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地方政府创新趋势

2011-09-27贺海峰

决策 2011年1期
关键词:均等化决策机制

■本刊记者 贺海峰

2011地方政府创新趋势

■本刊记者 贺海峰

如果说2011年改革将有所突破的话,可能主要集中在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以及更多的公共参与等方面。

肯定会有实质性的动作

《决策》:请您对2011年地方政府创新趋势作出一个总体判断,可以用三两句话进行概括。

刘峰:在创新活力方面,我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因为我们应对金融危机已经取得比较明显的成绩,2011年又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更适于创新。我可以肯定地说,地方政府肯定有比较大的活力,尤其是全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会有实质性的动作。

杨雪冬:有的学者认为创新动力不足,更多是从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出发,这种体制自上而下,控制得很严,维稳任务重。我个人不太认可这种判断,我认为动力在不断累积,不断增强,一些年轻官员进入新的岗位,迫切希望做事,同时社会有这么多需求,创新动力应该是越来越足。我是稍微乐观一些。

《决策》:那么,地方政府创新动力到底源自哪些方面呢?

燕继荣:一是中央的推动力。比如提出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这些大的目标通过文件、文献或者领导讲话表述出来,对地方政府是鼓励、鞭策、引导。上面调子低了,下面可以也跟着收一收,也受影响。二是地方官员的推动力。出于政绩、责任感的考虑。三是民众的压力。要求解决现实问题,民生、公共服务、社会福利保障这些方面。民众的需求也会成为地方政府创新的一种压力。四是媒体、学界的评论、分析、论述,也构成一种力量。四种力量,可以分析阻力在什么地方,动力在什么地方,创新的劲头足还是不足,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因为几方面力量在博弈,看力量的消长,可以分析好多问题。总体上看,2011年政府创新动力应该不低。

薛澜:首先是压力,地方政府面临的各种压力是创新的动力,四平八稳很难创新。兄弟省份都已经发展得非常好,我这地方还很落后,它就有某种压力。或者周围都很安宁,我这里老是出问题等等。这种压力既可能来自上面,也可能来自下面。

第二,要有创新资源。这种资源有两种,一种是物质资源,比如广东、江浙比较富裕,有更多的资源投向公共服务。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还有一种是社会资源,也叫“社会资本”,对政府创新也非常重要。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宝贵资源,凡是创新比较好的政府,在当地公众中具有相当的威信。

我将创作草稿拍照,上传微信群,并说:“方法不难——拓展成上句,套改得下联。思考有个过程,句子离不开修改琢磨。”而后,我也试作三联晒在群里。

第三,是学习。现在各级政府官员的学习热情和力度前所未有,学习党建理论和公共管理、发展经济、社会管理等等。还有就是在大学系统地学习,获得MPA学位等。此外,官员们在学习中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也可以学到很多新的东西。还有地方政府派官员到国外学习MPA,获得国际视野和新知识、新技能。

刘峰:政府创新是一个三维机制。一是动力机制,又叫激励机制。让创新的人有名、有利、有地位、有好处,不管他是官员还是老百姓,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二是保健机制,广义的叫社会保障制度。给你足够的里子、面子、安全感,尤其包括法律的救济、权利的救济。三是约束机制。三者一定要突出“激励”。当然,激励的前提是保健。突出一个,兼顾两个,三合一。三者结合得越好,动力机制越持久越有效。

激励本身又包括“激”和“励”。创新,事前要激发,比如说政府的号召、刺激、引导,这是“激”;“激”完了之后,比如政府主官做出成绩,老百姓给他口碑,给他拥护,作为上级,应该给他提拔,给他荣誉,这叫“励”。这样原来的正确行为就会再次发生、重复发生,正强化。所以,激励是“激”和“励”的一致,这才有动力机制。“激”的时候要考虑整体、考虑方向;“励”要根据老百姓的拥护、根据你的成就及时“励”。这个“励”又包括精神的、荣誉的,要有力度,激励的力度。刚才是三合一,这是两合一,否则讲什么动力机制啊?

社会改革将成热点

《决策》:在您看来,2011年,地方政府创新面临哪些挑战?地方公共决策呈现出的突出问题又有哪些?

杨雪冬:挑战很多。一个是可持续性的挑战。还有一个是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很多所谓创新和整个制度的关系需要重新去考虑,一些创新对某一地是有好处的,但是对整体制度来说却没有什么好处。因为这个创新如果出来以后,上级不批准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如果理由是坚持现有制度的,可能对下级积极性是很大挫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步云的选举。这是个别创新和整个制度的耦合是一个很大挑战。这也导致了部分领域创新动力不足。

现在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新闻发言人。这使得很多的公共决策变成公共事件,这是一个最大的变化,变成全国关注的事件后,再回馈到地方。从一般意义上,这种挑战是正常的、合理的。媒体的状态就反映了社会的状态,社会是分化的不均衡的,媒体意见表达也是分化和不均衡的,对公共事件没有客观的讨论,几乎全部是一边倒。因为转型社会各种矛盾凸显出来,不是以一种理性的东西去判断,而是带有一种情绪。例如微博,如果不尖锐就不会有人去看。某种意义上有民粹主义倾向。所以,致使地方政府更不敢公开信息了。这样会导致决策流产或者被扭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时候是有冲突的。

《决策》: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起始年,这样一个契机会不会让地方涌现出更过的政府创新出来?

何增科:地方政府创新的重点主要还是围绕改善民生,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促进公民权利均等化,增强社会活力。从创新层级上来说,政府创新层级在往上延伸,像计划单列市、省辖市、副省级城市甚至省一级创新日益活跃,以前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县一级创新比较活跃。另外,地方政府创新活跃的地区,彼此之间还有竞争,存在相互竞争的压力。

如果说2011年改革将有所突破的话,我个人有这么几点期待。第一是希望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像社会维稳体制的改革。信访综治维稳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多,希望在维稳体制上有所突破。如果哪个地方在这方面有所创新,那么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是呼唤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我们讲政府、企业之外,社会组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怎么调动它的活力,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服务、评估、监管等在一系列方面进行更好的改革,提高其积极性和作用至关重要。

三是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到底怎么改革,创新空间很大。

四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公共参与。比如说在规划、环保、预算等涉及民生等重要领域,能有更多协商、对话、沟通的公众参与试验。民众参与了、了解了,能够消除它的怨恨和猜疑。把他排斥在外,他总是会怀疑。公众参与的领域要拓展,参与的程度要提高,公民参与的权利要得到保障。例如杭州的开放式决策,是个很好的做法,但是仍然有拓展的空间。

《决策》:有人分析认为,下一轮政府改革创新的主线,主要是“两个一体化”、“两个均等化”,即推进市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实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民权利的均等化。您认为,这种概括是否准确、全面?

薛澜:政府创新,实际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所做的事情;二是政府做这些事情的体制机制。“两个一体化”、“两个均等化”,我觉得还是过于笼统和理想化。

政府做什么呢?还是要回到最基本的东西去。明确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政府最应该做什么,通过什么方式筹集资源,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这个基本的机制必须建立。我最担心的是,政府往往会陷入一种可怕的循环。出发点很好,提的目标很高,但手中其实没有资源来实现,最后只有用不正当的方式攫取、掠夺,因而激起老百姓的不满,老百姓反过来对政府所做的事情也不认账。逼得政府又去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进入下一个循环。这种事情对政府的信誉和对社会都是一种很大的伤害。而且政府实际做的和公众期望值越拉越远的话,就有可能跌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社会公共服务与社会资源互洽的机制。我们目前这种机制,老百姓总觉得跟政府要的越多,最后自己就越得利。殊不知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种资源实际上还是要从老百姓那里得到。所以从一个更加理性的角度看,我们要分析,这件事情是请政府做好,请某种社会组织来做好,还是由个人来做比较好。需要做一点效率的比较与分析。因此,“十二五”期间,最核心的还是建立有效、公正、合理的地方公共预算公共财政机制。

不应盲目要求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考虑的实际上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尽管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还有很大的挑战。因此,要把均等化的含义说清楚。我们在提出每一个公共政策目标的时候,都必须做一些更加细致的分析,看看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投入保障和实现机制,从而确保政府提出的公共政策目标可信、可操作。

政府创新不能太“积极”

《决策》:现在存在一种倾向,不少地方和部门言必称改革创新,各种各样的改革尝试花样不断,令人目不暇接。

刘峰:地方政府创新,重点在于机制的创新、环境的创新。政府不能太“积极”,你太积极了,下边没有积极性了。你把大的服务提供了,环境提供了,它自然就发展的快一些。尤其是现阶段,金融危机影响告一段落,下一步基本回归常态,应当重点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调动基层、县域经济、中心镇的灵活性、机动性,让它们来积极创新。

在结合上做文章,我觉得是可行的。光哗众取宠不行,光注重上边的不行,光注重下边的也不行,中国的国情就是必须结合。我认为应做好“三个结合”:

一是领导与群众的结合。就是要在中央许可的范围内,在老百姓希望你做的事情上来“跳舞”。在二者结合点来做,这一点就很实在。上下要尽量一致。有时候,很多地方是不一致,但毕竟有一两件可以先做。充分理解中央的精神、大的形势,而且底下又了解民意、具体情况,这样就把结合点做成生长点。

二是一般与个别的结合。在这个结合点上做文章,就有了外力、有了助力、有了运气。

三是方与圆的结合。方,就是依法行政,政府要规范化、要透明化,政府创新要有所限制、有所局限;圆,就是自己的变通、灵活、妥协。广东有些改革,按照现有的法律,有时很难推进。怎么办呢?他们采取一事一授权的变通,总的是在法律的框架下来创新。

补充一点,政府创新不能过度,不是越创新越好。过度,容易出现混乱,不好控制,不好约束,不容易形成合力。

薛澜: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一直在讲改革,讲创新,这是针对旧的体制。现在改革30年了,在政府的体制机制方面,应该把一些基本的比较成熟的规则、体制、机制稳定下来,也就是要让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积淀下来,成为现代国家制度的一部分。毕竟一个政府的体制机制既需要创新、变革,也需要稳定和可预见性。

所有政府都面临这个问题,就是通过什么机制来推动创新。西方政治体制中,存在公务员、政务员双层机制。政务员是通过选举产生的或由被选举出来的官员任命。这类职务一般是政府部门的高层职务,与主要政治领导人共进退。因此,每次政治选举后,都会有新的人进来,有可能是大学教授、大公司的经理等等。这些人往往会带进来很多很好很新的想法,并去努力推动这些想法。而公务员则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机构,他们只要不犯错误,可以在政府工作到退休。他们的存在使得政府机构的运行保持连续性。政务员的想法是需要通过这些公务员的努力去得到实现。因此,在西方政府中,政府改革或创新往往就是公务员与政务员的博弈。这个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我们政府内部也可以探索这样一种机制,形成两股相互制约的力量,既有冲突,又有融合。

现在,我们的政府是行动政府,疲于应付各类事务,比较被动,没有时间潜心思考。所以要借助智库的力量,内部、外部相互激励,最终从行动政府转型到思想政府。

猜你喜欢

均等化决策机制
Association of 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diseases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设
均等化服务试点一年间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