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边城》故事 品古镇文明

2011-09-25

重庆与世界 2011年2期
关键词:清水江拉拉边城

温《边城》故事 品古镇文明

Appreciate the Civilization of Ancient Town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条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一条小溪、一座白塔、一户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在《边城》一开始沈从文就用质朴的笔触将六副浓郁乡土气息的画卷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勾勒出了一个美丽的、远离城市喧嚣的“桃源”。而这座“边城”便是重庆秀山县洪安镇。

当年沈从文先生从北京回到湘西,重游边城时,再度被边地人民纯朴、善良、包容的民风感染,回北京后,于1934年写出了不朽的经典传世小说《边城》,营造了又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秘境。洪安古镇作为《边城》小说中凄婉爱情故事的发生地,由此赋予了更为浑厚的文化蕴意。

洪安镇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河水碧波荡漾,水平如镜。沿清水江逆流而上,两岸山色秀丽、峰峦叠嶂、鸟语花香、风景如画,民风古朴醇厚,是重庆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

洪安幅员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1.6万,地处渝、湘、黔交界处,东与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原茶洞镇)隔河相望,南与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山水相连,素有“一脚踏三省、互闻鸡鸣犬吠”之称,为渝东南门户。清代诗人章恺有诗云:“蜀道有时尽,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生动描绘了洪安镇“襟黔带楚、接连四省”的地理位置。

洪安镇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设商号辟为市场,是渝黔物资运销中南地区的集散地,曾有“洪安市”之称。镇内古建筑群立,土家吊脚楼、四合院纵横交错,其工艺、造型独特,土家苗寨风情别具一格。

从横贯镇区的319线分道进入老街,踩着坚实厚重的石阶拾级而上,完全是一个远离喧嚣、返朴归真的过程。洪安老街为石级梯街,沿街两旁青砖黑瓦,庭院深深。房屋两旁均有高大结实的封火筒子(隔火墙),其造型独特,高过房顶数米,防火性能极强,无论其中的哪一座房屋不慎失火,火势都不会向两旁继续延伸。

整条老街长约千余米,地势时缓时急,别有韵致。站在高处的街面上,前瞻后顾均为鳞次栉比的封火筒子,参差不齐的排列在街道两旁,建筑群落规模非同一般。据说,镇上曾有24座四角天井,民国期间和文革时期损毁较为严重,但至今仍有数座保存完整。可想而知,当年的洪安集镇,那种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该是何等的兴盛!

直到现在,洪安集镇的商贸活动依旧频繁如初,包括湖南、贵州的边民们都来这里进行交易活动,当地人将其称为赶“边边场”。每逢镇上赶集,只见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剃头补锅、算命占卜……各行各业应有尽有,生意兴隆,热闹非凡。

拉拉渡

在洪安古码头,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上刻着“拉拉渡”三个大字,旁边拉了一条缆绳直通对岸,一轮古旧的渡船维系其上,长年累月的往复来回。这就是洪安古镇著名的拉拉渡。

旧时,由于陆路交通不便,水运就成了人们互相往来的重要交通工具。拉拉渡,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尽管在陆路交通极为便利的今天,在重庆洪安与湖南边城之间,无论是探亲访友,还是交易买卖,拉拉渡仍为两地人民使用最为频繁的交通工具。

如今的拉拉渡上,仍有人摆渡。只见他手握木柄,把木柄另一端的开口卡在缆绳上,轻轻一拉,船就往前一步,大有当年翠翠爷爷的风范。两镇人民免费过渡,镇外游人及过往客商只需支付一元或五毛不等的少量费用即可。充分再现了《边城》小说中两岸人民和谐安宁的生活场景。

重庆洪安与湖南边城素以流淌其间的清水江为界,自古以来,古老的拉拉渡通过一条长长的缆绳,把清水江两岸紧紧的维系在一起,成为一条近便的交通要道和和敦睦的精神纽带。

“三不管”岛

从洪安临江的街口处,走过一座新建的风雨桥,即可踏上“三不管”岛神秘的土地。“三不管”岛位于清水江南岸,紧临洪安古镇。以前曾是渝、湘、黔三省共有的插花地,现划为重庆市洪安镇管理。

洪安,在苗语里意为“流血的地方”。旧时,由于治安秩序混乱,当地居民的恩怨纠纷通常自行约定在“三不管”岛上了结,致死致伤,各负其责。这也是“三不管”岛名称的由来。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管理的完善,洪安已经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和谐示范区。如今的三不管岛,已兴建为一座集餐饮、住宿、会议、休闲娱乐、民族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吃、住、娱、购一条龙服务,目前是渝、湘、黔边区最大的综合性旅游渡假村。

岛上树有《边城》小说中天保和傩送立于船头竞相为翠翠姑娘唱颂情歌的塑像,与清水江中心“翠翠岛”上的翠翠姑娘塑像遥相呼应,再现了翠翠凄惋悲怨的爱情故事,赋予了“三不管”岛崭新的文化内涵和特殊意义。

鸡鸣三省亭

在重庆和湖南的界河清水江上,川湘大桥横跨其间。桥的中央便是重庆和湖南的分界线,由此出入省界,易若举手抬足。

巍然耸立在洪安这边桥头上的牌坊,就是渝东南第一门。大门建于重庆直辖之后,气势磅礴,坚不可摧,梁方柱圆,高大宏伟,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为渝东南门户的标志性建筑。上方的横梁上,前书“渝东南第一门”字样,代表着直辖后新重庆的光辉形象。后书“欢迎您再来重庆”,以此向从这里过往的客商表达重庆人民好客的热情。

树于大门右侧的石碑,由当时所属的四川省人民政府所立,是重庆直辖前出入川境的重要标记。石碑前书“四川东南门户”几个大字,并配“车行万里今登天府,足下咫尺先入秀山”的对联。后书“川湘黔边城”字样,附有“苗汉土家共襄大业,洪茶更始齐建小康”的自勉。碑座的四周则刻有时任领导的题词和记事性文字。

沿大桥左侧的洪茶码头下去,穿过桥洞,即可走进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的“鸡鸣三省亭”。所谓“一脚踏三省”,指的是亭子建立的地方,就是三省交界的交点,其中既有重庆的土地,也有湖南和贵州的土地。站在亭子里,不仅可以一脚踏及三个不同省份的土地,就连从三个不同省份里传来的鸡叫声都能听到,这就是“鸡鸣三省亭”的由来。

刘邓大军入川之路

洪安不仅是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休闲胜地,更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挥师挺进大西南时,洪安就是入川的第一站。

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的纪念碑,耸立在洪安镇信合宾馆前的广场上,纪念碑高十余米,造型独特,为三棱形。三个面分别代表着接壤于此的一市两省,整座碑体像一把雪亮的刺刀,直指云霄,令人为之一震。

1949年10月,刘邓大军挥师向大西南挺进。11月6日下午5时,沿川湘公路入川的解放军先头部队攻占洪安,与从川北入境的贺龙部队遥相呼应,拉开了解放大西南的序幕。

因原川湘大桥被敌人烧毁,解放军在两岸百姓的协助下,在拉拉渡码头用8只可以拖带小船的“娘娘船”,装成两艘简易渡船,载送二野三兵团及三十六师一·六团渡入洪安。随后,他们在清水江上架设浮桥,使后续部队源源不断的向秀山挺进。

11月7日,秀山县城得到解放。11月31日,刘邓首长进驻洪安,驻扎在拉拉渡码头边街口处的复兴银行内。复兴银行解放后被改为中国农业银行在洪安镇的营业所,门楣上面“中国农业银行”几个大字至今仍醒目清晰。整座楼房一楼一底,正面的墙上写满了毛主席语录,门楣上方有一个大大的五角星,在这里放射出红色的光芒。

当晚,司令部用汽油机发电,把整个洪安古镇照得通明,给洪安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光明。刘邓首长就是在这里小楼挑灯,渡口立马,指挥着大军继续向大西南挺进。

当时的“二野司令部”,设在洪安老街上的一座四合院内。该建筑座北朝南,临街而建,地势逐步增高,前后建筑由石阶相连,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相邻房屋之间有封火墙隔离,房屋构建科学,建筑缜密,具有较强的民间建筑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原为洪安“四大商号”——“永诚号、益和号、复康号、集丰号”的建筑。部队抵达洪安后,这里成为二野前委司令部的驻扎地,并在这里召开了重要会议,研究布署了成都平原会战,调整了解放重庆的部署及相关事宜,为胜利解放整个大西南作了重要的决策部署,其意义重大深远。

忆《边城》 览洪安

1998年1月,洪安被重庆市政府批准为洪安为市级试点小城镇,定位是边贸旅游、风貌特色镇。2002年4月被市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

如今的洪安,是“重庆——武隆芙蓉洞—黔江小南海——酉阳桃花园——湖南永顺猛洞河漂流——张家界森林公园——长江三峡——重庆”旅游循环圈的中间站。距秀山县城49公里,花垣县城25公里,张家界250公里,贵州铜仁大兴机场110公里。国道319线和正在修建中的渝湘高速公路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清水江绕镇东流,交通十分方便。

对照《边城》游古镇,是游客到洪安最好的游览方式。洪安古镇目前保留了小说《边城》中的拉拉渡、翠翠岛等景点。此外,洪安古镇还沿袭了每隔五天“赶场”的传统习俗,每逢赶集时,在附近居住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居民都将云集洪安古镇,交易各种货物和土特产,游客如果恰逢赶集时来到古镇,就能领略到武陵山区这段特有的民族风情。

因《边城》而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洪安。不仅是复温《边城》故事、品位古镇文明和体验边区贸易的理想场所,更是一座自然风光荟萃、文化积淀深厚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清水江拉拉边城
《边城之材幽之地》
孔雀真丑
《边城游记》
刺刺拉拉的魔术贴
拉拉勾,吃糖豆
清水江“清白”文书的特征研究
民国年间贵州清水江木价结单文书解读
短耳兔拉拉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
清水江文书疑难俗字例释(一)