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其实践经验
2011-10-08沙占华
沙占华
摘要: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对改善民生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为民、富民、利民、以人为本的民生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具有继承和创新性,而且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体现了党对“实现什么样的民生,怎样实现民生”认识的深化。在这些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实践中,我党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9-0038-03
民生即民众的生存、生计和生活,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1]15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解决民生问题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寻求民生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改善民生当作一项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根本目标,这其中就蕴涵着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和改善民生的历史责任。无论是新民主主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改善民生进行不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建性的思想,集中体现为不同时期党的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为民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民生,倡导和坚持群众路线,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2]285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就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求在制定和实行政策时必须考虑到群众的物质利益和要求,“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3]138毛泽东还强调从政治高度看待民生问题,他指出,“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2]219实践证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根本原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民生思想,为我党民生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富民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解决温饱,迈向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进行了设计,深化了对民生的认识。富民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的核心。围绕富民,形成了通过发展来解决民生的思想。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4]264-265提出共同富裕的民生改善路径和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快捷方式。”[4]166提出民生标准是衡量党的政策的重要标准之一。邓小平针对改革迈不开步子,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372第三条标准是最终的落脚点,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人民性的本质特征。富民思想是对“左”倾错误思想的纠偏,纠正了观念上忽视民生的倾向。在富民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
3.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利民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我党已有的民生思想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善民生的根本原则。“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5] 90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观察和处理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的根本原则,同时提出了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思想。“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6]692利民思想拓宽了党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视野。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以人为本的民生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党的民生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生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6]850以人为本的民生思想,使经济发展真正回归到以人为本,明确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实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15围绕以人为本,强调指出社会建设应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并提出了“五有”目标,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以人为本的民生思想,实现了民生思想的升华,民生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特点
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演进可以看出,党关于改善民生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不断发展、创新和升华的,党的民生思想不仅具有继承和创新性,而且还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1.继承和创新性。党的民生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民生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和升华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展经济保障生活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党的民生思想的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破解了社会主义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难题,提出了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民生改善路径,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统一起来,形成了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共同富裕的基础上,站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高度,从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局的高度论述了民生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看成是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进一步拓宽了改善民生的理论视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生至上的民生新理念,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謀,提出了坚持社会的公平正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建共享原则,把党的民生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由于不同的时期面临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所能提出和解决的任务会有所不同,改善民生的侧重点也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党的民生思想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和任务,民生思想的着眼点是推翻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为改善民生奠定政治基础。建国后,我们具备了改善民生的和平环境和制度基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百废待兴的国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成为改善民生的重点,把改善民生当成重大的政治问题和重要国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还未摆脱贫穷的中国,针对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穷的迫切愿望,围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形成了新的认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人民生活已经实现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现实,提出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并实现经济社会成果共享,发展了党的科学民生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而社会转型加速、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建设滞后的状况,提出了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想,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民生至上的民生新理念。
3.鲜明的实践性。党的民生思想的实践性是指民生思想是在建設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产生的,在实践中发展的,并不断接受着实践的检验的特性。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基础,理论是在不断回答和解决问题中发展的,我们党的民生思想来源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民生思想。伟大的实践造就了伟大的理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终点,我们党的民生思想的发展、创新和升华,在实践中所显示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充分说明了民生思想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三、改善民生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启示
经过建党90年的探索,我们党加深了对“实现什么样的民生,怎样实现民生”的认识,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改善民生具有重要启示。
1.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也使社会主义得到了大发展。因此,民生建设也要坚持党的领导。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执政目标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高度一致。“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5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取得民生建设的胜利。不仅要坚持党的领导,还要完善党的领导。改善民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的智慧,这就要求党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改善民生的政治敏感性和增强民生决策的科学性和果断性。
2.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民生问题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民生改善的程度是判定一个政党执政是否具有合法性标尺和检验执政能力的试金石,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民生的改善是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动力,只有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党90年来,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程度的不断提高,就是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的实现。如果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没有民生的改善,党的执政合法性和执政能力就会遭到质疑,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就会失去动力。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任何时候都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要不断改善民生水平,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民生问题,把改善民生当作发展的第一要务。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是民生改善的基础,民生的改善即是建立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发展,改善民生只能是空谈。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宝贵经验。我党一直关注发展问题,把改善民生当作发展的第一要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关注生产力的发展,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向小康迈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小康的水平上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强调发展,而且突出科学发展,强调了发展要以人为本,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向现代化迈进。历史证明,任何时候都要以发展为主题,把改善民生当作发展的第一要务,围绕发展开拓创新,寻求发展的新思路,实现科学发展,推进民生的改善。
4.坚持公平正义,实现共建共享。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就是要实现社会公正,实现发展的成果共享。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没有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民生的改善,就会引起社会危机。民生的改善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正义的关系,寻求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点。我们党始终注重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坚持社会的公平正义,虽然有的时候由于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不够和对如何处理公平正义问题经验不足,致使改善民生的实践中出现了偏差,出现了平均主义和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但是我们党能及时发现问题、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上,使作为建设主体的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发展的成果。坚持社会的公平正义,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的体现在民生上,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5.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同推进。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直接相关,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只有这“四位一体”的建设同时推进,才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我国历史上个别时段忽视社会建设的教训告诫我们,在搞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同时积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把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好,这样才会使各种矛盾得到正确的处理,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6.坚持充分发扬民主,使民生切合民意。民生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民主问题,民主制度是民生的政治保障,人民拥有自由、平等和尊严等方面的权利,本身就是民生的内容。健全民主制度,确保人民的民主权利,使人民对自己的民生需求有发言权,才能不断提高民生水平。因为人民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及需要什么方式的服务,人民群众最清楚。什么时候尊重了人民的意愿,民生问题就解决的好;什么时候违背了民众的意愿,就会遭到民众的反对,影响了民生水平的提高。了解民声才能改善民生,我党始终注重尊重人民的意愿来解决民生问题,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把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是我们党能充分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关注民意,关爱民生,了解人民的现实需要,了解人民最紧迫的需要,对如何解决民生问题向人民问计问策,集中了人民的智慧,才使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切实可行,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民生,怎样实现民生”的重大问题。
7.坚持统筹兼顾,有序推进民生改善。统筹兼顾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原则。民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改善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统筹兼顾,有序地推进。坚持统筹兼顾要统筹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要统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要统筹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利益。在把握全局性的基础上,针对民生中的突出问题,要重点突破,有针对性地从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入手,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困难的地区入手。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在各个时期全面地把握和妥善地解决好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最大范围上实现了民生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人民出版社,200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上)
[G].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