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

2011-09-25李孝弟何云龙谢桂先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12期
关键词:旱灾防灾灾害

李孝弟,何云龙,谢桂先

(1.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和现代化水平,是社会安全和国家稳定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它不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而且关系到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然而,我国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自然环境,特别是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较弱。我国又是一个受季风影响十分强烈的国家,寒暖、干湿变幅很大;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年季变幅亦大,干旱发生的频率高、范围广、强度大,暴雨、涝灾等重大灾害常常发生;冬季的寒潮大风天气常常导致低温冷害、冰雪灾害等。因此,我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情况复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严重。深入了解总结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与发生情况,建立健全农业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1 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生态环境多变,有着各种灾害发生的条件。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几乎包括了世界所有灾害类型。东部临海,西部延伸到亚欧大陆中心,远离海洋,加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受到季风的影响十分明显,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1.1 干旱灾害

引起旱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气环流的异常,是造成旱灾的最基本的原因;全球变暖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水资源污染严重等等。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亚洲季风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季风和台风等因素影响,地区分布差异很大,年内季节分配不均衡,年际之间变化也很大,这也是易形成水灾、造成旱灾的原因之一。水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是造成干旱缺水的原因,特别是北方土地多,水资源少,不能满足农田用水的需要。通过1996~2005年《中国国家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发现,我国旱灾的空间分布规律是:集中分布在东北和中部地区,尤其是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东、河南、吉林,年平均受灾面积均在150万hm2以上,这6个省(区)属于旱灾严重区。湖南、山西、陕西、辽宁、甘肃、安徽、湖北7省,年均受灾面积介于100万~150万hm2之间,属于旱灾较重区。西北地区虽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但不是旱灾多发区。东南部、南部地区虽处在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但旱情与西北地区相比,还是比较严重的。旱灾的时间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近年来,我国旱灾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呈总体下降趋势,但是每隔3~5年部分地区会出现一次较大规模的旱灾。

1.2 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集中分布在长江和黄淮河流域地区,西北部受灾、成灾面积很小。我国大部分省(区)的受灾面积在10万~50万hm2之间,如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浙江、福建、广东、重庆、贵州、云南13个省。市(区)的年均成灾面积均小于30万hm2。就洪涝灾害的时间分布而言,洪涝灾害呈现出多波动的现象,受灾面积呈减少趋势,而成灾面积呈上升趋势。

1.3 低温冷害

冷害是指在作物生长季节里温度不低于0℃的条件下,对农作物产生的低温危害。这种温度条件下之所以会危害农作物,是因为不同作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理上要求的适宜温度与能忍受的临界低温大不相同。低温冷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严寒地区和西部高原地区,在南方低温冷害主要表现为“倒春寒”与夏季低温,冻害较少发生,2008年发生的大规模冻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1.4 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也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大自然灾害。在以前,生物灾害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灾害的影响已经减小很多了。生物灾害主要包括虫害和微生物病害,各地均有发生。由于近几年出现很多极端天气,如干旱、暴雨、低温、高温天气,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比较明显,导致农作物生物灾害加重,有些以前的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局部发生的病虫害扩散到大范围、大面积爆发。

2 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其防治

自然灾害发生范围比较大,灾害类型比较多,危害损失比较重,发生频率比较高,还常有突发性。在充分认识到其严重的破坏性之后,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做到防患于未然。

2.1 旱灾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防治

2.1.1 旱灾对农业的影响 旱灾是严重的气象灾害,也是农业生产中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往年因旱灾造成的粮食损失约200亿~250亿kg;直接经济损失约150亿~200 亿元。旱灾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低我国粮食产量,影响粮食安全;波动粮食价格,影响市场稳定;降低农民收入,影响农村安定;增加自救难度,扩大后续危害。

2.1.2 旱灾的防治 对于旱灾的防治应该加强预测,及时做好减灾救灾工作,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积极筹备灾后重建工作。

(1)加强干旱灾害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预测工作,为决策部门合理开发、制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政府主导职能,继续支持南水北调工程,以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所造成的灾害,为快速解除危机、恢复生产做好准备。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也是造成我国干旱程度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修建土壤蓄水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旱地覆膜保水技术等,能够减轻水资源短缺压力,减少旱灾发生频率,降低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

(4)提高人们意识,防止水资源污染。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资源污染严重,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用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的生产用水,大量土地因为工厂污水导致重金属含量太高而不能从事农业生产。

(5)建设完善的水利设施。有的水利设施年代久远,加上管护不够,储水输水功能已经下降,因此,要加强高标准的水利设施建设。这不但有利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还可以防灾减灾。

2.2 洪涝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其防治

2.2.1 洪涝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在我国多种农业气象灾害中,洪涝灾害的破坏力仅次于旱灾。农业水旱灾害占农业自然灾害的多年平均比重为70% ~80%,是农业自然灾害的主要形式,其中洪涝灾害占到40%左右;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洪涝灾害的危害甚至高于旱灾的危害。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直接危害。长时间浸水会导致植物烂根而减产甚至绝收。二是次生灾害。洪涝灾害会产生很多严重的次生灾害,比如滑坡、泥石流、病害等,这不仅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甚至还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2.2 洪涝灾害的防治 一是加强气象预测,建立洪涝预警机制。长时间大量的降水是洪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气象预测,建立快速应对的洪涝预警机制是降低受灾程度,减少经济损失的有效措施。二是兴修水利,建立健全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一个完备的水利体系具有强大的调节功能,水利设施的老化和破坏,降低了防灾抗灾的能力,原本不会成灾的情况很可能因此成灾,原本较小的灾情可能因为无法得到有效调控而演变成较大的灾情。三是清理河道,继续开展退耕还湖工程。现在我国的大部分河道都因水土流失导致河床上升,蓄水能力降低;另外一些蓄水洼地、湖泊由于人口增加而变为居民地、耕作区,这严重影响了蓄水防洪能力,增加洪灾发生的几率。近年来开展的清理河道、退耕还湖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一定要继续开展这一工程,以达到蓄水防洪的目的。四是提高人们的防灾抗灾意识,提高互帮互助意识,提高社会抗灾意识。灾害的社会化现在已经表现得十分突出,人们只有确立社会共同防灾抗灾的意识,才能真正做到及时有效的防治。

2.3 低温冷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其防治

2.3.1 低温冷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比较隐蔽的,多年以来低温冷害由于与自然常年低温相依存,农民群众忽视了它的危害,作物的适应性和农民耕作制度的调整,使是这一类自然灾害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在一些非常年份,低温冷害的影响尤其严重。比如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现象的出现,引发了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地区的极端气候灾害,给社会经济运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3.2 低温冷害的防治 一是加强气象监测,建立低温冷害预警机制。这是防治低温冷害最为重要和有效的防治方法。二是重视低温冷害的严重性,积极组织灾后救助。大的低温冷害一旦发生,不仅对农业生产产生巨大的破坏,还会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需要高度重视。三是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重视平时一般低温冷害的危害,做好农作物的防冷保产工作,减少农业损失。四是大力推广抗低温冷害农作物的育种和栽培技术,发展特色低温农业,把低温冷害的不利条件转变为特色农业的有力条件。

2.4 生物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其防治

2.4.1 生物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有数据表明,湖南省生物灾害导致的损失已超过水灾、旱灾,成为新时期制约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粮食生产、农业生态和食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生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表现为: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危及粮食安全;严重破坏农田生态安全,降低环境质量;生物灾害种类繁多,防治十分困难;极大可能引发后发灾害,影响人民健康,破坏社会稳定。

2.4.2 生物灾害的防治 生物灾害表现出种类的多样性和地域的差别性,这就为生物灾害的防治带来很多麻烦。在湖南,危害农作物的有害生物种类达1 000种以上,常年发生种类超过100种。因此,对于生物灾害的防治要针对实际情况,对症下药。

(1)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随着生物灾害的加剧和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研发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生态农业由于其物种的多样性和系统的稳定性,致使其生物危害的发生机率大为降低,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帮助农民创收、致富。

(2)实行集中防治,统一管理。现今,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规模化都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实行集中防治和统一管理,既可以节约资源、减少风险,又可以集中力量研制高效无害的防治手段,为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提供保障。

(3)政府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农业科研、推广和农业高校等资源,通过预测预报,以及新技术的研究、推广、指导,将生物灾害尽可能地降到最低限度。

(4)加强宣传,更新人们观念,使人们重视生物灾害和化学防治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倡导农民群众学习高新技术,改变陈旧的生产模式和防治方法,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3 结 语

我国自然灾害繁多,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相互交织,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旱灾、洪涝、低温冷害、生物危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防治方法的探讨中发现,这些自然灾害虽然形式不同、影响各异,但其防治方法从宏观方面来说是相通的,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可以有效地、及时地对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进行调节与控制。其防治措施可总结为如下几点。

(1)建立完善的农业灾害预警机制。我国农业灾害具有种类多、受灾地域广、破坏性强等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灾害预警机制,能够多方面预测、评价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等,为政府和农民进行防灾、抗灾、救灾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2)启动多层次的农业灾害保险体系。农业灾害不可避免,农民群众规避灾害的能力有限,一旦发生较大灾害,人们从事灾后自救的能力很小,特别是资金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启动多层次的农业灾害保险体系,能够帮助农民尽快投身灾后自救,恢复农业生产。

(3)构建科技防灾减灾体系。农业灾害由于具有破坏性强、突发性强等特点,因而必须要有一套高科技的防灾减灾体系。在一些大的灾害发生时,时间就成为了减灾救灾的准绳,而高科技的防灾救灾系统就能赢得时间,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4)加强政府主导,透明灾害信息。在防灾、抗灾、救灾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开透明信息是稳定民心、稳定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政府必须及时向公众披露信息,化解公众的疑虑,获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这就有必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公布有关灾害信息。

(5)加强教育,转变观念,增强全社会共同防灾减灾的意识。农业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包括致灾原因的社会性、灾害影响的社会性和防灾减灾的社会性,故需要社会成员统一防灾认识,减少防灾、抗灾、救灾过程中的冲突。

[1]中国国家统计年鉴(1996~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06.

[2]杨尚英,张梅梅,杨玉玲.近1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7):106-108.

[3]鲁永新.低温冷害与楚雄州农业[J].云南农业科技,2007,(6):10-12.

[4]王 浩.综合应对中国干旱的几点思考[J].中国水利,2010,(8):4-6.

[5]蒋和平,辛 岭.北方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与抗旱对策[J].中国发展观察,2009,(3):28-30.

[6]冯金社,吴建安.我国旱灾形势和减轻旱灾风险的主要对策[J].灾害学,2008,23(2):34-36.

[7]刘 娟.农业水旱灾害与水利投资相关性分析[J].山东水利,2006,(6):9-12.

[8]瞿 翔,张俊飚.基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农业损失分析与防灾避灾对策[J].生态经济,2008,(8):88-91.

[9]刘年喜.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形势与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07,(6):41-43.

[10]谷洪波,冯智灵.论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其治理[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12(2):64-68.

猜你喜欢

旱灾防灾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葫芦岛市旱灾风险评价
黑龙江省旱灾等级划分及旱情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