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需要“尊严”
——访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保育钧
2011-09-27李俊
◎ 文/李俊
在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寻找新的机遇,民营经济可以“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别跟国有企业去死拼了。
民营经济再探讨之三:
经济地位:“平等尚不尽如人意,尊严可想而知”
记者:对目前民营经济发展的状况,您有怎样的评价?
保育钧:困难很多,逆势上扬。国有企业垄断了大量的资源,效益不高,对国家的贡献不如民营企业,只能说明国有企业的差距很大。我们不能回避问题的实质——以效率、贡献和结果,掩盖了起点和环境的不公平。
记者:融资难、信贷难,这是民企发展的老问题,为什么民间信贷还是出现了“不想投、不敢投、不会投、不能投”的“四不投”现象?
保育钧: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国家刺激经济的四万亿元投资,主要是中央政府投给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又给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拿不到项目;二是大的项目,如铁路建设、公路建设、电网改造等项目,按理说这些项目民营企业是可以拿到的,但里面的潜规则很多。在表面上的正常程序之下,下面做了各种各样的扭曲动作,民营企业没有这样的本领。
2009年“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强化了权力配置资源的力量。财政投资投向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即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动辄几十个亿的投资,都被国企和央企瓜分了,成了政府部门的项目。国企可以“跑部‘钱’进”,而民营企业只能望洋兴叹,连“跑部”的资格都没有。
记者: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遇到的问题一样吗?
保育钧:当然不一样。中小企业“信贷”很难,钱拿不到。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可以用各种“关系”想办法拿到,也包括跟政府的“关系”。
记者:您觉得现在的民营企业有“尊严”可言吗?
保育钧:平等尚不尽如人意,尊严更难体现!我们的权力部门把民营企业视为“庶出”,缺乏热情,缺乏公平。在市场准入方面的“玻璃门”和“弹簧门”还没有解决,有些地方甚至越演越烈。“非公经济36条”问世6年多了,却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国有垄断行业凭借着强大的政府权势和资源优势,鸠占鹊巢,挤占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
国企可以“跑部‘钱’进”,而民营企业只能望洋兴叹,连“跑部”的资格都没有。
生存氛围:谁敢违背市场经济规律?
记者:在各地政府的招商引资过程中,民营经济是否有优势?
保育钧:现在地方上的招商引资,招的是国企、央企,而不是民企。央企的资金进来后,自然就把民间资本投资的空间挤占了。民营经济尽管戴上了很多诸如“建设者”“重要组成部分”的帽子,但一些官员的骨子里还是认为“非我族类,异己力量”,口惠而实不至。所以在碰到要取舍的时候,首先舍弃的是民营企业。同等条件下,政府部门首先考虑的是国有企业,尽管民营企业更能干出成绩来。
记者:“非我族类”经济血统论的错误观念不是已经解决了吗?
保育钧:早在10多年前,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就关于国有资产的调整做了决定,国有企业主要是在三个行业,两类企业。三个行业是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资源垄断行业、重大基础设施和公众服务行业。两类企业是指支柱产业中的重要企业,高新技术中的重要产业。如今,实际上已经远远地超过了这个范畴。只要有利可图,国企则无孔不入。
恕我直言,一些所谓政企分开后的国企,比分开前还要“揽权”,管不住它了!不缴红利,自定分配,工资求高;不是国有,而变成“官有”了。这些利益集团,占据了国家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金融资源、政策资源,还包括政治资源,他已成有级别的“官商”,效率很低,还跟老百姓争利益,这还算国有企业吗?更可怕的还是,说涨价就涨价,特别是中石油、中石化。再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他们占有空中资源、空中频道,来回双面向消费者收费,自己却不上缴一分钱。这样的垄断,难有创新的动力。
记者: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资源,不都是国有企业在经营吗?
保育钧:宝贵的资源应该控制,由一家国有企业垄断起来,政府进行管制。但这点没做好。比如我国的稀土资源占世界的90%多,自家相互拼杀,自己恶性竞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反而低价卖给日本、美国。结果人家囤积了,我们国家的资源流失,还是形不成国家控制力量。不顾国家、民族的利益,把自己的矛盾完全暴露在富国面前,这是某些国有企业的悲哀。
不顾国家、民族的利益,把自己的矛盾完全暴露在富国面前,这是国有企业的悲哀。
市场经济:民企与国企如何竞争
记者:这些垄断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保育钧:国有垄断行业已经成为利益集团,碰它不得。国企高管拿高薪谁能管,国资委能管得住吗?银行、电力、烟草行业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他们又拿多少工资,谁能管?资源是国家的,他们负盈不负亏,垄断了这么多资源,效益还那么低下。只能说明对国有企业的管控失败。
另外,市场准入也不公平。比如全国12个民航公司就剩下3到4个,其它都被兼并了。武汉的东星航空,亏5个亿把它灭了;东方航空亏100多个亿,还让它兼并上海航空?这些都是权力使然。权力配置资源体制还是计划经济的旧路,市场经济必须是市场配置资源,优胜劣汰。
记者:您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保育钧:拿一把米,那些有本事的“鸡”敢跑过来就喂,而不是政府“养鸡”,自己去搞几个项目。千万不能是政府去投资,而是要政府去“刺激”。
政府拿钱出来,支持有创新能力、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给一元钱产出一百元钱,而且也不用拿这么多钱出来。
记者: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其它问题能迎刃而解吗?
保育钧:中国经济要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谁能调得好,谁有核心技术,政府就支持谁,这是政府的职能。高新技术的产出是企业生存发展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不管什么企业,也不管是民营的还是国有的,谁能搞出核心技术的东西来,政府就给谁奖励、免税等。新能源、低碳经济、环保节能等行业的发展都可以用这个办法去解决问题。
会干活的孩子就要给他吃好的。不能对会哭的孩子、会溜须拍马的孩子就给吃好的。用这个鼓励创新的机制,中国很多科学技术的难题都可迎刃而解,信贷难的问题也不再是问题。
面对“转变”:民营企业又该怎么做
记者:您认为在经济“转型与转变”的十字路口,民营经济需要如何面对?
保育钧:我的看法是,关于民企国企地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没有变。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国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的非公经济发展,把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十七大重申了两种经济要平等竞争,平等保护,共同发展的方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地区、行业,确实存在着“国进民退”的现象。如果不认真研究、解决,可能会变成一种趋势,其实质是一种倒退。
去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民建和工商界的小组会上,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充分说明了“两个毫不动摇”的现实意义。
记者:您认为民营企业家如何在“转型与转变”中抓住新的机遇?
保育钧:一定要瞄准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方向。为此,要注重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作为民营企业更要坚持自主创新,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说白了就是得有“绝活儿”,没有“绝活儿”就得赶紧转型。其次,要顺应调整结构的大趋势。如果在制造行业继续发展有困难的话,尽快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二产业向生产型服务行业、社会型服务行业、农村服务行业转移,从中寻找大有作为新的发展天地。再次,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捕捉新的机遇。尤其是要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产业上下工夫。最后,在城乡一体化中小城镇建设中寻找发展机遇。农村服务行业,农村的公路、饮水、卫生都需要有人去搞。农民转换成城市居民,要盖房子、交通、运输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特别是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的做法潜力也是很大。现在瓜果蔬菜一到旺季卖不出去,浪费严重,为什么?除了信息服务业要加强发展以外,农产品加工业也要加强,如保鲜技术、深加工技术。
总而言之,在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寻找新的机遇,民营企业可以“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别跟国有企业去死拼了。须知,中国民企的社会地位是在为民谋利和民族复兴中形成的,老百姓的口碑比什么都宝贵!
链接:
保育钧: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顾问,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曾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