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庥:“为百姓谋福利是我最大的荣誉”
2011-09-27唐旭唐萍
文/唐旭 唐萍
王明庥:“为百姓谋福利是我最大的荣誉”
文/唐旭 唐萍
2 月26日,我国著名的林学家、林木遗传育种学家和林业教育家,南京林业大学王明庥院士和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薛禹胜成为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首次获得者。
面对崇高荣誉,王明庥这位奋斗在林业战线半个多世纪的老科学家谦逊地说:“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科技工作者,杨树让江苏实现木材生产计划从‘0’到‘650万’立方米的突破,这是我们整个科研团队的努力。”
面对央视著名主持人王小丫的提问:“您知道省政府奖励您多少钱吗”,这位耄耋老人的回答让全场人大笑,“不知道奖励多少钱”。而当王小丫将“200万”的数字告诉王明庥时,王明庥的回答又让在座的所有人肃然起敬:“国家给我的太多了,我做的太少了”。
让杨树成为苏北的产业大树
生于1932年3月12日“植树节”的王明庥,似乎天生与树木“有缘”。父亲是中学生物教师,在家庭的熏陶下,王明庥从小就对大自然充满了关注和热爱,特别对林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4年,王明庥毕业于华中农学院林学系,1957年赴莫斯科森林工程学院留学,攻读树木遗传育种,获副博士学位。1961年学成回国后,一直在南京林业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84年,担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世纪60年代,王明庥下放到大丰、东台务农,当地“冬天风起,飞沙遮天,春天雨后,碱花连片”的恶劣环境,让他萌生了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念头。然而,在中国林业史上,杨树成片林只能在北方栽种,杨树在国内又被称“北方杨”。在苏北这片土地上栽种杨树,这是中国林业史上的突破。
作为科技工作者,王明庥带领科研团队做到了。在林业界老前辈的指导下,王明庥运用当时国内才起步的森林遗传学和林木改良法,开始了对杨树良种的选育研究。1972年国家林业部从意大利引进一批原产美国的南方型黑杨派无性系插穗的10个品种。王明庥敏感地意识到,这个类型的黑杨可能适合在黄淮海平原生长,他随即率领杨树课题组对这些插穗进行了精心的培育。经过两年小试,获得了可喜的实验效果。专家们认为,“这是中国长得最快的树”。30多年过去了,如今杨树已绿遍苏北大地,在改造生态环境的同时,成为致富农民的一个大产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林业生产周期相比农业是漫长的。如何让树木长得快,长得好?王明庥带领团队从源头做起。王明庥认为,“良种是农业产业生产链的第一环节,可振兴一方经济,致富一方农民”。他十分重视良种的选育。多年来,他和他的科研团队根据杨树育种目标和亲本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交的育种策略,迄今共选育出对江苏省林业产业发挥重要作用的系列优质、高产美洲黑杨新品种14个,分别具备耐干旱瘠薄、扦插和造林成活率高、抗黑斑病、抗低温能力强等优点,适应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不同工业需求。“14”这个数字本身不大,然而其背后隐藏着科研人员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培育一个杨树新品种,用“千里挑一,十年一剑”形容绝不为过。品种选育犹如大浪淘沙,要经过10多年甚至20年,才能在几千棵种苗里选育出一个优良品种。
“谁占有种质资源,谁就能掌握明天。”1998年,王明庥带领团队主持建立了亚洲面积最大、无性系最多的美洲黑杨种质资源库,科研团队在美国收集了优良种源和家系数百个,系统开展了美洲黑杨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的研究,为杨树品种改良及创制新种质奠定了坚实的遗传基础。
近年来,王明庥带领的团队还积极开展杨树基因组研究及抗病育种分子生物学研究,构建了国内密度最高的遗传图谱,并率先开展了杨树遗传图谱比较分析,筛选出18个与抗黑斑病相关的候选基因,这在国内外均为首创。
开创平原农区林业快速发展先河
作为人口大省、资源小省,江苏省以占全国0.7%的林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7%的林业产值。是什么力量让0.7%的资源实现了7%产业?江苏省历任省领导对南京林业大学对江苏林业发展、苏北经济发展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领导们多次表示:“王明庥院士带领的南京林业大学科研团队功不可没”。王明庥不仅给江苏带来了杨树新品种,还创立了新的栽培模式,开创了平原农区林业快速发展的先河,使得江苏的林业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由木材需求完全依赖外省到木材生产大省的转变。
40多年前,江苏年产木材量为零,如今全省杨树栽培面积达1400亩,杨树蓄积量5500万立方米,年产木材635万立方米;全省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前的不到4%,提高至2010年的20.64%,主要得益于杨树的推广;杨树林的大面积覆盖,为苏北农林复合地区带来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降低噪音等生态效益,创造立木价值3~5倍的生态总价值。
为了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多年来,王明庥组建了林木育种、林木培育、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学科的杨树研究团队,以集成创新推动杨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发展和延伸了杨树产业链,为促进苏北地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全省林业产业年产值达1559.8亿元,产业规模跃居全国第四。王明庥的创新成果促进了江苏林业的飞跃发展,培育了苏北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苏北区域发展,增加了当地百姓收入。杨树产业已经成为苏北各市县的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的支柱产业。
种杨树致富已深入到农民心窝
“要想富,种杨树。”在苏北农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多年来,种杨树致富已经深入到苏北农民的心窝子。为此,王明庥带领科研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40多年前,老百姓不愿意种杨树,王明庥用科研经费买树苗,亲自送到农民家里,请农民种树、教农民种树。王明庥说:“只要对老百姓有利的事儿,我们就去做。只有老百姓得到利益了,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杨树。”当时,他与基层技术人员一道,在每年的育苗、造林等“关键时期”,到田头上对农民生产栽培进行辅导。长期和农民在一起,他深知农民需要什么,想知道什么。在年过七旬时,王明庥还针对苏北杨树种植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为农民写了一本《南方型杨树培育技术》通俗的读本,书中以老百姓熟悉的语言介绍了杨树品种、繁育方法、栽培技术、常见病虫害防治以及杨树木材制品加工等内容,涵括了杨树种植五个环节最必要、最基础的知识。一位院士悉心为一线农民撰书,当时在苏北百姓中传为佳话。
王明庥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国家技术发明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以及何梁何利奖、“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1988年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奖励,并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和省农业科技功臣的光荣称号。王明庥教书育人成绩斐然,改革开放以来共培养了近5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有的入选为国家“千人计划”,有的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成为各单位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