变更教师选聘标准。S校应变革教师从业要求,从追求高学历上变革为要求有多年社会岗位经验的历练+学历改变师资结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从根源上变革也是途径之一。普通高校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过社会岗位工作锻炼就走上讲台,传授知识有限,岗位技能几乎是零,没有社会经历,双师素质中实践技能欠缺,这样的教师如何去指导学生?这些年轻教师工作以后去企业锻炼的机会很少。对S高职院校来说,教师从业标准应该变革。应突出实践技能和社会经历要求,其次重视师资培训,规定教师每隔一至三年重新深入企业参加岗位培训,贯彻职教终身教育的思想。

高素质技能型人员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任务,如何开发和培养出合格的双师素质教师,是S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培养合格的双师型素质教师首要在观念上对双师素质教师重新定位,其次在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中采取多种形式。采取高等学校内部和外部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及企业和学校互相培养结合的模式,同时做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后勤保障工作,才能使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开发落到实处。

[1]贺文瑾.“双师型”职教教师的概念解读[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7).

[2]廖哲智,高阳.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F718.5

A

1673-0046(2011)09-0032-03

猜你喜欢

双师实训素质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