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观对生态环境评价的影响机制探讨
2011-10-12沙昱
沙昱
福州市格致中学 福州 350018
环境伦理观对生态环境评价的影响机制探讨
沙昱
福州市格致中学 福州 350018
本文在不同环境伦理观与自然价值观辨析基础上,分析了伦理观对生态环境评价过程的影响机制:评价根基→评价过程→评价思路;提出生态环境评价的伦理观模型:环境伦理观→自然价值观→生态环境评价思想→评价指标构建;伦理观对评价过程的影响体现于评价主体与客体的辨证与生态关系;伦理观对评价思路的影响体现于评价原则、思想、方法、标准、指标等方面;以对荒野的评价和自然生态景观的评价为例说明不同伦理观将产生不同评价结果;最后提出生态环境评价的维度:时间维、空间维和伦理维,以此可以计算出评价的实践类型为18种。
伦理观;生态环境评价;伦理维;模型
前言
伦理是用习俗、舆论等形式来规范和调节社会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维持人们正常生活的稳定秩序。环境伦理是调节人类与各种生命形式及其存在的环境之间的价值秩序的形式。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自然)关系的道德学说,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
1 环境伦理观与自然价值观
20世纪中叶以后,环境伦理问题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其中具有重大贡献的思想家包括Martin Heiadgger,Albert Schweitzer,Rechel Casson,Aldo Leopold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环境伦理学理论呈现出多学派的发展趋势,其中代表人物有Holmes Rolston,Paul Taylor,Bryan G.Norton等。目前主要的环境伦理观分为三种:人类中心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后两者称为非人类中心论,本文重点讨论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观点及其对生态环境评价的机制。
2 伦理观对生态环境评价影响的机制
2.1 生态环境评价的根基——伦理观模型
目前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但没有追溯到其评价客观性与不确定性的测度研究。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是基于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体系构建,而生态环境评价理论的逻辑基础是建立在人们对自然价值的认识上,而自然价值观来自于环境伦理观。
生态环境评价伦理模型中,从根到树叶是环境价值体系的实现和实践应用。对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来说,是其构建的中心线索。根据这个模型,可以从根到枝叶进行讨论,同样也可以从枝叶到根进行寻索追踪。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评价开始之前思考的框架和线索。
2.2 生态环境评价过程影响——评价主体与客体关系
生态环境评价就是评价者在一定的环境伦理思想指导下对自然实体(评价客体)生态环境状况作出的一种评价或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过程,主观的价值观或评价立足点对于评价结果至关重要。
2.3 伦理观与生态环境评价思路
传统的生态环境评价被认为是生物评价,生物作为环境因子的要素之一进行单独评价,生物量作为直接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容易获取的定量指标而作为评价的中心原则,例如工程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以生物量损失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硬指标,目前随着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入,生态系统类型的识别和生态功能的划分和类型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基于上面对环境伦理观如何影响生态环境评价过程的分析,辨析不同伦理观在生态环境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思路、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通过相互比较,更合理地在伦理观的指导前提下进行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并实现评价的最终目标——保护自然、肩负对自然的道德关怀义务,使大地共同体能保持其健康和美丽,实现超越人类自身的整体系统性和谐发展。
3 生态环境评价的伦理维
如前面分析,生态环境评价本身包含两个实体即评价对象和评价者,评价过程就是后者对前者的认识过程。若以维度来描述生态环境评价,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时间维、空间维和伦理维,这三个维可以描述生态环境评价的深度和广度。时间维和空间维是评价实体所固有的属性,伦理是评价者所具有的特性,在评价者认识或评价客体对象的过程中,这种认识就具有了时间、空间和伦理属性,以此三种属性为维度可以划分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的类别和工作深度。
4 结论
4.1 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是一种价值参考系的转变,人类中心论只承认自然的工具价值;生态中心论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系统价值和工具价值。
4.2 伦理观对生态环境评价的影响体现在四个方面:评价根基—评价过程—评价思路—评价实例。
4.3 本文提出生态环境评价的伦理观模型即:环境伦理观——环境价值观——生态环境评价理论思想——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构建的树枝状结构,系统误差从根到叶不断累积。
4.4 本文提出生态环境评价的时间维、空间维和伦理维,以此三维为基点可以将生态环境评价实践类型划分为18个类型。
表1 基于环境伦理观之上的生态环境评价思路辨析
[1]卢风,刘湘溶,主编.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M].河北大学出版社.134~135
[2]余谋昌.科学进步与生态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增刊
[3]叶平.回归自然——新世纪的生态伦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32~143 查年份
[4]戴斯·贾丁斯 著,林官明,杨爱民译.环境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4~73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4.003
福建省国际合作重点资助项目(2009I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