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经典阅读分析与对策
2011-09-26于琰
于琰
摘要经典阅读是时代的召唤,经典阅读的时代即将到来,而经典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探寻原因,总结方法很有必要。
关键词经典阅读 现状 分析对策
据报载某杂志社举办经典阅读大赛吸引了全国13000多名中学生参赛,从中选出的120人参加了现场的决赛,但是最终一等奖空缺。为何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学生经典阅读的严重缺失。根据一位高中老师的调查,一百位高中一年级学生中,阅读过《克雷洛夫寓言》《巴黎圣母院》《普希金诗选》《哈姆雷特》《子夜》《家》的百分比分别是1%、10%、4%、1%、11%、14%,另外有六十几位学生从未读过以上所列作品中的任何一部,由此可见广大中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中学生经典阅读分析
1.经典阅读的基础先天不足
根据现代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0—6岁是人脑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阶段,在0—6岁阶段特别是在3岁前,如果就开始进行经典阅读的话,会对其一生产生重大影响,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没在幼儿园或小学进行经典阅读的培养,或者经典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都明显不足,所以经典阅读的基础先天不足。纵观我国的小学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大都是会背几首诗歌,学习一些简单的,如小狗跳,小猫叫之类的儿歌,这对孩子终身的语文素养没有多大益处,而根据全球读经第一人——王财贵教授的主张,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进行广泛的经典阅读,先读《三字经》《弟子规》再读《论语》和《道德经》,接下来再读诸子百家和《史记》等,象这样经过10多年的经典阅读,学生的语文素养何愁不高?阅读能力何愁不强?
2.高考的导向作用不明显
目前,虽然各地都在实施新课程改革,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仍占比较大的比例,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高考试卷中对经典阅读的考察一般是文学常识,经典名言之类的知识,不看原著,只靠记忆背诵也可以得高分,加之有些经典内容枯燥难懂,没有捷径可走,所以学生就不愿去读原著,不懂原著,怎能吸收其精华呢?何况有些经典仅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高考的功利性使得日常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导致了中学生语言素养的下降。
3.经典阅读的方法指导不到位
目前,活跃在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大多是30—40岁的中青年老师,他们这些人中,居多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经典阅读对他们来说,也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他们本就缺乏对经典阅读的经验和方法,又怎能指导学生去阅读经典呢?
4.社会大众对经典阅读的认识不一致
尽管经典阅读已逐渐形成一种风气,但仍然有一些人对经典阅读横加指责,认识不到位,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读经内容,要不要读儒家经典,读多少为好?笔者认为,读经教育的教材应是动态的,不仅仅是指儒家经典,佛家的经典如《大悲咒》《心经》《金刚经》《地藏经》等也要读一读,外国的经典如莎士比亚戏剧、《圣经》等也要读。其次是读经方法,一些人认为读经是死记硬背,缺少乐趣,增加学生负担,对学生成长不利,因而反对读经。关于读经方法很多,但是,熟读与背诵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很多内容不会背就装不进大脑中,更不会应用,因此,十二岁以前,应以背诵记忆为主,提倡先记忆后理解,十三岁以后理解力增强,再理解就不难了。
二、对策
1.我们应大力倡导并努力实施从幼儿园开始的经典阅读,从源头上解决中学生经典阅读不足的问题,这才是根治中学生语文素养低下的一剂良方。
2.建议在高考试卷中,增加经典阅读考察的比重,试卷内容要灵活多样,尽可能考察学生对经典原著的阅读程度,如此一来,经典阅读之风必盛,读原著之风必盛,经典阅读定会迎来美好的春天。
3.建议广大中学语文老师从我做起,尽力补课,多读经典,不断探索经典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养成习惯,言谈授课之中多引经据典,进而影响学生去喜欢经典,爱上经典,另外教师应大胆探索创新经典阅读的新方法。这是介绍一种一气呵成读经法,即从头至尾每天诵读,老师先领读20遍,再师生齐读30遍,再让学生轮流读,最后满100遍后再让学生指读100遍,最后再脱本背诵100遍,共计300遍,所以此法又叫三百读经法。
4.广大家长和老师应立足长远,提倡从小读经,并使自己也融入其中,陪孩子一起读,只要坚持,语文素养定会全面提高。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经典阅读,做经典阅读的践行者,真正做到为人生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