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利安·阿桑奇:诚实到“让人讨厌”的人

2011-10-10编译王磊

中国报道 2011年1期
关键词:阿桑奇维基解密

编译 本刊记者 王磊

朱利安·阿桑奇:诚实到“让人讨厌”的人

编译 本刊记者 王磊

他是“黑客罗宾汉”,也被人叫作“新闻界的007”; 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公布不能说的秘密,与美国情报单位大斗法,把美国及其盟友一次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他本人也身陷“性侵犯”的指控而被警方通缉;他在Web2.0时代的解密,让天下大乱。

生活隐秘 经历复杂美国《新闻周刊》撰文称,尽管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阿桑奇自己却生活在完全隐秘的现实中。随性的背包客和环球旅行让别人难以企及他的内心,阿桑奇也成为人们印象中遥不可及的人物。报道称,有关阿桑奇经历的信息少之又少:他拒绝透露自己的年龄和家庭住址。据说,阿桑奇1971年出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Queensland)东北海岸的汤斯维尔(Townsville),他长期接受家庭式教育。14岁时,他和母亲已经搬了37次家。在他的母亲和一名音乐家的关系演变成暴力时,阿桑奇几近封闭,他隐匿在自己的世界中。

16岁时,阿桑奇在网络上以Mendax之名成为一个黑客,与另外两名黑客一起组建了一个叫做“万国颠覆”(International Subversives)的团体,以侵入其他机构的计算机为乐趣。18岁时,他与一名女子结婚并生了一个孩子。1991年,20岁的阿桑奇与黑客好友们闯入加拿大一家电信公司的网络终端,随后他被逮捕并承认了25项指控。法官最终以“智能好奇”为理由只判决他支付小额的赔偿金。但是他的妻子却带着儿子离开了他。直到1999年,他才与妻子达成监护协议,但是他的头发也因此从深棕色变成了灰白色。

此后,阿桑奇为了打消做黑客的冲动,而去墨尔本大学学习物理,试图以破解宇宙背后的秘密法则进行智力刺激。阿桑奇并不适应大学生活,在一篇《政府阴谋》的文章里,他声称,温良恭顺的大学校园让他感到格外压抑,只有当他“翻墙”越过政府机构网站,窥视权威部门不为人知的秘密时,才让他感到一种释放,他把自己的生活描述为“个人与公权的对抗”。很快,在2006年,他就将这种主张付诸实践,开始创办维基解密(Wikileaks)。

流浪的背包客为了躲避追踪,阿桑奇居无定所,以各种假名辗转世界各地,在不断变换且不久居的地点经营维基解密网站。阿桑奇曾经在肯尼亚、坦桑尼亚的棚户区住过一段时间,先后去过格鲁吉亚、越南、瑞典、冰岛、伊拉克和比利时。之所以去比利时,据说是因为比利时政府禁止电话窃听,让阿桑奇有一种安全感。为了转移方便,阿桑奇经常只带一个背包,一位朋友说:“他就像个流浪汉,真不知道他怎么生活的。一个背包,大概就是他的全部家当了。” 曾与他一起行动数周的《纽约客》杂志记者透露,他可以长途来去而无需进食,也可以专注于工作而鲜少睡觉。该记者说:“他为自己制造出一种气氛,使接近他的人都为他操心,以协助他坚持下去。我要说,这也许与他的个人魅力有关。”

阿桑奇的维基解密网站也是打一枪,换个地方,网站没有总部,只有5名全职编辑,以及800到1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兼职志愿者,大多为编程和软件加密等方面的高手,他们通过电子邮件和网络视频保持工作联系。网站的主服务器设在瑞典和比利时,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法律对网络匿名给予保护。阿桑奇2010年稍早告诉英国广播公司:“为维护消息来源安全,我们必须分散设备,并将一切加密,同时将通讯地点和人员在世界各地移动,以适用不同国家管辖下的保护性法令。”阿桑奇说,同主流大报相比,他们的优势就在于游走法律边缘,“为避免法律纠纷,大报不得不降低调查性报道的曝光力度,甚至‘枪毙’一些敏感的揭秘报道。” 阿桑奇称,维基解密成立3年,已经打了100多场新闻官司。他说:“我们已精于此道,因此从未在任何案件中败诉,也未丧失任何消息来源。但我们并不希望有任何人步上我们这种不寻常的后尘。”

“只有公开才能推动社会变革”为何要将9.2万份军方机密文件公之于众?阿桑奇的解释是,他希望通过公开对战争最详细细致的描述,来改变人们关于阿富汗战争,甚至对所有战争的看法。“也许仅靠公布机密不会让战争结束,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将改变政治风向。”他相信,只有将不公平不正义的事公开,才能推动社会变革。

阿桑奇说,维基解密的所有资金都来自公众、媒体和基金会的捐款,拒绝政府和企业的资助。“事实上从2009年年底开始,由于缺乏资金,我们暂时关闭了网站。”直到去年2月3日筹到足够款项,才重新上线。阿桑奇强调,维基解密只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一个平台,“泄露机密的并非我们,而是身处政府机构或军方的‘告密者’希望将自己获得的信息公之于众。维基解密则提供一个他们所需要的平台,鼓励他们在保护身份的前提下公开信息。”

是英雄还是黑手?对不少支持者而言,阿桑奇是敢于追求真相的勇士。阿桑奇认为,政府和大机构隐藏了太多秘密,使得新闻报道难以平衡,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实。他还批评传统媒体被政府所主导,不能将调查深入下去,因此自己的工作是为了自由在奋斗。他的这一观点使他在支持者眼中已经成为英雄,很有可能成为美国《时代杂志》2010年度风云人物。甚至还有人认为,“我们不但不该追捕他,还应把2010年的普利策新闻奖颁发给他,他应该获得201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但对批评人士而言,他是个爱出风头的人,已因将大量敏感讯息公诸于世而危及许多人的性命。维基解密多位核心成员指出,阿桑奇不但单独决定发表7万多份阿富汗战争机密文件,而且还把北约部队的阿富汗网民姓名一起公布,这些人可能因此送命。因为阿桑奇的这种独断专行的行为,已经有一些维基解密网站的工作人员选择了离开。据称塔利班组织已根据维基解密公布的这些资料,追查这些网民。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维基解密发布的所有数据都来源于用户匿名上传,然后维基解密只负责将上传的材料去伪存真,然后在网站上转发这些新闻,并自由传播。在这个过程当中,维基解密实际上只是一个网络平台。整个网站的核心人员只有5人,不存在传统媒体那样庞大的采编队伍。而网友上传的材料中,有1/3的将会被删除。其余的则由数百名专家来帮助审核,这些专家涉及各个领域,相同的是,他们都是志愿者。尽管维基解密本身或许有不客观的嫌疑,但是它将更多原始素材公之于众的做法将让新闻更加透明。它大大促进了社会和公众的知情权。而这一切正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生,而不仅仅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畴之内。维基解密主要促进的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自由,而是信息自由。因为它披露的绝大部分内容不属于新闻的内容,但却是政府不愿意向社会公开的那部分信息。

维基解密网站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不仅开创了欧美国家网络监督政府的平台,也意味着新媒体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媒体力量。

猜你喜欢

阿桑奇维基解密
炫词解密
英法院拒绝阿桑奇保释请求
解密“一包三改”
炫词解密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阿桑奇拒绝接受“离开使馆”协议
爱的最后一课
基于变长隐马尔科夫模型的维基词条编辑微过程挖掘
维基解密大争论:争论固有焦点和在互联网时代呈现的争论新特征
爱的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