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价值实践: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述论
2011-10-08唐利郭亚莉
唐利 郭亚莉
摘 要:胡锦涛的社会管理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子系统, 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系统结构性,主要包括认识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相辅相承, 共同构成胡锦涛的社会管理思想。深刻领悟胡锦涛的社会管理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认知;价值;实践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9-0050-03
胡锦涛的社会管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它又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系统结构性,这一系统结构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什么是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问题; 第二, 为什么要加强社会管理即社会管理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问题; 第三, 怎样加强社会管理,也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途径问题。用哲学的语言来说,第一个问题是“认知理性”,主要回答“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 价值理性”,主要回答“为什么”;第三个问题是“实践理性”,主要回答“做什么”、“怎样做”。这三个层面相辅相承, 共同构成胡锦涛的社会管理思想。
一、认知理性:社会管理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从认知理性的层面理解社会管理的基本内容, 是全面把握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社会管理的含义,才能充分认识其价值层面的重要性,也只有如此才能最终落实到实践层面。这一层面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1.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格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并在社会建设中把社会管理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新升华,是深入分析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得出的重要结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1]
2. 加强社会管理必须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胡锦涛指出:“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2]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3] “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1]
3. 社會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1]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最高标准, 把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依靠人民, 维护稳定要为了人民。他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3]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办。” [4]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1]
二、价值理性:社会管理的价值意义
从价值理性的层面理解胡锦涛的社会管理思想, 就是要把握为什么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即社会管理的价值意义问题。概括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机统一、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整体。”[5]1120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取得长足发展,民生问题得到较大改善。“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3]但是,“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3] 因此,要“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1]进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使广大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必将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化解各种冲突和矛盾,有利于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必须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尽快形成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6]
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体现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上,体现在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上,体现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5]68 “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完善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7] “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
4.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坚持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执政能力明显提高,执政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获得巨大实惠的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1]面对社会管理领域的诸多问题,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又有了新期盼和新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8]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問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妥善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保护各类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促进公平正义;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及时处理各种社会冲突,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胡锦涛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开阔了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理论视野和实践环境,提高了党关注社会建设和管理、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解决党自身存在问题的能力。这必将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三、实践理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途径
从实践理性的层面把握社会管理、探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途径是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的核心所在。其核心内容主要有:
1.健全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格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规定了社会管理各个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又是落实社会管理任务的基本保障。“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8]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1]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1]
在这一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关键,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四位一体,有机联系,不可分割。体现了以人为本、社会公正与效率效益相统一、党统筹领导下的全社会合作共建和政府主导与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思路和原则,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这是对多年来我国社会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2.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强社会管理, 必须消除影响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 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8] “建立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 对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具有重大的意义。” [9]只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体制,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5]713—714
“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 是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进一步抓紧建设。”[9]要“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 以及构建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的监督机制,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协调机制, 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社会预警机制, 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 维护公共安全的有效机制”。[10]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社会管理机制涉及方方面面,要统筹安排,逐项加强,同时要注意加强各种社会管理机制之间的衔接,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11]
3.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是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和定型的动态过程。胡锦涛针对我国社会管理领域的问题和不断变化的特点,提出了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的新观点和具体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1]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1]胡锦涛的这些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在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和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又有了新的跃升和突破,也为我们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
总之, 胡锦涛的社会管理思想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科学结晶,是认知、价值与实践三个层面紧密联系的有机逻辑整体, 内涵丰富, 思想深邃, 融合了高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形成了自身完整的系统结构性。深刻领悟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的三个层面, 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
班”上的讲话[EB/OL].(2011-02-09).http://www.gov.
cn/ldhd/2011-02/19/content_1806293.htm.
[2]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EB/
OL].(2007-06-26).http://www.china.com.cn/
policy/txt/2007-06/26/content_8439815.htm.
[3]胡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
OL].(2007-10-24).http://news.xinhuanet.com/
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4]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9-
01-03).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0-
01/13/content_10652964.htm.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6]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
OL].(2005-02-21).http://news.xinhuanet.com/
zhengfu/2005-02/23/content_2606957.htm.
[7]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EB/
OL].(2007-06-25).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07-06/25/content_6290208.htm.
[8]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的决定》[EB/OL].(2004-09)[2001-11-17]. http://
www.people.com.cn/GB/40531/40746/2994977.
html.
[9]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3-
07-28).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
64186/66691/4494648.html .
[10]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2005-02-20).
http://www.gmw.cn/01gmrb/2005-02/20/con
tent_182846.htm.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400.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