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数字大学”教学改革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

2011-09-25袁成琛周晓娟

中国教育网络 2011年1期
关键词:华东师范大学大学信息化

文/袁成琛 周晓娟

推进“数字大学”教学改革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

文/袁成琛 周晓娟

华东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首批重点大学之一,被列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在今年初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地理学、系统科学等7个一级学科位列前十。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取得卓著的成效与校长俞立中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教育网络》 :全球信息化突飞猛进,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这几年“211”、“985”都加大了信息化的进程,您认为信息化建设首要的问题是什么?

俞立中:信息化不是一个技术,也不是一个技术的推广,而是一种管理理念。如果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管理能够建立在一个信息平台上,这表明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手段、管理的意识都发生了变化。信息化难在哪里?不是技术,而是要转变一个观念。

人口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扛鼎者——华东师范大学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提出了中国人口分布疏密的对比线:北起黑龙江的爱珲县向西南延伸直至云南的腾冲,这条线把我国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而现在,我们不需要告诉学生这条线在哪里,让学生自己分析,通过网络,了解地理、水文、人口、资源环境等等,他就能自己画出这一格局来。这就是现在互联网的作用。

原来的中学地理教学只是把大学地理系的教学进行浓缩,体系完全一样。我曾经提出,要“重建信息化时代的中学地理教学”。我希望把学生的地理知识需求和信息化时代结合起来。比如目前Google earth能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地理教学为什么不能与之结合?可以利用GIS工具、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等,让丰富的网络资源服务于地理教学。

信息化正在改变教学的手段,简单地认为信息化就是做点PPT,这是对信息化理解的误区。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更多的还是观念的转变:怎么与学生更多地互动,怎么更多地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同时,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为此,这些年,华东师范大学试着引导教师用信息手段推进信息化。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实现教与学的对等关系,而不是传统的教与授。

《中国教育网络》 :华东师范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有哪些重点工作?

俞立中:信息化是个大课题,但是只有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环境下才能凸显其需求和效果。华东师范大学引入信息化的目的是“管理扁平化”。

信息化能够使管理扁平化,部门间水平沟通,所有的信息透明化。学校要求数据惟一和准确,且不能随意上传。

早在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就提出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办公室,进而华东师范大学成为最早成立具有校园信息化性质的信息化办公室的学校之一。学校专门制定信息化建设计划,通过开展具体的项目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所以,早在90年代,学校就开始全面进入信息化建设阶段。

首先是一卡通的引入。华东师范大学可能是第一个实现一卡通的学校。通过一卡通工程,学生在图书馆、食堂、缴纳水电费处等学习和生活场所可以一卡通行。

其次是“一个库”工程。全校建立统一的数据库,采用Oracle方案,分部门更新和管理。形成惟一的数据,实现数据共享,没有重复与冲突,也避免了人工同步数据。随着数据库越来越庞大,效率成为最大的挑战之一,目前学校正在攻关这一难题。

第三是“无纸化”办公。华东师范大学是最早实现真正无纸化办公的学校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开始电子办公。在学校内部,全部实现网上办公。

现在,通过多年建立的数据库,我可以清楚知道文件的流程进展情况,这样可避免文件积压。通过分析每个文件的批注细节,了解和判断各部门的管理水平。比如,当有部门反映出国审批流程缓慢时,通过个案分析,马上能查出流程出状况的环节,找出管理出现的问题。

所以,总体上看,华东师范大学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上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起步早;第二是起点高,效益高;第三是,随着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地提出一些新的目标。从最早的搭建一个平台,到现在从学科发展,从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建立数据资源、信息资源,利用数据资源的分析推进我们的教学科研。

《中国教育网络》 :这几年华东师范大学的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俞立中:目前华东师范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较好的成绩,除了有线网络与服务外,无线网也开始逐步覆盖学生宿舍、办公楼、教学楼等各个角落。

在“985”二期建设过程中,我们把数据资源的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工作,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除了部分属于原有资源的转化,更多的都是通过收集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建立各级各类数据平台和数据库。这为常年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还有,如理工科会建立一些长期的观测站,野外的站点等等,其收集的数据资源都是将来信息化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

除了引进国际上优质的资源,结合学科的发展,学校还需要建设更加广泛的数字资源,特别要重视建设对教学和科研产生影响的资源。

在国家大力投资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5所部属师范院校,共同承担下一代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的项目。

俞立中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49年9月14日生于上海。上海市西中学六八届高中毕业生,1969年上山下乡,赴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务农。1978年9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1982年本科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并留校工作。

1985年至1990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从事博士和博士后研究,1989年获得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90年回国,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1994年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地理系副主任、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院长、校长助理兼科研处处长。1997年5月至 2003年1月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2003年2月至2006年1月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2006年1月起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俞立中提出,“重建信息化时代的中学地理教学”。俞立中的想法突破常规,希望把学生的地理知识需求和信息化时代结合起来。

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是一个整合共享各院校优质资源,服务于一体化的教师终身教育的项目。在此系统下,可以实现多个学校之间的资源高速共享;通过对数据层各类资源的组织管理以及应用层各类系统及门户的调用,项目学校的教师学习者有望经由统一用户认证,实现单点登录并获得系统各项应用所提供的学习服务。

通过相关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将逐步建立基于下一代网络的开放资源大学。到目前为止,学校和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之间已经实现互联,有80门课程(共100个案例)在网上实现共享。学校还与华中师范大学进行交互,协同开设了2门课程。

《中国教育网络》 :“十二五”还有哪些发展设想?

俞立中:可以说,目前华东师范大学在信息化建设最关注的三个方向包括数字资源的建设、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基础教育服务。这些工作我们有了一些起步,未来的发展中仍然是重点。

第一,数字资源的建设。

技术是在不断发展,但如果没有建立一套数据采集的系统,没有建立数据库的话,信息化仅仅只是一个技术的应用,而不能真正地改变我们的科研和教学。所以,数据的采集,数据库的整理,而且长效地积累数据、建设数据库,对我们非常重要。

第二,教育资源的共享。

如何跳出时间、空间的限制,来推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如何从教学管理的需要把距离缩短?这是我们现在要重点发展的。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区域化、国际化已成为新时期学校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是教育合作化的物质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在快速实现信息化的同时,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方面,促进了高等学校跨校交流,促进了教育产业的发展。

这几年,学校国际交流的数量明显增加。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与日本奈良教育大学、法国南特大学、德国美因茨大学、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等40所海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签署了学术交流、学生交流及联合培养等实质性的合作协议。

通过“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技术升级和应用示范”项目——下一代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华东师范大学已经与日本横滨大学、美国纽约大学进行了基于IPv6的远程教学方面的课程合作。通过网络,横滨大学的教师对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进行了三次网络教学。华东师范大学还积极与纽约大学、浦东新区合作筹建中国上海纽约大学,通过远程网络会议,三方共同探索国际合作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模式。

此外,学校还承担上海教科网IPv6实验室研发中心的工作,建立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发团队,通过上海教科网跨校认证架构研究项目的应用,学校在上海的14所高校已经进行了互联,每年外校有6000人次来华东师范大学选择跨校辅修。

第三,要为基础教育服务。

为响应教育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为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必要的条件,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班班通,堂堂用”,华东师范大学与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中央电化教育馆、上海华师京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师京城)联合实验室等一起,研发了“绿色班班通”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这一方案,整合了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机等整套教学设备,并通过独创的协同教学软件系统,整合优秀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使师生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学习终端笔记本电脑,形成班内即时互动网络学习环境,达到堂堂清的教学效果,实现局域型的“班内通”无线协同教学。从而实现把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到中学教育过程中。

2009年,学校与青岛第二十四中学合作建设华东师范大学青岛实验中学。学校的教师通过网络视频,对现场的课堂情况进行即时点评,对于该中学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信息化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是不可估量的,对教育本身,对教育手段,对我们的管理,都是一个挑战。

猜你喜欢

华东师范大学大学信息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 年总目次(总第221—226 期)
“留白”是个大学问
月“睹”教育信息化
《大学》
月“睹”教育信息化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大学求学的遗憾
More Than Providing Nutrition: Food and Eating in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Fighting for freedom and democracy: After reading the 1830 and 1848 Revolution in 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