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喜上煤头
2011-10-11
■文/本刊记者 张 娥
中石化喜上煤头
■文/本刊记者 张 娥
从2010年已经和即将上马的项目来看,中石化在煤化工的发展更注重化工产业链的延伸。与煤炭企业联合搞煤化工,将是中石化未来的一个业务发展方向。
不直接介入煤炭生产,而是与煤炭企业联合搞煤化工,这注定是中石化未来的一个业务发展方向。
2010年12月27日,中石化公布了“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任务,其中“积极发展煤化工”被列入规划中。这是中石化首次将煤化工列入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对2010年在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总结。
战略布局
种种迹象表明,煤炭液化、煤层气、煤制烯烃……种种涉及“煤”的项目已经成为宠儿。有专家估计,如果油价维持高于50美元/桶或60美元/桶,预计10年内,煤化工在我国将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
在这种背景下,众多石油巨头纷纷加入逐鹿新型煤化工产业的行列中,最引人瞩目的企业之一当属中石化。
2010年5月,山西兰花煤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在上海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山西晋城合作建设年产180万吨甲醇、60万吨烯烃项目,项目总投资180亿元。
2010年8月,河南鹤壁市与中石化签订中石化河南鹤壁煤化一体化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包括煤炭开采与煤化工两部分,其中煤炭开采由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公司负责,中石化承担煤化工部分。为此中石化将斥资150亿元在当地打造包括年产18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在内的化工产业链。这是中国石化首次进军煤化工产业的标志性事件。
2010年10月,贵州省与中石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石化将在贵州省投资815亿元重点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开展油气勘探开发,建设成品油管道和销售网络,加快推进毕节织金循环经济新区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项目建设。其中,织金“煤电化一体化”基地计划分三期建设,总投资520亿元。
2010年12月12日,中石化集团与新疆自治区政府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推动中石化在新疆的油气勘探开发、出疆天然气管道、煤制天然气等煤化工项目、炼油化工、油品销售和网络等方面的建设。根据协议,中石化计划建设出疆天然气外输管道;加快在准东、伊犁的煤化工项目建设。
2010年12月18日,安徽省中安联合煤业化工有限公司揭牌仪式暨煤化一体化项目开工典礼在淮南市举行。在开工典礼上,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和中石化煤化工(淮南)基地同时揭牌。
中安联合煤业化工有限公司,由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与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按各50%股权比例出资设立,中石化委托仪征化纤公司代为管理。煤化一体化项目首期工程主要包括建设年产400万吨煤矿和170万吨甲醇制烯烃及衍生产品项目。
事实已证明,进入2010年以来,随着国际油价稳步回升,中石化在新型煤化工领域的技术开发与项目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在未来的五年里,这家大型石化央企在中国新型煤化工领域可能会更加活跃。业内专家认为,通过不同路线的技术开发和中试,以及在重要煤炭产地的项目开发,中石化在新型煤化工行业的产业布局已基本浮出水面。
资源为首
中石化很早之前已经开始布局煤化工领域,但脚步相对一些煤炭企业较慢,主要制约于原料——煤炭。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和沿海石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压缩了我国未来化工产业的拓展空间。如何利用国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在内陆地区实现扩张,决定了中石化未来的发展。”有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专家称。
从目前中石化与地方企业合作的煤化工项目布局来看,所有项目在选址上,基本都是在煤炭比较富集的地区。毫无疑问,煤炭资源是煤化工项目立项的关键因素之一。
河南鹤壁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多年来,煤炭产业一直作为第一支柱产业支撑着当地的发展。然而,产业单、链条短、层次低、规模小的深层次结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行业巨头引擎带动作用的空白,给煤炭产业的长远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安徽淮南作为国家大型能源基地和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近年来,该市按照“立足煤、延伸煤、不惟煤、超越煤”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快新型能源城市建设,在精心打造亿吨煤基地、千万千瓦火电基地的同时,着力建设安徽(淮南)煤化工基地,推动煤炭资源向经济优势转化,形成多元和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新疆的煤炭资源,丰富程度更是不言而喻了。中石化与该地的合作,更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刘志光认为,中石化在国内的石油资源相对较少,还有一部分上游资产集中于海外。发展多个位于煤炭资源丰富地区的煤化工项目,正好是中石化今后化工产品原料的一个重要补充途径。
很显然,中石化与这些煤炭资源富集的地方企业“联姻”,犹如加入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舰队,大大提高中石化在煤化工项目开发中的抗风险能力。
随着一批批煤化工项目逐步上马,对地方丰富的煤炭进行深加工后,再通过中石化强大销售网络涌入消费能力较强的地区,产业前景将不言自明。
技术利剑
在化工产业链上,相比较于石油化工,煤化工只是将初级原料由石油改为煤炭,到后续的聚丙烯、聚烯烃等环节,都是按照传统工艺生产、传统技术制造。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刘志光认为,石油化工与煤化工联系紧密,都属于化工范畴内。这给中石化带来诸多好处,很多环节的技术和设备,可以直接适用于煤化工项目。长期以来,中石化在煤化工及煤制油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技术在国内外居于领先地位。中石化煤制烯烃技术已经中试成熟。
尽管如此,中石化仍然不断追求更先进的技术,目的很明显,就是期望已经上马和即将上马的诸多煤化工能够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
中石化于2006年在镇海炼化建设了3000吨/年固定床费托合成中试装置,成立了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宁波工程公司、镇海炼化和中科院大化所为核心单位的技术攻关组。2010年,以石科院开发、长岭炼化分公司生产的RFT-2催化剂为基础进行了第7轮中试。截至12月2日,装置在高空速、高转化率条件下,已稳定运行1000小时,产油总量约180吨,标志着中石化自主知识产权固定床费托合成技术已取得重大进展。
中石化的甲醇制烯烃(S-MTO)技术由上海石化研究院开发,工业试验装置位于燕山石化,规模为100吨/天的甲醇进料。2007年中石化在北京燕山石化完成了100吨/天甲醇制烯烃(SMTO)工业试验装置。2008年完成了甲醇年进料180万吨MTO工艺包的开发,具备了设计和建设大型MTO工业化装置的条件。2009年又设计完成了千吨级S-MTO催化剂生产装置的工艺设计。
2010年4月,采用S-MTO技术建设的中原石化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项目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标志着S-MTO技术走向工业应用。
中石化近日表示,科技创新“推进器”的作用在2010年已经得到有效发挥。2010年里,合成气制油、甲醇制烯烃、合成气制乙二醇等技术突破,为公司战略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毫无疑问,中石化对煤制甲醇的工艺步骤和烯烃的下游工艺都已经十分熟悉,有许多的商业化生产经验,这将成为中石化煤化工项目迅速扩张的一把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