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运动员退役干预教育研究
2011-09-25宿迁市体育运动学校程绍飞
□宿迁市体育运动学校 程绍飞
新时期我国运动员退役干预教育研究
□宿迁市体育运动学校 程绍飞
运动员的退役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大事,特别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随着市场调节功能的扩大,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退役运动员在寻找在就业的过程中,进一步成为社会竞争的弱势群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退役安置的难度。这种退役安置困难直接影响了我国后备运动员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退役安置的难度。这种退役安置困难直接影响了我国后备运动员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本文从我国运动员退役意识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角度出发,旨在了解与运动员退役意识有关的运动员认可、退役准备认知和退役自主性等因素是怎样影响心理状态的。在此基础上,对运动员退役干预性教育服务进行研究。
一、影响我国运动员退役后生活的因素分析
从外部影响因素分析,我国运动员的退役意识主要是社会变革的大环境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才的使用与流动变得更加市场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的政府安置退役运动员办法的一种摒弃。但是,目前我国运动员寄希望于这种安置办法是运动员应享受的一种“社会待遇”。这样的认知在运动员退役意识上主要会产生两个负面的影响:首先,这种认知会使运动员偏向于依赖这种方式退役,在很大程度上作用运动员退役的自主性;其次,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变革打破了这种认知上的“社会待遇”,继而运动员的心理认知标准与现实认知标准之间会产生极大的不平横。例如,在我们的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运动员在退役问题上的反应是:“我长期从事运动训练与竞赛,为国家的体育事业贡献了我的青春。退役后,国家应该考虑我的工作问题。”然而,实际上,用人单位对运动员的要求提高,使运动员感到自我的社会价值在下降,在心理上产生了落差,以至于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一)运动员认同性
从内部的因素分析,一般国内的媒体和学术界认为我国运动员退役后的一个显著弱势是教育的程度,文化水平低是运动员再就业的主要障碍之一。但是,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运动员的认同性应该是影响退役过程更直接的因素。在我国举国体制的条件下,成功的运动员可以享受很高的政治教育和社会荣誉。这样,成功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了,其结果是运动员愿意付出艰苦的投入来获得这种成功,使得这种漫长的付出和成功强化了运动员的自我社会角色。退役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使运动员难以接受,从而会产生失败感,对生活感到失望和焦虑增加等。对于处在退役过程意识的形成和滞后进入退役的准备状态。
(二)心理状态
另一个影响运动员退役意识的内部因素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这主要反映在人际交往、现实生活的认知、生活焦虑的认知和孤独感四个方面。在我国,运动员一般是通过“三集体训制”培养出来的,训练的生活与训练的环境比较单一,运动员很少与社会有接触,训练体制本身一般不会发展运动员的社会生存能力。这样,退役后的社会生活会使运动员感到一种认知上的缺陷、人际交流方面受阻,以至于难以应付变化了的环境。在很大的程度上会使运动员增加生活的焦虑感和孤独感,从而降低退役生活的质量。
(三)自我评价
失败的退役生活会降低对自我的评价,影响个体的体育价值观,这也反映了运动员心理状态的一个方面。这种心理状态通常影响运动员处理退役过程中的问题。例如,运动竞技训练通常会给运动员带来意想不到的伤病,这或多或少地会影响运动员退役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处理得不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自我评价高的运动员在退役过渡期通常会表现为积极地对待伤病带来的困难,但自我评价的运动员则多表现为失意感增强,在应对策略上显得无能为力。
(四)退役应对策略
运动员的退役意识通常表现在退役准备状态方面。处于退役准备状态的运动员会积极计划将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在退役过程中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而有的运动员对有关退役问题则表现为不愿意想,在具体问题的处理方面,多采用回避的方式。
二、运动员角色的认知和退役准备对干预教育的影响
与国外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意识对运动员角色的评定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例如,在西方文化的国家中,运动员通常被认为是国家的“英雄”,是社会崇拜的对象。所以,一般情况下,退役运动员都会以自己曾有运动员经历而感到自豪。但是,在中国社会的传统意识中,运动员的形象被描述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种文化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运动员的社会认知。因此,我国运动员对自己角色的认知不会像国外运动员那样,在精神上影响很大,而是更直接地接受运动生涯期的影响,也就是说,运动员角色的认知更具有动态性。
三、我国运动员退役干预教育要关注的问题
与国外的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在退役方面反映的问题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不同的制度和文化特征决定的:首先,国外运动员的管理模式多以自我管理模式为主,行为决策比较人性化,而我国运动员的管理模式是一种集体行为的模式,行为决策相对集体化。这就决定了国外运动员的退役控制更具有主动性,而我国运动员的退役控制更倾向于被动性。其次,国外运动员的运动参与大多是业余性质的,虽然国家会对运动员进行部分的投资,但运动员自己投资是主要的形式,国家只是以资助的形式帮助个体发展运动事业。
四、关于我国运动员退役干预教育的建议
基于调查结果和问题的描述,本研究认为我国运动员在退役问题上需要引导,特别是在心理方面的辅导。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运动员退役干预教育:
(一)观念的转变
作为管理者(如教练员、训练单位等)应了解和认识运动员退役的自然规律,本着对运动员负责的态度,改变过去回避退役问题的做法,积极支持运动员学习了解退役的基本知识。
(二)纳入工作内容
有关的主管部门应把运动员退役教育的问题作为一个工内容来考虑。在现阶段,虽然没有必要成立运动员退役指导机构,但此项工作可由各级主管单位的人事部门结合心理专业工作者来进行。
(三)开展知识传播
通过知识讲座和运动员手册的形式,向运动员宣传有关运动员退役的基本知识,使运动员能够正确对待退役问题,采用积极的方法调节退役过程中的情绪反应。
(四)加强心理咨询
运动员在退役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应及时求助心理咨询。通过建立心理咨询信息站的方法,使运动员知道应该上哪里去寻求帮助。
(五)建立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对于运动员顺利渡过退役期尤为重要。虽然有关管理部门很关心运动员的退役问题,但直接的、让运动员能感受到的帮助还不够。通过教练员和领队的关心,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运动员的退役压力。
(六)关注个体差异
在运动员问题上不同群体的差异会表现在心理反应方面。例如,优秀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在退役过程中的情绪是不同的。优秀运动员可能主要体现在社会地位的反差增大而引起心理失衡,但一般运动员则可能会在退役过程中增加失败感。另外,女性运动员的退役心理状态应该加以关注。
五、小结
对退役运动员干预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运动员的干预教育对于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稳定运动队伍,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退役运动员干预教育是保障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政策能带来一种保护性环境和导向,但是衡量劳动力价值的市场标准不会因为退役运动员而改变,运动员同样要经受劳动力市场的挑选。从这一点来说,与其事后安置,不如事前打算,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让其在从事的体育项目之外,也能拥有一技之长。运动员这样一个金字塔型的群体,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站到塔尖,并在退役后成功转型,大量运动员只能从事陪练等基础性工作,文化水平较低,因此优先给予职业技能培训、真正做到“教”、“训”结合是当务之急。
[1]刘克军,孙汉超.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与职业培训研究[C].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研究成果汇编,2008.10
[2]袁书立,汪康乐,杨勇.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文化学习与文化素质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01): 44-46
[3]肖建忠,刘克军.从学源视角对运动员实施体育职业教育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