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2011-09-26吴孟洋
吴孟洋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实施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模式更加灵活,学生的积极性也有了提高。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和感召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012-02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呈现如下特点:
1.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高度重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是我们培养合格建设者的保证,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处境很尴尬,“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成为普遍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党中央和国务院在2004年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并相继召开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议和管理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程编写上,中宣部、教育部联合成立编导小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教师培训方面,中央和各地方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了全员培训,并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联合组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骨干教师研修。这些举措,彰显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教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手段多样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得到充分的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研究学习新方案,深入钻研新教材,精心组织材料,准确把握学生心态,努力让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突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继总结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实际教学、案例教学、专题教学、问题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推广、灵活运用,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时效性和感召力。
3.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反馈良好
国家对思政理论课的重视,提升了教师的光荣感,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调动了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努力探索从教学内容、形式到教学方法上的全面创新,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越来越得到学生的肯定。同学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其实不乏味,学习后既可以帮助自己提高政治素养,也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自己的成长成才起到了很关键的指导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必须承认,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主要从学生、教师和教材三方面看,当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的认识误区
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仍存在误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有的教育现象,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来怀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与时效性。认为在中学阶段学思想政治是为了拿分,上大学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不学无所谓,相对于专业课知识辅助课程,对将来没有太大的作用。没有能够真正的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层次的教育内涵。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对我们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目的存在误解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受到冲击前所未有,经济领域的效率观念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由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没有可以预见的效益,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大学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倾向势必存在,学生的学习目的存在明显的功利化趋向。
3.教材内容的不合理安排
我们现在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由中宣部编写,但同学们普遍认为现行的教材叙述过多,而缺乏案例的分析;形式不够合理,全书都为文字叙述,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有空洞之感;由于教材内容偏多、面面俱到、过于拥挤,给老师的压力也很大。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所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4.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匮乏
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大多能够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图文并茂,形象具体,教学内容熟悉、充实。但是,另一方面,教师的课件内容太多,教师拘泥于课件,束缚了手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究系统性和完整性,未完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往往理论分析过多而联系实际不够,教学没有针对性,学生所想的、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得不到解惑;有的教师没有重点,语言平铺直叙,缺少感情投入,教学感染力不强,不能够引起学生共鸣,这些都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如何提高有效性,做到“要精”“要管用”,要真正“入脑”,是教学改革得失成败的重要标志。改变教学方式是提高有效性的重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要处理好四关系:
1.处理好灌输与多样化教学的关系
“灌输”就意味着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也多少带有默写说教性,列宁提出“灌输”应是理论联系实际,采取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应引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引导式、案例式、集体讨论式、导读提问式等等,提倡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使理论入心,达到“灌输”的目的。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要由“灌输”式教育向研究型教育转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向师生一起解惑转变;单一学校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转变。例如,我们可以在坚持课堂讲授的同时,增加一些辅助性教学环节,包括为学生播放教学录像片、组织参观考察、举办讲座、开展课堂讨论、演讲比赛、举办心得写作等等。这些教学形式突出了实践性、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和感召力。
2.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差异性,确立以学生参与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该深入到多样化教学中去。“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教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并升入分析其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才能及时有效的教育与引导学生。先了解学生的问题,然后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自己独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会起到一种示范的作用。
3.处理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应试教育无法衡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性。强调死记硬背的内容远远多于对学生进行理论思想训练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养的功能在弱化。因此,及时把思政理论课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4.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内容之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要遵循这一基本要求。要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及其指导作用,就必须为他们投身社会、主动体验提供必要的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增加社会实践的内容,让学生在社会中去比较、去思考、去体会理论的科学内涵,增强大学生学习理论的历史纵深感和现实真切感。
高校偏重于课堂教学的监控,而对课外教学的监控较少;对理论教学监控重视,而对实践教学监控不够;对学生的试题和成绩监控有力,而对平时成绩、论文等缺乏监控,这不能客观的反映思政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制定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体系,遵循一般的教学评估原则,又充分考虑思政的思想性、实践性热点,找准课程建设及教学的切入点,从整体上把握其指标体系是否符合教育学的规律,是否能够比较科学地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得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韩东平,房慧玲.社会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形象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
[2]郑永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性课题[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