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电中梯在晶质石墨矿找矿中的应用探讨
2011-09-28解立发杨殿宇孙丽娟
解立发,杨殿宇,刘 吉,杨 雷,孙丽娟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吉林 长春 130033)
激电中梯在晶质石墨矿找矿中的应用探讨
解立发,杨殿宇,刘 吉,杨 雷,孙丽娟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吉林 长春 130033)
本文较系统的论述了激电中梯在晶质石墨找矿中的应用。圈定高充电率、低电阻率异常区,指导槽探、钻探施工,揭露、控制矿体,找出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有利地段。
激电中梯;晶质石墨;找矿
我国晶质石墨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保有储量的90%集中分布于黑龙江、山东、内蒙古、湖北、河南等省区。吉林省属于晶质石墨短缺省,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寻找新的大磷片石墨矿产地已迫在眉睫。它对发展吉林省经济,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利用在吉林省集安市清河—财源一带开展的晶质石墨资源潜力评价成果,选择成矿条件较好的集安市泉眼—双兴四队15.78km2范围开展晶质石墨矿普查找矿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成果。
1 地质背景
工作区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为中朝准地台、辽东台隆、太子河—浑江褶断束和清河台穹。
1.1 地层
工作区出露地层有下元古界集安群蚂蚁河组(Pt1m)、荒岔沟组(Pt1h)、大东岔组(Pt1d)及第四系全新统。其中荒岔沟组(Pt1h)为晶质石墨矿赋存层位,主要分布于泉眼—双兴四队一带。
(1) 集安群蚂蚁河组(Pt1m)。
集安群下部地层,工作区南部有局部出露。分3个岩性段(工作区本组未分)。
一段(Pt1m1):岩性以条痕状钾长均质混合岩为主,顶部为蛇纹岩断裂化白云质大理岩,是区域透辉石、金云母矿赋存层位。
二段(Pt1m2):岩性特征与一段类似,顶部为蛇纹岩化白云质大理岩,厚度较大而且稳定,是区域主要硼矿赋存层位。
三段(Pt1m3):浅粒岩、黑云变粒岩为主,局部夹斜长角闪岩、石英岩、电气变粒岩残留体。
(2) 集安群荒岔沟组(Pt1h)。
分3个岩性段,其中一段和三段为区域晶质石墨矿赋存层位。
一段(Pt1h1):以含石墨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互层为主,斜长角闪岩有3~5层。变粒岩中石墨局部富集成石墨矿。
二段(Pt1h2):由含石墨大理岩夹斜长角闪岩组成,岩石组合简单,标志清楚,为荒沟岔组分段和横向区域对比标志。
三段(Pt1h3):以含石墨变粒岩为主,底部见1~2层斜长角闪岩,夹1~2层薄层大理岩。变粒岩中石墨含量高、片度大,局部富集成石墨矿。
(3) 集安群大东岔组(Pt1d )。
集安群上部地层,以多硅高铝为特征,底部以石英岩为标志,与下伏荒岔沟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4) 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山谷及低洼处,主要由腐植土、亚粘土、砂、砾石组成。厚度一般1~15m。
1.2 构造
(1) 褶皱构造。
工作区内主要构造为泉眼沟—虾蠓沟叠加褶皱,是两期褶皱褶异轴异面叠加,形成兰姆赛Ⅱ型干扰格式。构成新月形构造形态(图1)。由一系列同斜褶皱和推覆构造组成,使区内地层层序发生变化。地层总体呈单斜产出,受褶皱构造影响,地层产状变化较大,倾向153~189°,倾角35~50°,局部弯曲变形。
(2) 断裂构造。
工作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断裂构造有:北东向的马蹄沟—复兴屯逆掩断层、性质不明断层F1和F2。
1.3 岩浆岩
工作区内岩浆岩较发育,主要为集安期早元古代斜长花岗岩(γ21),分布于矿区的北部和中部的鹿圈子沟、山城子一带,呈岩株状侵入荒岔沟组,出露面积不等,以鹿圈子沟和山城子侵入体最大,面积1~3km2,一般为0.20~0.51km2。
斜长花岗岩呈灰白色、白色,中粒花岗结构,交代结构,块状构造,由斜长石、石英、微斜长石及黑母云组成。
岩浆岩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量,有利于晶质石墨矿床的形成和赋存。
1.4 混合岩化作用
工作区内混合岩化作用较弱,见后期混合长英质岩脉体贯入。呈白色—浅肉红色,中—粗粒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70%、石英30%。脉宽0.5~2.6m,长度大于300m,呈脉状产出。
集安群中荒岔沟组(Pt1h)为一套含晶质石墨岩系,岩系中的石墨透辉变粒岩、石墨大理岩、石墨黑云变粒岩和石墨黑云片麻岩为晶质石墨的主要含矿岩石。含矿岩石都经受过1~3期中—深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广泛发育,但不太强。
2 激电中梯应用依据
2.1 理论依据
(1) 石墨具有很高的电子导电性。
(2) 与硫化矿体不同,它的化学性稳定,使得近于地表的石墨都是比较完整的,因而能产生很强的自然电场。
2.2 物性参数特征
在工作区探槽内采集了物性标本,并进行测定,因区内露头较少,物性标本采集困难,故此收集了邻区物性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参数特征如下:
(1) 石墨岩(矿)石充电率(M )呈高值出现,电阻率(ρ)呈低值出现,低者仅为几个欧米。
(2) 含石墨岩石,M、ρ值较低。
(3) 其他岩石,M 为中低值,ρ为高值,高出其他岩(矿)石3个级次。
2.3 背景值(Mb)和异常下限(Mx)的确定
(1) 背景值(Mb)的确定。
背景值是测区内ΔV1≥3mV所有点的充电率值相加,除以相加的总点数,本工作区的Mb值为5.2%。
(2) 异常下限(Mx)的确定。
异常下限为Mb+3ε×Mb,ε为均方误差,本工作区的ε值为0.11,从式中求出本工作区的异常下限为6.9%。
应用激电中梯开展晶质石墨找矿,方法、理论依据充分,物理前提明显。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5%以上,基岩地表出露的较少,矿体在地表未见出露,因此,采用激电中梯圈出高充电率、低电阻率异常区,是一种有效、快捷、经济的方法。
3 应用成果
通过激电中梯工作,在工作区内圈定出高充电率值(>6.9%),低电阻率(≤50Ω·m)的异常1处,编号为DHJ-1。
充电率大于6.9%, 电阻率10~200Ω·m的异常6处,分别编号为DHJ-2~DHJ-7,见图2。
3.1 异常的分类原则
(1) 甲类异常:矿异常。充电率异常所处地质环境有利,地表见含石墨矿地层(Pt1h3),并见到很好的矿化蚀变现象,充电率呈高值,视电阻率呈低值(<50Ω·m)。
(2) 乙类异常:推断具有一定找矿意义的异常。充电率异常所处地质环境有利,地表见含矿地层(Pt1h3),有较好的矿化蚀变地段。充电率值较高,视电阻率较低。
(3) 丙类异常:异常性质不明,有进一步工作的异常。异常所处地质环境有利成矿,地表岩石轻微矿化蚀变。电场特征为充电率较高,视电阻率较低。
3.2 异常特征
DHJ-1:甲类异常,该异常面积达1.7km2,均呈高充电率25%,低电阻率≤50Ω·m,该异常内自然电场较强,一般在-100mV以上,该异常内充电率值的规律不强,由于石墨矿的电场场态均呈低阻高极化特征,造成一次场,数值较小,在充电率等值线平面图上对DHJ-1充电率等值线进行了圆滑处理。在异常好的部位施工了槽探,揭露矿体,证实为矿异常。
DHJ-2:丙类异常,异常呈北西向分布,长350m,宽100m。最大充电率值为13.7%,对应的ρ值为97Ω·m。在DHJ-1的南翼,为石墨矿化带的边缘部位,为矿化异常。
DHJ-3:丙类异常,为DHJ-1异常的北翼,最大充电率值为10.2%,对应的ρ值为12Ω·m,走向近北西,面积近0.09km2,为矿化异常。
DHJ-4:丙类异常,异常近东西向,最大充电率值为13.1%,对应ρ值为97Ω·m,处在DHJ-1的南翼。面积可达0.08km2,长600m,宽126m,为矿化异常。
DHJ-5:乙类异常,该异常走向近北西,东侧未能封闭,异常长600m,宽130m,面积可达0.08 km2,最大充电率值为13.1%,对应的ρ值为89Ω·m。该异常贴近DHJ-1的南翼,为石墨矿化所引起的异常。
DHJ-6:甲类异常,异常东侧未能封闭,异常走向为北西向,长400m,宽236m,面积为0.09km2。该异常处于ΔV1≤3mV,ρ值0~50Ω·m,为石墨矿体所引起的异常。
DHJ-7:丙类异常,异常长为600m,宽280m,面积0.17km2。该处是一处独立异常,北侧东侧均未封闭,最大充电率值为9.9%,ρ值为191Ω·m, 为矿化异常。
3.3 异常验证
在主要异常区DHJ-1内共施工探槽5条、钻孔12个,对异常进行了验证。通过工程验证,控制矿体20条,控制矿体长300~1 000m,厚度2.00~26.77m,厚度变化系数0~120.33%,控制矿体倾向延伸45~440m,ZK0001控制矿体45m,ZK1202控制矿体440m,ZK0702控制矿体385m。其中①、③、、4 和号矿体为风化矿石,⑧号矿体为原生矿石,其他矿体既有风化矿石也有原生矿石。矿体平均品位(固定碳含量)2.64%~6.87%,品位变化系数8%~62%。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倾向153~189°,倾角35~64°。①号矿体走向最长1 000m,号矿体倾向延伸最深440m。探求333+3341资源量(矿物量)76.55万t。矿体特征见下表。
晶质石墨矿特征
4 结论
通过激电中梯在晶质石墨找矿中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投入小、效率高、效果明显的特点,能够有效指导探槽和钻探施工,揭露和控制矿体,达到找矿目的。
P619.252;P631.322
A
1007-9386(2011)02-0061-03
20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